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黑板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五四運動作為政治運動與思想啟蒙相結合的事件,既與現代中國政治具有親緣性,也與知識分子自身發展密切相關,讓我們一起來做黑板報來慶祝這個節日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一、無可取代的青春

  曾經,

  一起走過的日子,

  一起踏過的痕跡,

  一起說過的語言,

  那些,都將只是回憶!

  ——題記

  懵懂的心,模糊的意識。

  牽伴著零碎的鎖事,細水長流。

  那時的你我都太過單純,認為世界似乎除了黑就是白。

  人們所謂的灰色地帶總是讓我們泛著傻笑。

  灰色?黑與白的混雜?

  不想懂得的複雜,無法猜透的人心。

  逃避眾人所指的真象。

  就一句,我不要!

  然後靜靜地待在自己所向往的童話世界。

  憧憬著一切美好的發生,進行,延續……

  懵懂的的心,總是那麼的率真。

  讓一切簡單化,卻不忘注入童話般的美好!

  註定一切都是必然,那麼結局會是偶然嗎?

  風推開雲的那刻,請允許我為你塵埃落定。

  你誇下海口許我一世歡顏

  我卻那麼倔強的相信,你會是我的唯一。

  思緒中浮現的是你。

  腦海中想象的是你。

  語言間訴說的是你。

  整個!整個的世界裡揮之不去的依舊是你。

  真希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安分的青春,徜徉在愛情裡,

  早已經讓人失了心志,

  卻執著的留戀

  寒風中,我獨自轉身離開,眼角的淚水劃破了一世紀的距離。

  無言,你無言!悄悄地離開了我們世界。

  讓我沉醉的美夢,轉瞬間破滅!

  沒有絲毫的徵兆,沒有丁點的理由!

  你離開了我,還附送折磨,只有天曉得我該怎麼做!

  痴情這種罪過,我一直都不能掙脫!

  當失望蛻變成了絕望,

  我想是我該離開的時候了,

  這樣的結局:不是因為我不夠愛你,而是你從來都不懂得珍惜!

  時間一圈一圈的

  走著,在眼淚中我終於明白:

  愛你!是我戒不掉的習慣,蔓延著疼痛!

  失去你!我的世界空洞到絕望……

  唯美的蔸蔻,尤如一支滴血的玫瑰,如此的嬌豔,

  那麼的觸目驚心!

  一路跌跌撞撞,狼狽地走在

  有時迷惘到,就算睜著雙眸也無法看清真象!

  誤把謊言當成了誓言!

  不禁意間,打開了沉封的回憶,

  才愕然瞭解,這被稱做回憶的東西,生命力卻是如此的強大!

  總讓我一次次眼角泛起洪波!

  習慣性的,開始在暗夜獨自哭泣之後,

  悄悄的帶上面具,

  努力地向著所有人微笑,向著自己微笑。

  似乎,那樣的自己才是真實的,那樣的自己才更適合生存!

  漸漸意識開始模糊,思緒逆向的轉變著!

  相信面具下的自我!欺騙一瞬間淪陷!

  帶傷的蔸蔻,肆血的青春

  散發著濃烈的血腥味!

  躲在黑暗幽祕處!

  獨自哀悼!

  那早已逝去的童真,

  早已褪色的年華,

  永遠抹不去的傷痕…

  只剩下自己躲在暗夜獨自舔釋傷口…

  青春,那份別緻的傷,那段悽美的情,那種懵懂的心,徒留的無可取代!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資料推薦二、五四領袖傅斯年的簡介

  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初字夢簪。祖籍江西永豐,先祖傅以漸,是清代順治年間的首任狀元。

  1909年,就讀於天津府立中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文科,本科國文門,曾著《文學革新申義》響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

  1918年夏,受到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與羅家倫、毛準等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響頗廣,從而成為北大學生會領袖之一。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傅斯年擔任遊行總指揮,後因受胡適思想影響,反對“過急”運動;不久退出學運,回到書齋。

  1919年夏,傅斯年大學畢業後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負笈歐洲,先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後轉入倫敦大學研究院,研究學習實驗心理學、生理學、數學、物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勃朗克的量子論等。

  1923年,入柏林大學哲學院,學習比較語言學等。

  1926年冬,應中山大學之聘回國,1927年任該校教授,文學院長,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任所長。此後數年,他一直混跡學界,掌管過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以及臺灣大學的校政,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四·一二”政變發生後,傅斯年寫信給李石曾,表示贊同清黨。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籌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底歷史語言所成立,任專職研究員兼所長,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編。

  1929年春,歷史語言研究所從廣州遷往北平,兼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及“中國古代文學史”。其間先後兼任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博物院籌備主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等職。

  1932年,他參加胡適主持的獨立評論社,在《獨立評論》週刊上發表的政論文章,擁蔣反共,但贊成抗日,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路線有所批評。

  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於1932年10月出版了《東北史綱》一書,針對日本學者“滿蒙在歷史上非中國領土”的反動言論,從歷史角度詳細地論證了東北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史實,字裡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民族主義價值觀。此書後由李濟翻譯成英文,送交國際聯盟。《東北史綱》一書為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明確指出東北三省“為中國之一部,此為中國及各國公認之事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赴重慶,連續四次當選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

  1939年5月,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任西南聯大教授,主張抗戰,抨擊貪官汙吏。抗戰勝利後,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月,傅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臺北,併兼臺灣大學校長。在政治上,傅斯年要求嚴懲貪官汙吏,整制政風,反對“中國走布林什維克道路”;在學術上,信奉考證學派傳統,主張純客觀科學研究,注重史料的發現與考訂,發表過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論文,並多次去安陽指導殷墟發掘。他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期間,延攬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績。

  晚年傅斯年身體肥胖,患有高血壓,醫生囑咐他少吃鹽或不吃鹽,並戒肉類葷腥。又查出患有膽結石。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在臺灣省議會答覆教育行政質詢時過度激動,“突患腦溢血逝世於議場”,享年55歲。

  傅斯年逝世後,葬於臺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鍾”;其中,“傅鍾”啟用後成為臺灣大學的象徵,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傅斯年著作列表

  其著作編為《傅孟真先生集》。

  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第一卷)、《性命古訓辨證》、《民族與古代中國》(稿本)《古代文學史》(稿本);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冊。

  ——《青年的兩件事業》,《晨報》,(7月3日,5日,1920年)

  ——《周東封與殷遺民》,《傅斯年全集》(以下簡稱《全集》),3:894—903頁。

  ——《中西史學觀點之變遷》,《傅斯年檔案》,II:945。

  ——《中國近三百年對外來文化之反應》,《傅斯年檔案》,I:708。

  ——《發刊詞》,《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1,(1927年),3。

  ——《傅孟真先生集》,臺北,1952年,5卷本。

  ——《傅斯年全集》,臺北,1980年。

  ——《傅斯年選集》,臺北,1967年,10卷本。

  ——《傅斯年學術論文集》,香港,1969年。

  ——《先秦文籍的演化》,“傅斯年檔案”,I-433。

  ——《性命古訓辨證》,《全集》,第二冊,492--736頁。

  ——《夷夏東西說》,《全集》,第三冊,823-893頁。

  ——《留英紀行》,《晨報》,(1920年8月6日、7日)。

  ——《論哲學門隸屬文科之流弊》,《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8月10日)。

  ——《論豪門資本之必須剷除》,《觀察》,2:1(1947年),6-9頁。

  ——(孟真)《美感與人生》,《晨報》,(1920年7月7日、8日、9日、10日。)

  ——《歐遊途中隨感錄》,與史語所的行政檔案混在一起,沒有序號。

  ——《社會革命:俄國式的革命》,《新潮》,1:1(1919年),128—129頁。

  ——《時代的曙光與危機》,王泛森與杜正勝合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臺北,1995年,34頁。

  ——《宋子文的失敗》,《世紀評論》,1:8,(1947年),5-7頁。

  ——《大東小東說》,《全集》,第三冊745-758頁。

  ——《談兩件努力週報上的物事》,《古史辨》,北京和上海,1926-1941年,7卷本,第二卷288-301頁。

  ——《東北史綱》,北京,1932年,此書由李濟改寫為英文。

  ——《歷史上的東北:一個大綱》,北京,1932年。

  ——(孟真)《要留學英國的人最要先知道的事》,《晨報》,(1920年8月12日、13日、14日、15日)

  ——《禹貢九州釋名》,“傅檔”,II-637。

  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樑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劉嶼霞,《城子崖》,南京,1934年。

  《傅斯年先生二、三事》,《傅故校長哀輓錄》,臺北,1951年,6—7頁。

  “傅斯年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看過也以下相關文章:

五四運動主題黑板報
五四青年主題黑板報
相關知識
五四運動黑板報
關於五四運動黑板報
紀念五四運動黑板報
五四運動黑板報資料
初中慶祝五四運動黑板報素材
五四運動黑板報版面設計圖
共青團五四運動黑板報素材
五四青年運動黑板報
五四愛國運動黑板報
五四青年運動黑板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