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農村創業故事
我想很多事自己不想幹就會變成任務,任何事如果不是強烈的興趣都很難做好。創業就是那樣的。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大學生在農村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留學生養豬回鄉當“豬倌”
樂亭縣龐各莊鎮王莊子村東南的生豬養殖基地陸續迎來全國各地的客戶。1月29日,記者走進這片有著9個大棚的野豬養殖基地,看到大小不等的黑、白、黃三種顏色的野豬,在各自的豬舍內有的吃著飼料,有的在晒太陽,有的用嘴含住自來水龍頭喝水解渴。然而,令記者驚奇的是,這個養豬場的場主竟是一位曾留學韓國的大學生。他就是年僅31歲的劉凱。
劉凱,曾就讀於唐山學院,隨後又到韓國留學學習國際貿易專業,2007年學成回國。作為一個對生活懷著滿腔熱血的80後,他嘗試過工程建築、銷售等多種職業。2008年“三聚氰胺”這個詞彙一夜間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食品安全問題倍受政府和老百姓的關注。偶然一次機會,劉凱在吉林一個養野豬的朋友那裡吃的豬肉,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當時,他便想到留學時韓國的野生鮮豬肉120多元一公斤,非常昂貴。“能不能從吉林引進野豬帶回唐山來養,這樣家人、朋友就能吃到自家養的安全放心的豬肉。”劉凱從那時起就萌生了養豬的想法。
“留學生要養豬?這大學不就白上了嗎!”在和家人一番爭論後,執著於生態養殖業的劉凱逐漸佔了上風。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已有機會留在省、市大醫院工作的妻子蒙豔鳳,為了支援丈夫創業,也選擇回到了樂亭家鄉。2009年,劉凱開始籌集資金,修建豬場,通過朋友以平均一頭一萬元的價格引進了108頭長白山原始森林的純種野豬,與中國原生態家豬雜交繁殖。等到家人和朋友吃到這種豬肉之後,個個讚不絕口,向他訂豬肉的人越來越多,豬肉價格也很穩定。面對大眾對生態豬肉的反應,劉凱考慮擴建豬場將養殖範圍擴大。
談起綠色養殖,劉凱說,基於對綠色養殖的考慮,他組織成立了“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了102名合作社社員共同致富。由於實施了生態養殖方法,飼料全部採用自種的青貯玉米芯、玉米、大豆等純天然綠色無汙染植物,能夠提供豬生長所需的多種維生素,而且生長週期是現代養殖豬生長週期的三倍。所以,這種奔跑鮮豬肉肥而不膩。
然而,出乎他預料的是養豬也是一門風險行業。2014年冬天,因氣溫驟降,劉凱的豬場凍死了400多頭小豬。為解決室溫問題,他修建了9個溫室大棚作豬舍。6年來,他們已經先後投資1600萬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萬元。往年野豬產量大都在2萬公斤左右,銷售不成問題。由於去年野豬養殖規模產量都有所加大,現有存欄野豬2600頭。年底宰殺後,約5萬公斤的切割冷凍野豬肉被存放在冷庫裡。為幫助村民開啟銷路,近日劉凱一直在忙著利用網路、電話、微信等方式聯絡買家。目前,他已把野豬肉打進了北京、山西、天津、石家莊和唐山荷花坑等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劉凱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對眼下銷售市場遇冷的現狀,我們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幫助。100多戶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這裡,他們盼著儘快將庫存的野豬肉賣出去回家過年。
2:唐山留學生回鄉創業 庫存5萬公斤鮮肉待銷
留學韓國回鄉創業的樂亭縣龐各莊鄉大學生劉凱,帶領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102戶社員搞野豬養殖,幾年來效益一直不錯。去年,他們飼養野 豬的規模、產量都有所提升,但豬肉銷量卻不如往年。眼看快過年了,望著存放在冷庫裡的5萬公斤鮮野豬肉,劉凱很是著急。
1月29日上午,記者在位於龐各莊鄉王莊子村的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看到,佔地24畝的9個養殖大棚依次排開,大棚裡面,是用鋼 筋圍成的一個個約12平方米的野豬圈,機靈可愛的小乳豬、健康活潑的保育豬、肥頭大耳的育肥豬,有的在歡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喝水解渴。劉凱介紹,這些豬都是長白山原始森林的純種野豬與中國原生態母豬雜交的二代產品。2007年,劉凱從韓國忠北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2008年,劉凱與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妻子結婚。2009年,養豬市場瘦肉精新增嚴重,劉凱經吉林延邊朋友介紹,買來長白山奔跑野豬飼養,家人和朋友吃過野豬肉後,都認為肥肉肥而不膩,瘦肉瘦而不柴。從此,劉凱便萌生了養殖野豬的想法,他以每頭1萬元的價格引進108頭長白山奔跑野豬,飼料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長週期為1年半左右。該專案作為樂亭縣畜牧行業的龍頭,也得到了該縣相關部門的幫扶和支援。經唐山市畜牧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驗,按照農業部相關規定,其養殖的野豬磺胺類、金黴素、土黴素等12項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6年來,他們已經投資1600萬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萬元,用於豬舍改造、聘請畜牧專家、青儲1000多噸甜玉米芯發酵飼料及豬場日常管理經營。2014年,劉凱帶領102戶村民建起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往年野豬產量在2萬公斤左右,銷售不成問題,去年野豬養殖規模、產量都有所提升,現有存欄野豬2600頭。年底宰殺後,約5萬公斤切割冷凍野豬肉存放在冷庫裡。
為幫助村民開啟銷路,近日,劉凱一直在忙著利用網路、電話、微信等方式聯絡買家,北京、天津、山西及省內部分城市的客戶陸續訂購野豬肉,唐山荷花坑市場也有他們的野豬肉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劉凱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對眼下銷售市場遇冷的現狀,我們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幫助。100多戶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這裡,他們盼著快將庫存的野豬肉賣出去。希望有這方面需求的社會各界人士與我聯絡,電話:13503156526。”
3:吃貨張不等的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創業夢
張嶽,江湖人稱張不等,言談舉止沉穩幹練,誰也看不出他是個90年出生的“小鮮肉”。不過,說起他傾其所有的創業專案——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年輕人對事業的激情與執著在言語間飛揚起來。
一個等不及創業的人
張嶽出生於江蘇南通,卻十分嚮往行走四方,以天下為市的浙商精神。高中時期的他,頭腦中就充滿著創業的想法,2008年終於如願考入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在這所美麗的江南百年學府,張嶽開始了為創業夢想的積累。
大學主修自動化控制專業,會造機器人,也會詩詞歌賦,他兼具理工科的大腦回路和激情洋溢的文科情懷。在大學三年級,張嶽幸運地被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強化班***簡稱強化班***錄取,輔修創業管理。每年從全校各專業6000多名大二本科生選拔40人,在保證本專業學習的前提下參加兩年的輔修學習,強化班想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企業家”。“我們並不是引進國外的教材照本宣科,為我們講課的除了知名管理學教授、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從浙大走出去的傑出創業校友和著名浙商,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經驗,還有將來我們自己創業的人脈資源。”
2012年張嶽大學畢業,在一家軟體公司跟著一位浙商半是祕書半是學徒地學習公司的經營管理。無論是在校學習還是第一份工作,都為他日後的創業提供了各種準備條件,只要認定了創業,就絕不回頭。
為什麼給自己取名“張不等”?2012年12月21日,沒有等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可張嶽覺得他創業的願望不能再等了。於是,張不等辭職創業了。
一個吃貨的各種講究
有激情、有行動,那麼做一個什麼樣的創業專案呢?“我是一個超級吃貨,大學幾乎一半的生活費用都花在了吃上面,我想我的創業專案應該是我最熟悉的事情,於是我想到了做農業。”
“吃貨”這個詞近幾年來很流行,但它並不能概括一個真正熱愛美食的人對食材的挑剔和講究。就像《食神》電影中,原材料的絲毫偏差都能影響最後的口感。張嶽的叔叔負責管理著一家主營大閘蟹的南湖蟹業合作社,由於家庭的關係,他能夠通過觀察和品嚐辨別出各個湖域大閘蟹的區別。聽起來很神奇,但是對於一個資深吃貨來說,他就要較這個真,“很多大閘蟹掛著陽澄湖的牌子,我一吃就能辨別其中的差別。”
2014年蟹苗下湖,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就想做最好、最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張嶽的叔叔在後方把握螃蟹的養殖過程,他們在前方翻閱了大量有關大閘蟹的文字材料,“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產品很難標準化。但是,以我的想法來說,我們做農業就是要標準化,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張嶽說。雖然是在同一水域,餵食同樣的魚蝦,但大閘蟹的品質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別。當第一批大閘蟹上來的時候,他們淘汰了30%看起來品相不好的,剩下70%用蝦肉精養一週。什麼才是好的大閘蟹呢?後蓋發青亮,肚子是米白色,肚尖發紅,腿結實。這就是“陽澄不等”的大閘蟹,一群年輕人創立的一個小而美的農業品牌。
一個最懂大米的公司
“陽澄不等”大閘蟹一上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給了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信心。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也註定會為農業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大閘蟹一年的上市銷售時間只有兩個月,“陽澄不等”成功後,張嶽就開始琢磨要做一個非季節性的專案,還是著眼在農業。2014年12月,經人介紹,張嶽認識了浙江金華一位享譽當地的種糧狀元,豐群飛。這就是他要做的第二個專案,千家萬戶都需要的大米。在豐群飛的幫助下,張嶽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流轉了5000畝良田,開始種水稻。
渤海鎮,著名的響水大米便出自於此,因為這裡獨一無二的由火山岩漿凝固而成的“石板地”,種出來的大米有獨特的色澤、香氣和高營養價值。“稻易”是張嶽為自己的大米取的名字,“易”象徵他們想要有所改變的野心,就像是他們的大閘蟹一樣,稻易的大米每一粒都被精心呵護過。米種是101香稻種,生長在石板地上,從日本引進的視覺機器,既不要有帶酸味的未熟粒,也不要有和整粒米口感不一致的碎米粒,只有45%的大米才能通過稻易的嚴格刪選,由於銷售環節的跟進,每一粒米都要在脫谷後28天收出,而沒有通過篩選和28天后沒有售完的大米,則用來釀酒。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不說稻易的大米做出了食材能達到的令人讚歎的精緻程度。
一個想要改變農業的願景
稻易愛農會,這是張嶽非常自豪的一個創舉。“我們的體系中有100多位農戶,每一家都有一份農戶檔案,在每份檔案中記載了農戶的合格出米率,影響大米質量安全的農殘、土壤等各方面的資料,稻易出售的每一盒米都有一個二維碼,這也是每一盒米唯一的身份ID,通過掃描二維碼,使用者可以知道這盒米生產它的農民、種植日期、脫穀日期,並且對這盒米作出評價。所以每份農戶檔案對應著一份信用評分,這很重要,結合信用評分和農戶檔案,我們會給予不同等級的農戶不同的收購價。”張嶽稱這一套評價系統為感知溯源系統,農民用心種出的糧食,也是使用者放心食用的糧食。在稻易的愛農會裡,農民還能享受到無息貸款,每家享受無息貸款的額度也和他們的信用等級相關。
無論是大閘蟹還是大米,張嶽都是通過微商推廣和電商銷售的形式,而且他用一張可充值的“糧卡”積累起自己的客戶群,用虛擬的智慧米桶管理使用者大資料,您家的用米習慣、吃飯頻率都對應著定製化的服務,在江浙滬地區,每天晚上8點之前下單,稻易的大米就能在下一頓晚飯前送到你手中。
在和蟹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也瞭解到螃蟹養殖巨大利潤背後的艱辛。80畝水域,每隔一天投一次食,蟹農要凌晨3點起床,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付出最多的,卻不是得到最多的,一個蟹農告訴張嶽,大閘蟹的價格經銷商說了算,農民在銷售上是沒有話語權的,而且做為真正的勞動者,他們並不被尊重。
“安心做事的人應該得到尊重。”張嶽說,“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需要抱著以10年為一個單位的心態來做,要有10年,20年,30年的經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我很同意。而且我同時覺得,要去優化這個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古老行業,僅僅有網際網路這種技術手段還是不夠,要讓每一份農產品和生產它們的農民牢牢繫結,農產品就是農民的作品,當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滿意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認同感,就會以更加專業、更用心的態度從事這項職業,農業也會吸引到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而我們這群年輕人,就是要用數十年的時間,為生活和農業而做極致農產品。”
看過的人還:
大學生農業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