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發生在國王御廚裡一隻陶罐和一隻鐵罐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供您參閱。

  範文1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情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寫,提出自己的看法。

  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為了讓學生熟讀精思,充分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確保讀書人人蔘與,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男、女生分組朗讀競賽,再次是師生品評。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拖長一點,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通過品讀、比較、分析,讓學生感悟:鐵罐一次又一次傲慢無理,而陶罐雖然謙虛,但能據理力爭。這樣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

  故事中的兩個角色——陶罐與鐵罐而言,陶罐有他的優點:樸素、美觀、儲存時間長;鐵罐也有他的優點,結實、美觀,易攜帶,用途廣。然而,三年級的孩子在自主閱讀這則寓言時,往往會過於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使自己的認識出現偏差,他們會認為陶罐是很“好”的,幾乎是“完人”,沒有什麼缺點,而鐵罐是“不好”的,幾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需要我們老師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導“修正”,絕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而放棄這種引導,以讀為本,學生在多讀中認字解詞,體驗感悟,凸現語文的可感性和整體性。做到多感受,少分析,入情入境,進行角色體驗,用讀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在超越文字的心靈對話和“補白”實踐中,使學生得到“智”開發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閱讀課成為學生一段難忘的經歷。

  範文2

  這篇閱讀課文,我是把握著這樣的脈絡來上課的:初讀——說——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說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時分角色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接著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裡,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字,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臺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達到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非常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著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說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集體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達到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是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範文3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經過全校教師的同研,我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為了讓課堂更加明晰、教學思路更加精細,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通過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著急的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認真聽取了嶽校長的意思,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字,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字對話之效。

  記得李家棟老師說過: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字、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的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這節課,我也深深的反思過,對於我個人來說缺乏一定的鍛鍊,聽的少,練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過這次教學,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看過的人還看了:

1.陶罐和鐵罐的寓言故事

2.《陶罐和鐵罐》名師教案設計

3.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陶罐跟鐵罐》

赤壁賦教師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反思總結
相關知識
語文魯班和櫓板的教學反思
語文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
紙船和風箏的教學反思
魯班和櫓板的教學反思三篇
魯班和櫓板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