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釣魚法有哪些技巧妙招
釣魚現在是比較受人們歡迎的一種休閒娛樂活動,人們喜歡釣魚是因為釣魚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樂趣是無窮的。各位釣魚愛好者們知道臺灣釣魚法嗎,知道這種釣魚法的技巧嗎?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臺灣釣魚法的技巧
臺釣如何判斷鉤上仍還有餌
以調6釣2為例,當我們發現浮漂上升5~6目,基本上就是魚餌不復存在。有人將釣竿向後輕拉,壓水使浮標在水面上為2目,浮標若重新升上6目,說明餌料已不在,如果不再上升,說明餌料尚在,應繼續等待魚訊,伺機揚竿。而依我的經驗,則寧可在浮標上升到5目左右時及早提竿,重新上餌。有時為持續引魚,就是尚在2目,鉤上肯定雙餌都在,也不過長時間等待魚訊,而以高頻率提竿換食,“敦”出窩子,持續引魚。
臺釣釣不到魚應在哪些因素上找癥結
在當日的氣溫、水質以及釣位都正常的情況下,釣不上魚應考慮這樣幾個方面:浮標調釣是否有過靈或過鈍現象,魚餌是否對路,餌性是否選配合適,魚鉤、主線、子線是否配比合理,引魚是否正確充分,拋竿落點是否準確,揚竿知識是否正確。
臺釣子線的長短有何優缺點
子線長,擺幅就大,靈敏度就搞,魚就餌時可減少受阻,上鉤率會高。子線下沉速度較為緩慢,可以充分引魚,容易被魚搶食,也會提高上鉤率。同時同樣規格的長子線與短子線,前者的拉里值相對會高一些,但是子線也不能太長,原因是容易打扣纏繞,一般情況下最長對摺後不要超過25釐米。而短一點的子線,在魚大開口時,著鉤較快,穩定性也相對好一些。
臺釣時魚不開口原因有哪些
一是水溫太低或太高,二是水質不良,比如水質渾濁,水中懸浮的不溶性細顆粒附著於魚腮,其吸氧能力銳減,形同缺氧,魚群便會浮頭,自然不愛咬鉤。三是氮氣過度飽和、池底發酵導致氨氣過多或二氧化碳過剩,這些可溶性氣體都會導致氧氣不足,魚浮頭不攝食。四是魚受到意外驚嚇或捕撈,也不會攝食。
臺釣競技釣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素
臺釣競技釣比賽中可以讓魚放心咬鉤的細線小鉤配長短適中調性完美的碳素竿。在裝備相同的情況下,魚餌的配方和餌性要十分考究。除標準池外,由於光照的角度、風向以及餵魚的習慣方位各不相同,釣位也會影響到成績,一般池子的兩邊出魚都不錯。一支不吸水、不漏水、重心準確、靈敏度高、穩定性好、漂漆醒目、漂性符合魚情的好浮漂對比賽影響也很重要。
從浮漂的動靜中推測魚兒咬鉤情況
不論哪種魚,當不同程度地接觸到餌鉤時,從浮漂的不同動靜上都能反映出來,垂釣者可以從這些動靜中瞭解到是哪種魚咬鉤、魚的個頭有多大、以及魚兒只是碰撞釣餌作探測、還是已經咬進口中,或是已經吞嚥進嘴裡等情況。
在垂釣中,對於魚兒咬鉤的各種表現和動作,有一些常用的習慣術語。
魚漂慢慢從水中升起時,稱之為“託漂”。託漂一般是鯽魚上鉤的反映也有人稱託漂為“送漂”。在託漂時,應進一步觀察漂的動靜:如託漂的速度較快,咬鉤的魚很可能是鰱魚;如託漂的速度很慢,則咬鉤的可能是草魚;而鯽魚和鯉魚如果咬鉤,則託漂的動作會顯示得不快不慢。
釣魚老手把魚漂拖入水中的現象稱為“黑漂”,或者叫做“吃漂”。出現黑漂的現象,很可能是有比較大的魚或比較凶猛的魚咬鉤,若黑漂入水的速度很快,咬鉤的魚很可能是肉食性魚類中很凶猛的魚種,如黑魚或鯰魚等;若是鯉魚咬鉤,魚漂進水的速度就要慢得多。
有時,在釣鉤放入窩點之後,浮漂不斷地出現不規則的上下抖動,這種現象,釣魚屆稱之為“鬧漂”。這時被稱為“打攪的”或“小混子”在搗亂,即一些令人討厭的小蝦、小泥鰍在搶吃釣鉤上的餌食,他們的小嘴吞不下鉤,卻能把鉤上的釣餌很快吃得精光,使垂釣者不得不頻繁補餌,叫人十分惱火。遇到這樣的情況,只得換個釣點。
還有一種很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是,魚漂出現極為緩慢的下落,過一會兒又慢慢地上升。再過一會,又出現魚漂被移動了位置,移動3-5釐米之多,這種現象被稱為“移漂”。這種情況的發生,很可能是河蝦用大爪取走釣餌造成的。
臺釣魚餌的使用特點
1.誘餌、釣餌不分
傳統釣法使用的餌料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先向水中垂釣處投放誘餌。通常用“打窩器”或用手拋。投放的是粗糙型餌料以顆粒形狀為主、粉狀物質為次。其作用是通過餌料的氣味、顏色將魚兒吸引到垂釣處。然後再在鉤上掛食餌,供魚兒吞食。臺釣中則把這兩個步驟合二為一,既是釣餌又是誘餌。
這種餌料既起到誘魚的作用,也是釣魚的、供魚兒吞食的餌料。臺釣中的魚餌多為粉狀。揉成小團後掛上魚鉤,亦可掛上蚯蚓、蛆等昆蟲。粉團的軟硬亦有不同,在剛開始垂釣時應和制偏軟的,這樣溶水快,可充當誘餌吸引附近魚群前來。垂釣一段時間後,應選用稍硬的粉團,這樣保持持久,利於魚兒吞鉤。根據水的深淺、魚咬鉤的快慢等因素加以考慮,一般要求入水沉底後1分鐘之內溶化為好。
誘魚的辦法是先用較大的餌料捏在鉛皮座上,拋至釣點後,向內拉回30-50釐米,再揚竿,如此連續四五次。再將比釣餌稍大一點的餌料掛在兩隻鉤上,連續拋十次左右,使餌逐一垂地,這樣窩子便已形成。再將雙鉤掛上餌料,拋向窩中,雙鉤上的餌料往往其中一個鉤的餌脫落,起誘魚的作用,而另一隻鉤上的餌起到釣魚的作用,浮漂稍有動作立即提竿,反覆幾次使魚變得急躁,且魚兒越聚越多,便可正式垂釣。
臺釣使用的魚餌最好在商店購買,因為臺釣對魚餌要求高,需專門配備,對於不同的魚種,需各自具備香、腥甚至甜味。而拉餌或搓餌時用的粉狀魚餌,在釣點使用時需垂釣者自己揉捏,可捏成球形、圓錐形、圓柱形等。不論製成何種形狀,需要符合這樣一些原則。
1魚餌的大小要合適,需與浮、墜等浮力合理配比;大小一般體積可似黃豆大小或稍大一點。也有人上下兩個鉤用餌大小不一,或下鉤餌小、上鉤餌大,或下鉤餌大、上鉤餌小,各有千秋。但必須注意,不論採用何種裝餌方法,都必須在調整浮漂時即確定,以便調整好調目與釣目,使垂釣時正確反映魚鉤在水下的狀況與魚咬鉤的情況。
2軟硬要合適,水與餌的比例約為1:1,揉搓成小團後在空氣中放置4-6分鐘吸收空氣後再使用。
3鉤尖應在魚餌正中,鉤底應與餌持平。
4不能使用和制太久的粉團。尤其夏天粉團在空氣中發酵很快,應當場炮製及使用。
2.餌料使用的技術要求較高
臺釣法的餌料是以粉狀為主,顆粒狀為次,這是由使用方法所決定的。掛到鉤上的餌料必須是團狀,有一定黏性。但黏性要適度,太黏了,餌料人水不能化開,魚兒觸及不到魚鉤。臺釣法要求餌料人水在1-2分鐘之內霧化。沒黏性,顆粒狀的成分多了,可能就
除了魚餌的黏稠、鬆散度要求適當外,釣餌使用時團粒的大小也必須得當。臺釣中鉤、線入水後,鉛墜是懸著的,浮漂在水面以上露出的是“四目”,鉤上掛餌後,浮漂下沉一些,水面以上露出“二目”,也就是說,兩個鉤上的兩團魚餌的重量應使浮漂下沉“二目”。魚餌團大了,浮漂會沉入水中,顯不出“二目”;魚餌團小了,水面上的浮漂可能是“三目”“四目”。因此說,揉捏魚餌團粒的大小,是個“技術活”。熟練者,能在3秒鐘捏一個大小適度的餌團,靠的是“熟能生巧。
臺釣對餌的大小控制有兩種方法可供選用:①每粒餌在水中的重量等於漂尖下沉一目產生的浮力,任一鉤無餌,漂尖都會上浮。②每粒的重量都超過整個漂尖入水產生的浮力,這種情況由於餌大。上大魚的機會多,但施釣時雙鉤均觸水底,雙鉤均無餌時漂尖才上浮。
釣魚好處
一、提高反應能力。釣魚的關鍵就在於觀察魚漂和及時提竿。初學釣魚的朋友,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得心應手,這可以鍛鍊人的反應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腦細胞的靈活性。
二、保護和恢復視力。眼科醫生經常會說:常看遠方,常看綠色,視力就不易減退。一般讀書看報的時候,多數情況下是在40釐米左右的近距離用眼,再加上看電視對目力的損害,還有人需要經常對著電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視力很容易下降。而釣魚主要就是看幾米或者幾十米之處綠水中的浮漂,經常釣魚,既看遠處,又看綠水,能對視力具有保護和恢復作用。
看過臺灣釣魚法技巧的人會看:
傳統釣魚技巧的特點和優點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