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講故事稿
20世紀80年代的國學復興熱潮,刺激了國學經典的出版與普及開發,眾多出版社相繼加盟國學經典的出版活動,將國學經典用於多元選題的出版,對經典文字進行了註譯、改編、解讀、演繹等不同層次的再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不道是非,不揚人惡
顏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請教朋友之間相處之道,夫子回答他說:“君子對於朋友,即使認為對方有所不當,也仍只說自己不瞭解他是一位仁愛之人。對朋友舊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對過去的仇怨不記恨,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來拜訪顏回,言談之中指責他人的錯誤,並加以評論。顏回說:“本來承蒙您到這裡來,應該使您有所收穫。我曾聽夫子說過:談論別人的不是,並不能顯出自己的好處;講別人的邪惡,也不能顯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論,指責自己的錯誤,而不去批評別人的不是。”
顏回又對子貢說:“孔夫子說:'自己不講禮儀,卻希望別人對自己有禮,自身不講道德,卻希望別人對自己有道德,這是不合條理的。’夫子這句話,果真不能不深思啊!”
智慧小語:《弟子規》有云:“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又云:“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是教導我們,當看到他人有不是之處時,不能貶低、指責或宣揚,而是藉此先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況有時,我們所看到、聽到的未必就是事實,倘若無端地加以批判、宣揚,便捲入了是非謠言的傳播之中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能懷著一顆包容寬恕的心去體諒他人,進而給予關懷、幫助、提醒,相信會讓彼此之間更加融洽,也能讓人如沐春風,從而心生慚愧,改往修來。
範文2
宋桓罪己
春秋時,宋國遭受了重大的水災,魯國國君差人去慰問。宋莊公的公子御說,即後來的宋桓公,受他父親之命,對魯國的使者說:“因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災禍,又使得貴國的君侯憂慮,這是我們覺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魯國國君的慰問。
魯國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這一番話,說:“宋國將要興起了。從前夏朝禹王、商朝湯王,每每歸罪自己,所以他們都很快地興起了。亡國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紂,件件歸罪別人,所以他們都亡國了。並且諸侯列國裡面,有了凶災的事情,就自己稱孤,這是最合於禮的。言語既然恐懼,稱呼又很合禮,所以宋國的興起是無疑的了。”
智慧小語:古人曾說:“君子有了過錯,就老老實實向人家認錯道歉;小人有了過錯,向人家解釋時就極力掩飾自己的錯誤。”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處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多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進步的可能和空間。
範文3
匡人解甲
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陽虎曾經施暴力於匡地的人民,孔子與陽虎長得又很相似,於是匡地的人以為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主宰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圍住。
子路生性勇猛,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悅,拿起兵器便要與他們決一死戰。然而,孔子此時,竟能平心靜氣,先檢點自己有無過失。繼而以禮樂教化,讓子路取出琴來,請子路歌,自己來和,用那哀傷的曲調表達了委婉陳情之意。這一舉動,與陽虎完全不同。發怒的匡人頓時冷靜下來,仔細一思索,此人雖貌似陽虎,卻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原來,他是魯國的大聖人孔子啊!匡人大感慚愧,也倍受感動,自動脫去了盔甲,以示不會侵犯,靜靜地離去了。
智慧小語: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順或是突變,應當冷靜思考,不要亂了方寸。因為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小誤會,若意氣用事,反可能加深誤會,使問題更加嚴重。能夠提起理智,以一顆仁愛之心,體察他人,客觀面對,則將有助於誤會的消除,從而化解衝突,使彼此更為和睦。
國學經典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