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種栽培技術
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週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專案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了食用菌菌種製作技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 場地選擇
應遠離畜禽場、垃圾堆、化工廠和人流多的地方,且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清潔無汙染。
二、栽培管理
1.選擇菌種。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栽培種類及品種,不得使用老化或受到汙染的菌種,應選用健壯、優質、抗病的菌種。
2.精細管理。注意原料、菌袋和工具的衛生。廢料不要堆在栽培室附近,並須經過高溫堆肥處理後再用。栽培室的新舊菌袋必須分房隔開存放,絕不可混放,以做到嚴格滅菌和消毒,以預防接種感染和各種繼發感染。
3.科學育菌。對於不同種類的食用菌,要按其對生長髮育條件的要求,科學地調控培養室的 溫度、溼度、光線和pH值等,並要適當通風換氣,促進菌絲健壯生長,防止出現高溫高溼的不利環境。
4.施肥。噴施蛋白腖、酵母膏溶液,可使菇體肥厚、促進轉潮;噴施腐熟人糞尿,噴完後,可再用清水噴1次;噴施米醋。在平茹生長中後期,用300倍的食用米醋液進行菇面噴施,在採收前1—3天每天1次,一般可增產6%,且色澤更加潔白;噴施培養料浸出液,可延長出菇高峰期,並使子實體肥厚;噴施葡萄糖、碳酸鈣溶液,有促進菌絲生長的作用。
5.水分管理。菇房要經常保持良好通風,空氣相對溼度不宜超過95%。當自然溫度達到16℃時,在畦內灌1次水,以後每天早、中、晚各噴1次水。噴水儘量噴向空間和地面,不要噴到子實體上。在低溫季節最好噴灑用日光晒過的溫水。
5.水分管理。菇房要經常保持良好通風,空氣相對溼度不宜超過95%。當自然溫度達到16℃時,在畦內灌1次水,以後每天早、中、晚各噴1次水。噴水儘量噴向空間和地面,不要噴到子實體上。在低溫季節最好噴灑用日光晒過的溫水。
6.溫度管理。菇棚溫度最好控制在10—18℃當氣溫較低時,白天延長陽光直射的時間,晚上要蓋嚴草簾。當氣溫較高時,白天蓋上草簾,晚上則揭開草簾。
7.通風管理。當氣溫較高時,每天要揭開草簾通風2—3小時,低溫大風天氣少通風;早晚噴水前後加大通風,菇蕾分化期少通風,菇蕾生長期多通風。
8.光照管理。菇蕾生長期要有穩定的散射光,堅持每天早晚晾晒1—2小時,增加弱光直射,出菇期切忌強光直射。
三、病蟲害防治
食用菌本身對害蟲抵抗能力弱,一旦發生不易控制。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從選用抗病蟲品種、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加強栽培管理等多種途徑達到防治目的。
能讓食用菌增產的幾種小方法
俗話說小方法解決大問題,菇農在種植食用菌時,在加強菇床正常管理的情況下,採用一些簡單易行的小方法方法,可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實現增產增效的目的。
1、施用藥物。配置食用菌培養基料時,適量加入硫酸鹽***硫酸鈣或硫酸鎂***、磷酸鹽***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和維生素B1,在菌絲生長後期用0.1-0.2毫克/升的三十烷醇噴於培養料上,可促進出菇和子實體的生長,一般可增產15%左右。
2、打洞填沙。在食用菌畦床料面上打洞填沙,也就是在播種時用直徑為1.5釐米、長為30釐米的圓錐形木棒,按橫、豎行均為30釐米的規格呈梅花形打洞,深達料底,兩天後向洞中填入黃沙***需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填量高出料面0.5-1釐米,同時向洞中注入0.3-0.5%石灰水。此法可改善菇床的透氣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效能,能提前3-4天出菇且顧蕾分佈均勻、果大肉厚,生產效率可提高25%以上。
3、壓力刺激。用舊報紙、麻袋片、細土等覆蓋在食用菌培養料面上,通過壓力刺激和保溫保溼,可促進菌絲迅速生長。採用此法,一般可增產15%左右。
4、插棒接觸。用消過毒的小木棒***直徑為1釐米、長為3釐米***插入食用菌培養料內,深2釐米,密度為15x15釐米,菌絲生長蔓延觸及到小木棒時即可纏繞其上形成均勻、濃密的菌絲體,並發展成菇蕾和子實體。此法一般可增產20%左右。
5、騷菌促蕾。在菌料長滿菌絲後,用乾淨的竹掃把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動,除去或破壞表層徒長的老菌絲,待露出新菌絲後,及時噴水和覆蓋薄膜保溼保溫,7天左右即可現蕾。此法不僅可以促進出菇,而且可增產10%左右。
食用菌母種製作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