信貸配給產生的原因探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存在,商業信貸活動中的道德風險廣泛存在於銀行與企業之間,成為產生信貸配給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將運用資訊經濟學的原理,從企業的專案選擇及貸款償還選擇兩個角度出發,對商業信貸中的道德風險進行探析,以解釋信貸配給產生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上談一點粗淺的防範建議。
一、從專案選擇角度看信貸配給
首先對專案選擇風險進行分析。假定一個企業決策者有優、劣兩個專案可供選擇,優專案可以按概率PG獲得每單位投資產出G;劣專案可以按概率PB獲得每單位投資產出B,那麼優專案的預期收益就是PGG,劣專案的預期收益就是PBB。專案的好壞取決於預期收益水平,而並非取決於專案的單位投資產出。一個預期收益高的專案即使其單位投資產出低也是一個優專案,而一個預期收益低的專案即使其在低概率成功條件下能獲得高產出也只能是一個劣專案。由於銀行是從專案投資者處獲得固定收益,因此,從銀行的角度考慮,它當然希望所有的投資者都選擇優專案。

但是,從企業管理者角度而言,它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並不完全遵從銀行的意願。在銀行不監管企業使用貸款R的前提下,企業只有在滿足下列條件的情況下,才會自覺地選擇優專案,即PG(G-R)>PB(B-R) (1)
對式(1)進行變換可得:R<RC=(PGG-PBB)/(PG-PB),其中RC是企業選擇優專案和劣專案的貸款臨界債務量,它意味著銀行為了避免企業選擇劣專案而把貸款的數量控制在RC以內。但是,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社會中,計算RC談何容易,銀行不可能瞭解所有企業的所有可選專案的預期收益水平,也不可能瞭解所有專案成功的概率,所以銀行往往預先設定一個合理的預期收益E=P′N′。
當貸款數量R<RC時,企業會選擇優專案,故在開始階段,銀行預期收益E隨R的增加而增加;當貸款數量R>RC時,企業會選擇劣專案,而劣專案成功的概率PB極小,所以銀行會選擇一個適當的信貸量RS,它是一個與預先設定的預期收益E相對應的信貸量RY很接近的數量,用公式表示為:RS=RY+ε,ε是一個很小的正數,以保證RS不能大於RC。這實際上就是通過控制對借款者的滿足度(即信貸配給)來控制借款者的道德風險。
二、從企業貸款償還選擇角度看信貸配給 
假設企業從銀行得到利率為r、數量為R的貸款,企業的投資收入為貸款數量R的函式f(R)。那麼,企業在單位時間的靜態利潤可用下式表示:л=f(R)-(1+r)R≥0 (2) 
如果企業的投資收入f(R)<(1+r)R,企業將無力償還貸款,此種情況並非貸款還款的道德風險,引發這種風險的原因可能是企業選擇了劣專案。如果企業的投資收入、支付本金和利息與不償還成本有如下關係:f(R)>(1+r)R>Cno,即R>Cno/(1+r) (3),其中,Cno是不償還成本,則企業會選擇不償還策略。 
上述方程反映了企業是否償還貸款的經濟決策過程。方程(2)表明企業償還貸款的條件是企業要有正的現金收入,投資收入要大於本息之和。因此,對銀行而言,選擇貸款專案的首要條件是利潤為正。方程(3)表明銀行要消除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的風險,應使信貸總量少於Cno/(1+r),也就是使信貸總量少於企業不償還成本的貼現值。因此,分析和觀察企業的不償還成本就成為銀行決定信貸配給額度的重要因素,它決定了企業可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最大數量。
對於銀行而言,面臨不償還風險的情形是由於缺乏有效的處置抵押品的市場機制,抵押品的專用性強(多數企業以廠房、裝置作抵押),最嚴重的是有的銀行在信貸時沒有索取抵押品,導致在企業不償還信貸時無法對企業進行懲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借款實際上有些類似於主權債務。如果銀行決定將貸款不能收回的資訊私有化,企業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將更小,企業的損失也會低於主權債務賴賬所帶來的損失。主權債務賴賬將使債務人失去繼續融資的機會,但是,如果債權人與其他債權人不存在有效的資訊共享,企業實際上還存在其他融資機會。因此,為了避免出現上述不利情況,銀行通常要求申請信貸的企業提供抵押品。抵押品的作用在於它提高了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的機會成本。
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的成本(Cno)一般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失去抵押品價值;二是失去再融資機會的可能性;三是受債權人的懲罰。用數學公式表示為:Cno=aA+PL +F。
其中:A—抵押品的折舊價值;
a—抵押品拍賣時的折舊係數;
P—無法再次融資貸款的可能性;
L —企業預期的未來信貸融資額;
F—銀行對企業採取懲罰行為時發生的成本支出,這部分支出通常包括進行法律訴訟時的支出以及敗訴後被迫償付的數額。
在不償還成本中,A是商業銀行進行貸款前可以選擇或談判的內容。如果這部分資產的價值大於銀行信貸本身(1+r)R,而且進行拍賣使得折舊係數較大,則銀行面臨不償還的風險較小。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PL 項的數值越大則企業的不償還成本越高。PL 項中的因素P和L 對銀行和企業而言,如果金融機構存在資訊共享,則P值將會很高,這樣,對於一個較高的L 值,企業的不償還成本將較高。但是,如果銀行間不存在資訊共享,如果面臨貸款損失的銀行試圖將損失轉嫁給其他的銀行,則P值將會很低。在這種情況下,P對整個銀行業是一個外生變數,對單個銀行則可能是內生變數。L 對企業來講似乎是一個外生變數,但實際上L 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變數,在正常情況下,獲得再次的信貸額仍然需要新的抵押品,因此,這一變數對企業而言並非外生變數。不償還成本中的第三項因素F對企業和銀行均是內生變數,它取決於法律體系的效率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在分析企業不償還成本後,得出的基本結論是,銀行在面臨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時可以採取的策略有兩種:第一種是進行信貸配給,即按照Cno既定的數額控制信貸總量,即控制方程(3)中的數額;第二種是銀行試圖影響Cno的成本。所以,由於企業與銀行之間的資訊不對稱,銀行面臨的道德風險較大,從而導致信貸配給的產生。

三、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由於企業的專案選擇與貸款償還選擇等道德風險導致了信貸配給現象的產生。如果能夠消除道德風險,那麼信貸市場就能夠達到瓦爾拉斯均衡(即市場體系中的所有市場通過價格運動而使供求達到均衡,在均衡狀態下,經濟行為人都唯一地根據價格訊號做出自己的行為決策,它撇開從非均衡到均衡的時間調整過程並假定這種過程是瞬間完成的),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境界(即生產資源的配置和財富的分配如果已經達到這樣一種狀態,任何重新改變資源配置或財富分配的方法,已經不可能不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壞的情況下,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更好)。防範信貸市場上道德風險的措施有:
1.加強企業資信評級和貸款的評估,儘量減少銀行與企業的資訊不對稱。企業要強化信用觀念,不僅要把個人信用看成一筆無形資產,而且要盡力維護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對逃避債務的企業,企業之間要聯合制裁,停止對其提供商業信用。政府要加強企業對會計報表的約束力,整治信用環境,重視發揮行政手段,把信用評估列入企業的業績考核。
2.銀行應嚴格執行信貸管理條例,確保企業提供的抵押品對企業償還貸款的約束作用。對逃避債務的企業,通過法院強制執行,依法清收欠債。
3.完善信貸管理、懲罰與激勵制度。目前,銀行面臨著存款額增長和貸款發放不出去的雙重壓力,因此銀行要開拓創新,捕捉新的增長點,增加貸款的有效投入,這都需要信貸人員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工作動力,強調激勵比較符合現實需要。當然,對違背信貸操作程式的人員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責任追究

談我國個人消費信貸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住房按揭貸款提前償付風險及其期權對策探討
相關知識
信貸配給產生的原因探析
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臉部斑點產生的原因分析
吉布斯效應產生的原因
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
汽車套牌處罰規定和產生的原因
淺析日本三次教科書事件中的極端民族主義產生的原因
神經官能症產生的原因
商務談判僵局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