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人教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考試臨近,想要考個好成績,除了要做好有效的複習方法,還需要合適的複習資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希望對您有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複習資料:

  一 新聞兩則 毛澤東

  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渡江區域。從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的兵力,戰況,戰線。

  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導語: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

  3、新聞常識:

  1. 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2. 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了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幹,它用充實的事實表現了主題,是對導語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3. 三個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簡明性。

  4、細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語詞,如“不料”等。

  “不料”二字,充滿嘲諷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正是……那一天”,使諷刺意味更濃,且避免了與上一句“二十一日”重複。“同日同時”,不僅用語簡潔,也可見我軍的氣度。“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洋溢著勝利的自豪感。

  5、賞析“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二、蘆花蕩 孫犁

  1、小說的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節 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老頭子:外貌描寫,行動、語言等描寫。

  3、老頭子:老當益壯,充滿活力,精幹堅韌,智勇雙全,出奇制勝,愛憎分明,愛國,過於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寫景的作用: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強抒情韻味。

  5、側面描寫:“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寫敵人的束手無策,從側面表現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寫二菱對老英雄的懷疑、不信任,側面寫老人的英雄行為。

  三 蠟燭 西蒙諾夫

  1、蠟燭的象徵意義: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2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

  2、大背景二戰、小道具蠟燭、大主題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讚美了跨越國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戰鬥的友誼。

  3、感動的原因:①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②環境很危險,炮火連天

  ③點在墳頭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④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4、記敘文線索:蠟燭

  5、黑色大圍巾 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婦人的動作 爬 跪 說明了她年老體弱,行動不便

  四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1、選自《雨果文集》 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2、雨果的態度、立場:雨果以人類的良知嚴厲譴責本國強盜政府,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極大尊重和同情,表達了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珍視。

  5、課文結構:1-4段 讚美圓明園 5-10段 譴責侵略者

  6、感受作家的語言風格譴責的藝術:反語:更徹底,更漂亮……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文明、野蠻

  五 親愛的爸爸媽媽

  1、本文是對法西斯的控訴詞,抓住一組組矛盾統一的事物進行分析探究。歷史——現實,美麗——沉重,懺悔——狡辯,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悲哀:殘酷的歷史使人悲哀 美麗:人民不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死者

  真實:眼前所見一切 荒謬:47年前納粹認為種族有優劣之分,已優等民族自居,要消滅劣等民族。

  2、本文的主題:回顧歷史 面向現實 呼喚和平。

  3、悽風。苦雨。天昏。地暗。渲染氛圍,無限悲哀

  4、迪桑卡的詩對德國法西斯暴行的最深刻的控訴

  5、課文寫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發言,前者是真誠的懺悔,後者是自私的狡辯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願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這潛伏著新的危險。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複習資料

  六 阿長與《山海經》

  1、選自《朝花夕拾》《魯迅全集》。

  2、本文寫了:①阿長稱呼的由來②“大”字睡相③元旦的古怪儀式④買《山海經》⑤一些繁瑣的道理⑥講“長毛”的故事

  3、阿長:①對孩子傾注一片心血的人②一個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③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如吉利文化,避諱修辭,珍惜勞動成果,講究形象

  4、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5、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後,“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6、賞析最後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抒情句,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凝聚著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著魯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衷心祝願。

  七 背影

  1、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裡。

  2、本文抒發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處描寫:①開門見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氛圍②望父買橘③父子分手④呼應開頭,作者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4、父親的外貌描寫:穿戴→照應開頭所寫家境;與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

  5、“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親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動,感激,感動,心疼,愧疚……

  6、流淚:徐州奔喪——悲哀之淚 望父買橘——感動之淚 父子分手——惆悵之淚 別後思父——傷心之淚

  八 臺階

  1、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父親畢生的奮鬥就是要贏得尊重。

  2、舊臺階1-6 三級 青石板 地位低

  新臺階18-29 九級 水 泥 地位高

  3、父親的性格形象:造臺階:要強、有志氣、不甘人後;背石板、蓋房子:倔強,勤勞,堅強,儉樸;“不自在、若有所失”:老實厚道、謙卑

  4、全文關鍵句: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九 老王

  1、楊絳全家有人道主義思想,有平等觀念。

  2、鑲嵌:比喻,誇張,強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

  3、強笑:準確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變成這個樣子,還送東西老謝我們,心裡又說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4、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一個社會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去幫助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因為作者作為幸運者對老王的關心還不夠。

  5、生活情況:①職業,謀生手段 ②生理缺陷,謀生的困難 ③居住條件差

  6、交往的事:①帶送冰塊 ②送錢先生上醫院不收錢 ★ ③臨死前送香油和雞蛋

  7、老王:老實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圖報,孤苦伶仃。

  8、“前任”:大詞小用,用詞簡潔之至,且又風趣。

  十 信客

  1、本文寫了信客從業緣起,信客生涯,轉業之後

  2、信客生涯:①新老信客談從業之苦總領 ②工作繁忙 ③傳遞噩耗,料理後事,送遺物 ④代寫書信

  3、本文概括地寫了信客在謀生者死後當代理人,具體地寫了一次遭誣陷的事

  4、信客:誠實無私,任勞任怨,克盡職守,待人寬容,善良厚道,通達世理

  5、老信客 略寫 暗線寫老信客一生命運 讚賞和同情

  6、 年輕信客 詳寫 明線寫年輕信客生涯 讚頌和褒揚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複習資料

  1、說明文分類: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2、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3、說明方法及作用:①下定義:揭示……的本質特徵②分類別:條理清楚,界限分明③舉例子:具體、真切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④作比較:突出……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打比方:生動形象 ⑥列數字:準確說明⑦引用:使說明內容更充實。

  十一 中國石拱橋

  1、第一段中心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邏輯順序: ①石拱橋的總體特徵: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②具體介紹兩座橋

  ③我國石拱橋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取得的成就

  3、趙州橋邏輯順序: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結構特點用列數字、打比方、引用、做詮釋等說明方法

  4、特點:①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像一張弓。②大拱的兩肩,各有兩個小拱

  ③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 ④形式優美

  5、盧溝橋說明方法:列數字,引用,舉例子,下定義,摹狀貌,作比較

  6、寫盧溝橋的結構: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結構特點

  十二 橋之美 說明性小品

  1、畫之美:①畫面要有點、線、面構成②和周圍景物既對照又不失和諧

  2、吳冠中:畫家,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獅子林》

  3、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摹狀貌

  4、橋往往擔任了聯絡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5、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絡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十三 蘇州園林 葉聖陶

  1、蘇州四大園林:宋代滄浪亭、元代獅子林、明代拙政園、清代留園

  2、說明順序:邏輯順序①從全文看:從整體到區域性②從各部分看: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個講究,三個注意

  3、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引用,分類別

  4、蘇州園林的特點: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5、總起下面幾個自然段的一句話: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6、全文總綱:他們惟願遊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美感。

  十四 故宮博物院

  1、說明物件:故宮博物院

  2、說明順序:空間順序由南到北,有中間到兩邊

  3、說明物件故宮博物院的特徵:規模巨集大、形體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

  4、龍:突出皇帝的威嚴

  十五 說“屏” 陳從周

  1、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分類別,印用

  2、屏的作用:①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 ②藝術點綴 ③可以擋風

  3、屏的定義: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

  4、課文裡多處引用古詩詞的好處:使文章具有很濃厚的詩意和韻味

  第四單元

  十六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1、本文說明語言:準確,周密,簡潔,生動優美,典雅。

  2、說明方法:舉例子最多

  3、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引出原理由表及裡

  4、大自然的語言:物候現象,更形象化

  5、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說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了預報農時的作用。

  6、草木枯榮、候鳥來去等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7、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稱為物候學。

  8、物候現象的來臨的決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空間因素,古今的差異時間因素。

  十七 奇妙的克隆

  1、四個小標題:使得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2、本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3、說明方法:引用,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做詮釋

  4、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以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變成十株葡萄…化高深為淺顯易懂

  5、鯽魚魚類→蟾蜍兩棲類→老鼠哺乳類從低等到高等

  6、克隆綿羊“多利”標誌著:○1標誌著克隆技術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類的福音,又是人類的噩兆。

  7、克隆技術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動物○3防治人類疾病,延長人類壽命

  8、……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擬物,強調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

  恐龍無處不在

  1、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

  2、語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號裡的補充說明文字多 ②多處運用了設問句

  ③採用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明白如畫。

  3、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總領全文,是全文的邏輯基礎

  4、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考古學、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學

  5、現代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舉人們熟悉的例子來使概念更淺顯易懂。

  6、本文的專業術語:使文章更有權威性,科學性

  7、泛大陸熱帶、溫帶→分裂成四部分→南極大陸其中一個→極地

  8、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的多麼天衣無縫: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說的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

  1、在過去的9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也許”表示估計 “最終”表明作者的信心

  2、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強調科學研究的現實意義,同時體現了作者的幽默。

  3、因為斯石英只有在撞擊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匯出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

  4、兩文作比較:①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 從現象到本質原理②說明方法 舉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③說明內容 1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化石證明板塊構造說 2用“斯石英”證明恐龍滅絕是由撞擊形成的

  ④說明語言 邏輯性強,簡明精煉,風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說明文通常用邏輯順序

  2、本文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

  3、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生動形象的說明這一類“移民”會給人類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壞生態系統

  2造成經濟損失 沒有天敵危害

  3物種多樣性遭破壞 兩個因素

  不受同類食物競爭

  5、不同科學家的不同態度:①經過“物競天擇”,可制約生物入侵者,達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發展,會給當地的人類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覺

  1、第2段主要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這樣寫的好處是 。生動、形象,使文章文學性、可讀性更強。

  2、第3段在全文結構上屬於過渡句,在內容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運用了舉例子、作比較什麼說明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增強文章的可信度,鮮明有效地說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長波光強。

  4、第5段中的“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指的是“由於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開頭部分

  5、這四段內容在解釋落日的各種幻覺現象時主要遵循由現象到原理的邏輯順序

   桃花源記

   基礎知識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舍]①shě捨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豔美麗。今:食物味道好。[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鬱低沉。[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豁然,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麼作用?

  渲染了神祕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由於“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麼內容?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麼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盪,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麼?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麼嘆惋?作者為什麼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盪,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麼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後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麼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並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麼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願望;對美好生活嚮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 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麼?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3.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註。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髮垂髫”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力。

  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聯絡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於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 愛蓮說

   閱讀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操。

  2. “陶後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3. 從作者對蓮的讚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麼態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麼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麼?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麼?

  在汙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不追求名利,在汙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白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寫菊表白自己不願隱逸的生活態度,寫牡丹表白自己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度。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汙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6.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文用菊花和牡丹來襯托蓮,其中菊花屬於正襯,牡丹屬於反襯。

   遷移拓展

  1.細細考慮,“菊之愛”可以有兩重含義:①做一個避世的隱士;②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自圓其說既可。

  如:贊成兩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塵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魯迅有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問濂溪稱淨植,英隨殘葉墜寒塘。”這首詩稱頌的是哪一種花?蓮花。

  3.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現。你喜愛哪一種花?說明喜愛的原因包含駢句。

  梅花。它頂風冒雪,“凌寒獨自開”。傲雪盛開人皆頌,迎寒綻放世堪揚。

  蒲公英花。花朵雖小,卻遍佈各地,有極強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葉瘦能醫疾。

  菊花。在萬花紛謝之時獨自開放,決不隨波逐流,且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百花凋謝始露面,孑身盛開也吐香。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觀點。人的思想受環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頤的觀點。只要人保持堅貞的操守,潔身自好,即使處於汙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其影響。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 陋室銘

   理解探究

  1.統領全篇並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類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靈”的性質。

  3.文章的點題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寫陋室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由此可知其環境特點是:恬靜雅緻。

  6.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鴻儒。用一成語概括室中情景:談笑風生。

  7.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語句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前兩句正面實寫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從後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8.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10.本文通過描寫陋室,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1.《陋室銘》和《愛蓮說》都採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貫穿全篇。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德馨。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 遷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棄功名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汙,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歡樂。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他獨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汙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 三峽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迴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淒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 問題探究

  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 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 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 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悽異的特點。

   “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淒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 作者為什麼先寫夏水?又為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悽婉美

   第一段和後三段是什麼關係?

  總分關係。

  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麼?

  瞿塘峽、西陵峽。

   記承天寺夜遊

  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閒”,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閒”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 結構提綱

  欲睡——月入——起行——念——尋友——漫步——抒意少閒

  ↓ ↓ ↓ ↓

  興奮喜悅 轉憂、孤寂 寬慰、樂極 難言之情

  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麼?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麼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麼?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閒。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麼心情。

  悠閒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閒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閒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閒、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麼?

  世人大多熱中名利,為俗務所累。

  13.文中緊扣“閒”字組織文章,“閒人”是點睛之筆,,“閒”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閒人”。

  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 答謝中書書

   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視俯視、平遠高遠的視角,動靜結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本文寫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麼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麼?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麼?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麼?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後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資料
相關知識
八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人教版
六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人教版
六年級下冊語文複習資料人教版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
七年級上冊政治複習資料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政治複習資料人教版詳細可複製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複習資料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複習資料
人教版初中一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