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併購身份整合的七大陷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6日

經濟危機漸退,企業紛紛尋求新的增長機會:微軟併購Skype、強生併購Synthes、武田藥品收購奈科明製藥;西南航空公司併購穿越航空公司;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收購美國儲蓄銀行Sovereign;威富公司***VF Corp.***收購美國品牌Timberland……投行大佬和被併購企業的高管會因此受益,但消費者、股東以及員工呢?合併後的新企業在多大程度上為他們創造了價值?一些併購成功了,但更多的則業績平平甚至糟透了。為何併購成功率不高?

BPC公司的失策

我們的答案是:因為併購的目標一旦確定,高管們就將主要精力放在怎樣去達成交易上。只有當併購的檔案簽署、公告發布後,他們的注意力才會轉移到為顧客、股東以及員工創造價值的工作上來。

合併兩個或以上的企業會嚴重擾亂相關組織的身份特徵,使一方或雙方都產生身份喪失的恐懼,並引發對新身份的質疑,從而阻礙員工的信任和認同。因此,應先讓員工對新企業有歸屬感,認同新企業的身份,願意為新企業做出貢獻。這在企業收購競爭對手時尤其如此——忽然之間,原先的敵人就和你在一個戰壕裡了。

一家總部設在歐洲、正尋求全球擴張的建材企業***Building Products Company,“BPC公司”***的CEO認為,北美市場對於他們的全球戰略非常重要,應當在當地發起併購。他看好美國南部的一家大型水泥生產商並向它傳達了投標意向,但對方高管團隊拒絕了他的出價,並向董事會提出了否決建議。經過多輪的談判和斡旋,雙方還是達成了收購,BPC的CEO對最初懷有敵意的對方管理團隊也予以保留。一年後,這位CEO向子公司派遣了兩位管理人員。其中一位回憶道:

“我被指派去***被收購企業***幫助整合,卻並沒有幫上忙。我基本上是把BPC賣給了這些傢伙。所有的決策都由他們的CEO來做。”

然而,這家被收購的企業始終未能完成預期業績,繼任的CEO轉向我們求助。我們分析了業績資料,並對子公司及歐洲總部的管理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問題明朗起來:合併後的企業忽視了心理協同效應,子公司管理人員感到被邊緣化,公司在做資源分配的決策時對他們缺乏尊重。心理融入的明顯不足,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表現為對歐洲總部的公開敵視,隔閡越來越大,以至於總部管理者在沒有得到子公司CEO正式批准的情況下,是不允許造訪子公司的。以下是BPC北美公司 CFO的親身體會:

“我前往獨立工業公司***化名***與它們的CFO進行會晤。會議結束時,他要求我退還所有的檔案,他說他沒有得到可以讓我拿走任何檔案的授權。這些人仇恨我們。”

也許這有點偏激,但很多人都有類似感受。併購後叫人大跌眼鏡的業績,至少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歸結於心理協同效應的缺失。我們需要一種新的併購數學。在經濟層面上,讓1+1大於2;在心理層面上,讓1+1等於1。

併購後的工作重心通常全部放在具體運營事宜上,例如協調產品線、財務和人力資源,確定哪些員工需要保留,哪些可以離開等。有時也會從表面上關注合併後企業的身份特徵,例如保留被收購方的名稱或設計一個新的商標。然而,要產生心理協同效應,管理者需要關注一系列更復雜而深入的身份特徵問題,不僅應該界定新企業的本質,而且要明確回答員工對於“我們是誰”以及外部利益相關者對於“他們是誰”的問題。否則,這些深層次的身份問題將會阻礙整合,也將不可避免地對合並後企業的業績造成影響。為此,我們識別出了身份整合過程中應當避免的七個常見陷阱。

不是每個傳統企業都適合電商之路
如何治療企業的成功綜合症
相關知識
企業併購身份整合的七大陷阱
企業併購中的文化衝突與整合
淺談企業併購中文化整合問題入對策
論企業併購中的文化整合
關於企業併購活動中人力資源整合的思考***2***
企業併購是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企業財務管理整合中的問題及建議
企業財務風險整合管理的機制
企業併購成功的經典事例
關於國中小企業併購融資的相關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