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邏輯流程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邏輯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產品的基本邏輯

  產品分析的價值

  1. 對於投資人/分析師

  通過對產品的分析可以瞭解產品本身的受眾、需求、價值和想象空間,有利於去思考整個相關行業的前景、未來和競爭態勢。當然對於投資人來說,更多的關注在於投資本身。

  2. 對於產品經理

  對於PM,產品分析本身是工作之一,對於競品們的分析,個人認為除了借鑑,更多是從橫縱向去思考定位,以及分析潛在的機會,當然分析的過程也是指導設計的一種方式。

  3. 對於網際網路人

  產品分析的過程是對整個市場理解的加深,通過挖掘產品火爆的原因和本質,來提升對當下網際網路世界的理解,畢竟這個世界變得太快。

  如何做一個產品分析

  主要從四個角度來做分析,不同角色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比如作為產品經理需要關注全部四個角度,而作為分析師則應該更關注戰略層和範圍層。

  1. 戰略層

  1*** 定位

  首先看產品定位,這裡主要講兩個例子。第一個是Amazon的kindle fire,整個平板電腦的市場基本被ipad所佔據,Amazon為什麼敢做自己的平板電腦?原因就是作為一個內容/資源巨頭,他賣的不是硬體,而是服務。所以在分析產品的最開始,我們就必須深入瞭解到相關的背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創始團隊或公司的優劣勢。只要這樣,我們在後面的分析環節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到功能、策略背後的原因。第二個個性化推薦,以個性化推薦作為差異化的產品,今日頭條和口袋購物。從兩個app的市場反應來看,無疑是新聞類的個性化推薦比電商類更被市場接受,為什麼?姑且先拋去技術的角度,我們能夠反思的問題是:對於使用者來說,新聞的容錯成本更低。所以對於我們今天的主題所得到的啟發是:差異化很重要,但是更應該關注產品差異化背後的需求是否成立、成本是否得當。

  其次看使用者定位,如果只從我們個人的角度出發是無法理解某些產品火爆的原因,比如就我而言,彈幕網站、《太子妃升職記》等。在分析使用者定位時,我們需要找出那些群體、特徵及其規模。群體的劃分維度很多,比如年齡、職業、愛好,pinterest的受眾絕不只是設計師而已,還有喜歡分享的吃貨、家庭主婦、攝影師等等。

  2*** 價值

  網際網路一直信奉一句話“有使用者就有價值”,那麼價值最大落地點就在於使用者需求上。分析產品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它滿足的使用者需求是什麼。經常看到很多分析文章最終把使用者需求歸結到人類的本性上,什麼七宗罪、貪嗔痴。但我個人認為首先需要總結的是:需求的強烈程度和高低頻次,高頻的需求不意味著有價值,低頻的需求不意味著沒有價值,但是強烈的需求***也就是痛點***肯定是有價值。那我們分析產品價值的時候,需要關注該產品是否在整個需求鏈上找到痛點。此外,除了需求價值以外,還有商業價值、平臺價值,分析的時候不能侷限,這裡不展開。

  2. 範圍層

  在範圍層主要梳理一條脈絡:需求->場景->功能。重點舉三個例子,第一:清理大師,在國內外安卓手機上的裝機量非常大,作為一個工具app,需求單一、場景單一、功能很複雜。整個產品始終的思路專注於解決清理問題,進行縱深聚焦,嚴格框定功能範圍。之前張小龍的演講中提到:“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即走的”,我覺得這個原則在工具類產品中是非常適用的,所以工具類產品分析時,重點關注的一點應該是產品本身對功能範圍的控制。第二:百度魔圖,作為一個影象類app,它的範圍層是另一種思路:核心功能***一鍵美化***->延伸功能***深度美化***->爆點功能***明星臉PK***,爆點功能的價值其實是引導到核心功能***真正價值點***上,否則很容易曇花一現。第三:微信,作為一款***級產品,節奏感非常重要,那麼分析的重點應該放在產品迭代的版本、時間點、對應的功能上。從這條線上去揣摩微信團隊的整個功能範圍。如上三個例子,其實主要證明一點:在範圍層分析產品時,應該建立在戰略層的基本認識上,深入剖析產品經理們在功能上的選擇。

  3. 結構層

  從結構層開始,更多是研究使用者體驗部分。使用viso來整理出整個產品的橫縱向結構是關鍵,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發現使用者每個需求完成的路徑。作為產品經理,需要去發現一些值得借鑑的原則或者改進的方面。對於一個成熟產品,核心需求的路徑一定是最短的,這樣我們也能作證產品的定位,舉個例子:百度地圖的一次改版把使用者查詢路線的路徑縮到最短,很大地區別了“附近”的衍生功能,說明地圖團隊在做功能聚焦。

  4. 表現層

  表現層主要是在於單個頁面的互動和視覺體驗,通過長期分析,可以總結市場上的主流風格。表現層包括互動和視覺都在不斷演化和創新,比如瀑布流、抽屜式、扁平化,但必須和產品定位、受眾群體一起來分析。之前就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瀑布流這麼流行,為什麼百度搜索和新浪微博還保留著分頁。

產品入庫流程圖
產品立項流程圖
相關知識
產品邏輯流程圖
產品定製流程圖
產品實現流程圖
倉庫產品返工流程圖
產品工藝流程圖
程式邏輯流程圖
產品眾籌流程圖
產品追溯流程圖
產品需求流程圖
產品銷售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