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文言文內容繁多,而且不容易理解,要好好複習文言文,最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複習資料。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部分

  《桃花源記》

  1 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夾,在兩旁。[數]幾。[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繽紛]繁多樣子。[復]再。[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才]僅。[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悉、鹹]全,都。[黃髮]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悅。[乃]竟然。[具]詳細。[問訊]打聽訊息。[雲]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延]邀請。[語yù]告訴。[扶]沿,順著。[向]從前,舊的。[及]到。[詣]到。[遣]派。[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果]實現。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為] ①wã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â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舍]①shě捨棄,放下。便舍船②shâ房舍。屋舍儼然[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豔美麗。今:食物味道好。[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鬱低沉。[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麼作用?

  渲染了神祕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於“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麼內容?

  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麼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盪,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麼?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麼嘆惋?作者為什麼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盪,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麼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後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麼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並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麼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1 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麼?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愛蓮說》

  2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諡號。

  2 文言詞語

  常規詞語

  【蕃fán】多。【獨】僅。【盛】大規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滌。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植】立。 【褻xiâ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謂】認為。【隱逸】隱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鮮】少。 【宜】應當。【眾】多。

  詞類活用

  【蔓】生枝蔓。【枝】長枝節。【亭亭】聳立的樣子。

  1 閱讀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操。

  2.“陶後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3.從作者對蓮的讚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麼態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麼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麼?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不追求名利,在汙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汙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語句回答。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隨俗浮沉,又莊重、質樸,不孤高自許、譁眾取寵或表現蓮的高潔,概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德和堅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高度概括蓮高貴品質的句子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或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句子是: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世人甚愛牡丹”,這是因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予獨愛蓮”的根本原因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16.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八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人教版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相關知識
人教版八年級政治上冊知識點複習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單元複習資料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期末總複習
人教版七年級下思想品德期中複習資料
浙教版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三章複習提綱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一章優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政治上冊第三次月考檢測試卷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溫度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工作計劃總結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試卷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