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勵志的短篇哲理故事
有條件的朋友可以時常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牧師的故事
一位名叫馬丁·尼莫拉的德國新教牧師,他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了一首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正是背棄精神契約的最終結局。
人生在世,誰都有可能遭遇危難和困境,誰都有可能成為弱者,如果我們在別人危急的時候不援手,誰能擔保自己不會吞嚥孤立無援的苦果?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陽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約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這種契約的人是高貴的。懂得為冷漠付費的人是明智的。當今的社會太冷漠,我們會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價。
:別讓任何人偷走你的夢
美國某個小學的作文課上,老師給小朋友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歡這個題目,在他的簿子上,飛快地寫下他的夢想。他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座佔地十餘公頃的莊園,在壯闊的土地上植滿如茵的綠。莊園中有無數的小木屋,烤肉區,及一座休閒旅館。除了自己住在那兒外,還可以和前來參觀的遊客分享自己的莊園,有住處供他們歇息。
寫好的作文經老師過目,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劃了一個大大的紅“X”,發回到他手上,老師要求他重寫。 小朋友仔細看自己所寫的內容,並無錯誤,便拿著作文簿去請教老師。
老師告訴他: “我要你們寫下自己的志願,而不是這些如夢囈般的空想,我要實際的志願,而不是虛無的幻想,你知道嗎?”
小朋友據理力爭:“可是,老師,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啊!”
老師也堅持:“不,那不可能實現,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寫。”
小朋友不肯妥協:“我很清楚,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願意改掉我夢想的內容。”
老師搖頭:“如果你不重寫,我就不讓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
小朋友也跟著搖頭,不願重寫,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個“E”。
事隔三十年之後,這位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度假勝地旅行,在盡情享受無邊的綠草,舒適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餘,他望見一名中年人向他走來,並自稱曾是他的學生。
這位中年人告訴他的老師,他正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小學生,如今,他擁有這片廣闊的度假莊園,真的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老師望著這位莊園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餘年來,不敢夢想的教師生涯,不禁喟嘆:“三十年來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績改掉了多少學生的夢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夢想,沒有被我改掉的。”
:一個小孩的故事
在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畔,離美國18屆總統格蘭特陵墓不到100米處,有一座孩子的墳墓。在墓旁的一塊木牌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不幸墜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絕,便在落崖處給孩子修建了一座墳墓。
後因家道衰落,這位父親不得不轉讓這片土地,他對新主人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把孩子墳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這個條件,並把它寫進了契約。100年過去後,這片土地輾轉賣了許多家,但孩子的墳墓仍然留在那裡。
1897年,這塊土地被選為總統格蘭特將軍的陵園,而孩子的墳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成了格蘭特陵墓的鄰居。
又一個100年過去了,1997年7月,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100週年時,當時的紐約市長來到這裡,在緬懷格蘭特將軍的同時,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墳墓,並親自撰寫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那份延續了200年的契約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這種契約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誠信觀念。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天分和財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來取而代之,從而,讓在最初狀態不平等的個人,在社會規範和法律權利上擁有完全的平等。
可是,在中國,更崇尚的是“聰明”而非誠信。正是因為這種崇尚“聰明”的社會風氣,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壞,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彼此防範。城市樓房裡家家戶戶都有防盜門、防盜窗,遍地都是高高的圍牆,但我們生活得仍然不安全。
:成功只是再試一次
有一個有趣的實驗:鯪魚是鰷魚的天敵,生物學家把鯪魚和鰷魚放進同一個玻璃器皿,然後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興奮地朝鰷魚進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地碰在玻璃板上,不僅沒有捕到鰷魚,而且把自己碰得暈頭轉向。碰了幾十次壁後,鯪魚沮喪了。當生物學家悄悄地將玻璃板抽去之後,鯪魚對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鰷魚卻視若無睹了。即便那條肥美的鰷魚一次次地擦著它的脣鰓不慌不忙地遊過,即便鰷魚的尾巴一次次掃過它飢餓而敏捷的身體,碰了壁之後的鯪魚卻再也沒有了進攻的慾望和信心。幾天後,鰷魚因有生物學家供給的飼料依然自由自在地暢遊著,而鯪魚卻已經翻起雪白的肚皮漂浮在水面上了。
鯪魚只因為數次的碰壁,便放棄了努力,即使過後美食張嘴可得,它卻放棄嘗試,最終飢餓而死。鯪魚固然可悲可笑,然而,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當過那一條“鯪魚”呢?一點點風浪就使我們棄船上岸,一次小小的碰壁就使我們裹足不前,一次小小的打擊就使我們放棄了一切的夢想和努力……許多時候,我們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面對近在眼前的已被抽掉“玻璃板”的“鰷魚”,我們沒有去“再試一次”。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另一個哲理故事。有一個人被困於山崖上,揹包裡只剩下一點點的食物和一條帶鉤的繩子。那個人心想:“現在必須用繩子鉤在石縫中,然後再爬上去,這樣才能脫困。”於是他把繩子往上丟,但是沒有被鉤住,他又試了一次,但還是失敗。他又繼續試了許多次,但仍然沒有鉤住石頭。天色已漸漸地暗下來,他想:“再試一次,或許能成功。”可還是沒有成功。這時,他已經累得筋疲力盡,肚子也餓得“咕咕”叫。他拿起所剩不多的食物,狼吞虎嚥一掃而光。吃完後,疲憊的他沉沉地睡去。第二天醒來,他鼓起勇氣繼續扔,可如昨天的情況一樣都失敗了。他癱坐在地上,心情沮喪,甚至想過就此放棄,但內心掙扎著一種聲音:“再試一試,再試一次。”就是這一句話,讓他站起來不停地試。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繩子這一次鉤住了石頭,他用力拉了拉,確保夠緊後,順著繩子爬了上去。終於,他逃脫了死亡的命運。
【成功只是再試一次勵志感悟】
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一些規律:登山的難度不在於腳下開頭的幾千米,而在於即將登頂的幾十米甚至幾米;走出死亡沙漠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堅信自己能夠活著走出去,並朝著一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那個人。所以,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與困難在所難免,但關鍵是當你多次努力後沒有成功時,還能否繼續堅持,再試一次?其實,再試一次,成功就會和你握手,享受生活的美麗。
:一個老太太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一段日子。這天,在紐約市一個窮人居住區內的法庭上,正在開庭審理著一個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舊,滿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盜麵包房裡的麵包被面包房的老闆告上了法庭。
法官審問道:“被告,你確實偷了麵包房的麵包嗎?”
老太太低著頭,囁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確實偷了。”
法官又問:“你偷麵包的動機是什麼,是因為飢餓嗎?”
“是的。”老太太抬起頭,兩眼看著法官,說道:“我是飢餓,但我更需要麵包來餵養我那三個失去父母的孫子,他們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他們還是一些小孩子呀!”
聽了老太太的話,旁聽席上響起嘰嘰喳喳的低聲議論。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嚴肅地說道:“肅靜。下面宣佈判決?”說著,法官把臉轉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須秉公辦事,執行法律。你有兩種選擇:處以10美元的罰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臉痛苦和悔過的表情,她面對法官,為難地說:“法官大人,我犯了法,願意接受處罰。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會去偷麵包。我願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個小孫子誰來照顧呢?”
這時候,從旁聽席上站起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說道:“請你接受10美元的判決。”說著,他轉身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進去,說:“各位,我是現任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現在,請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驚訝了,都瞪大了眼睛望著市長拉瓜地亞。法庭上頓時靜得地上掉根針都聽得到。片刻,所有的旁聽者都默默起立,每個人都認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長的帽子裡,連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說,一個老婦人偷竊麵包被罰款,與外人何干?拉瓜地亞說得明白——為我們的冷漠付費。
他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並非孤立無關的,人來到這世間,作為社會的動物,是訂有契約的:物質利益的來往,有法律的契約;行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約。
善,並不僅僅是一種與冷漠、奸詐、殘忍、自私自利相對的一種品質,還是一種精神的契約。
真實名人的經典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