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正能量故事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時間活動,它也有自己的特定週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一直以來我是個內心陽光快樂的人,所以我也一直希望馨寶可以做一個快樂的人。她比較愛笑,站在陽光下微笑的時候特別美。我也認為,一個人只有內心陽光,她才能有能力去面對以後生活中所要面臨的困難,也能適應這個社會,找到自己的突破點。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一定會培養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
有人說,愛笑的人運氣一向都不會太差。我也很贊同這一點,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如果一直以一顆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那麼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發現,現在的許多孩子對家長都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感,上週姐姐帶著孩子來我家玩,姐姐發現孩子口渴打算去給孩子倒點水喝,剛打算離開,孩子就痛哭流涕,嘴裡一直喊著媽媽,媽媽。似乎在懇求媽媽不要離開。姐姐和她打了一下招呼,說,媽媽馬上就來,寶寶乖。可是,孩子在媽媽剛離開的時候就哭喊不停,姐姐不得已匆匆忙忙的放下奶瓶就趕回到孩子身邊了,從孩子的嚴重可以看得出她對媽媽的依賴是有多深。哪怕只是一點點打水的時候都不想失去。
馨寶以前也是這樣,看不到我就會哭,就會鬧。可是後來,慢慢的我給她準備好一些玩具讓她自己玩,發現放她一個人在小房間裡也能玩得不亦樂乎。但是若是聽見我關門,馨寶會立刻起身跑出來尋找我的身影。適當的放孩子一個人獨自玩耍,也是訓練她獨處的能力。安全感不是依賴感,當馨寶一個人在玩的時候,哪怕看不到我,她心裡也是放心的。因為她知道媽媽就在家裡,所以不用一直纏著媽媽在身邊。但是當聽見開門或者關門的聲音,她也會立刻發覺。孩子的心裡是雪亮的,因為在她心裡哪怕看不到你,可是也能感覺得到你的存在。但當你真的要離開的時候,她就會開始哭鬧不停。
週末帶著馨寶去溜達,我走在前面,馨寶跟在後面。因為我走得比較快,馨寶跟不上,所以一直嘰嘰喳喳。一個沒注意,馨寶摔倒了。路人看見表情有點嚇到了,試著想去扶馨寶。可是看見馨寶正努力的自己爬起,便就沒有再插手。路人的眼神在告訴我:你家孩子跌倒了,你這個做媽的怎麼一點都不擔心呢,還袖手旁觀的樣子。我看得出,她在嘲笑我是一個狠心的媽媽。
試問哪個做媽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更何況我只有馨寶這麼一個孩子,我難道不是最愛她的人嗎?內心深處,我也擔心她會摔傷。可是,我只是懂得適當的放手讓她自己去做一些事。現在看到她跌倒了不會像以前那樣哭得稀里嘩啦的。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勇敢。這樣的她,讓我更加相信我以前的那些次次“狠心”都是對的。
許多大人都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哪怕並不是很危險的事,可是他們偏偏就不允許孩子去嘗試。總是會說一些這樣的話:你不可以做,不允許做,不行,不對,你怎麼能這樣?等等之類否定孩子的話。不要盲目的去替孩子做決定,不要過分去擔心孩子的一些作為。我想只要不是很危險的事情,都可以放手去讓孩子嘗試。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她的成長只有幫助沒有壞處。包括以後面對更多困難的時候,她都能更加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去解決問題。
馨婆說馨寶笑起來的樣子真的很像小時候的我,或許快樂是一種感染力,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知足常樂的人通常會過得很幸福。我的心態還是比較積極向上的。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也能以一種最輕鬆最快樂的方式去面對。所以不管工作中遇到什麼事情,回到家,我都會讓馨寶看到快樂的我。總是以微笑相對,那麼她也會發現她有一個幸福的家。社會中的黑暗,對於孩子來說還太早。我不想她變得很世俗,所以,孩子只是孩子,千萬不要給她太多負面的灌輸。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永遠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
孩子,希望你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情去感悟生活。年幼的孩子不應該活的無憂無慮嗎?有人說,今天是我們餘生最年輕的的一天。昔日的那些不美好我們更應該學會忘卻,珍惜和享受現在的每一天,尋找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情,讓孩子的生活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相信,有愛明天會更好。寶貝,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心理陽光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一些年輕家長或者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養育與教育大部分時間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父母在生活、學習、工作壓力下,該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無論是在教育理念還是在教育方法上,年輕的家長和祖輩的態度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也很正常,祖輩利用自己的生活閱歷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而年輕一代知識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廣,而且瞭解學前兒童發展的相關知識,覺得光靠經驗是不夠的,如果在缺乏溝通與交流的基礎上,容易與祖輩產生衝突,發生矛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關鍵一點就是家庭成員的觀念要一致,一旦家庭成員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態度,教育的力量就會被削弱,孩子的認知產生了變化,習慣性採取趨利避害的方式,趨向於滿足自己需求的方式,無論趨向於哪一方,此時的教育都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為了能夠達成家庭成員的教育一致性的原則,“秩序”是不可以缺少的,而且是不能缺少的。秩序是維持家庭、社會正常運轉的根本。在家庭中“秩序”是如何體現的?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我們一出生就為人子女,做好子女要懂得孝道,要尊重自己爸爸媽媽的想法,避免矛盾衝突。年輕的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在一旁習慣性的做法是把孩子拉走了,儘快把孩子解救出來,因為爺爺奶奶太愛我們的孩子了,不想讓他受到些許委屈,此時你就沒有辦法在繼續教育孩子了,你很生氣,習慣性的做法就是和爺爺奶奶理論,弄到最後孩子的教育問題沒有解決,家庭氛圍鬧的很僵。既然家庭教育中要懂得“秩序”,要百善孝為先,年輕家長就尊重爺爺奶奶的想法。當爺爺奶奶把孩子拉走了,家長嘗試就不要再說了,然後和孩子說,好吧,既然爺爺奶奶都不讓我教育你了,我就不說了,因為爺爺奶奶是我的爸爸媽媽,我要聽自己爸爸媽媽的。此時家長在孩子面前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範,要尊重自己的爸爸媽媽。你一句話不說離開了。看似問題解決了,此時孩子會產生複雜的心理鬥爭,爸爸媽媽還愛我嗎?孩子很怕自己的爸爸媽媽不理他。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試探你,例如可能會找你陪他玩,或許找你給她講故事,孩子的目的不在於這兩件事情上,而是看看你是否生氣了, 是否還愛他?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不能說你了,我要聽爺爺奶奶的話,他是我的爸爸媽媽,如果你覺得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就要聽我的呀!一次一次的做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會達成一致,哪怕爺爺奶奶過來把孩子拉走,孩子也會耐心的聽著您的教誨。
面對孩子,我們給予的不僅僅是愛,還需要秩序。我們愛我們的孩子,也需要孩子能夠愛我們,哪怕是孩子講一個故事,畫一幅畫,都表達了對父母的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秩序的基礎上的。
用“愛與秩序”化解矛盾衝突,啟用家庭教育的正能量!為孩子創設健康快樂的生活環境。
怎麼教你的孩子合理利用時間
您的孩子是否在某個時間段頭腦非常清醒、思維靈敏,而有的時候卻表現得很笨拙,那麼您是否就會認為是孩子狀態的好壞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或考試的發揮;如果他連續長時間的處於學習狀態,就會產生疲勞,進而影響到學習的注意力。有的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惜耗費師生所有能用的時間,甚至擠佔必需的生理生活時間,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不但不充分,教育質量反而並沒有多大的提高,甚至還造成一些惡果。從教育時間學的角度來看,合理的時間安排對學習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無論是從事何種知識的學習,學習活動都是在大腦皮層主導作用下實現的。因此,學習活動的進行必須符合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
興奮和抑制是神經活動的兩個基本過程。任何神經活動都是這兩個對立面的統一。興奮過程表現為使神經所支配的器官從安靜狀態變為活動狀態或使原有活動狀態增強;抑制過程則表現為該神經所支配的器官活動狀態的減弱或終止。在一定範圍內,條件刺激越強,它所引起的條件反射量越大;但是,當刺激強度和時間超過一定限度時,反應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就是說超過一定限度的刺激不再引起皮質的興奮,反而會引起抑制,這就是超限抑制。超限抑制具有生物學保護意義,因為興奮過程超過一定限度如果不能轉化為抑制,就會導致神經組織的損毀。可見,抑制並不是不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活動,其特殊性表現在它能調節興奮過程,減弱或壓抑興奮過程,使興奮過程按照正常軌道運動。它是興奮過程的調節者,與興奮過程相互聯絡、相互作用。這兩種神經過程的對立統一,是大腦皮層正常活動的基礎;兩者失去平衡,人就會出現病理現象。
在學習活動中,孩子學習的材料難度過大、分量過重、時間過長,都會使大腦皮層從興奮轉入抑制狀態,使孩子產生疲勞或疲勞感。學習活動既包括身體的活動,也包括精神的活動,因此,過量的學習活動既能引起生理的疲勞,又能引起心理的疲勞。生理的疲勞表現為肌肉失調、姿態不正、痙攣、無感覺、無能力等,極度的生理疲勞可使腦部受損、心理活動遭受破壞或停止。心理的疲勞表現為怠倦、精神渙散、厭惡、反應遲鈍、情緒不安、效率下降等。嚴重的也可能使工作完全不能進行。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時間活動,它也有自己的特定週期。和諧的教育時間節奏是和諧教育的基礎,或者說基本條件。所以,應當在準確掌握學生生物節奏特徵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孩子的精力高峰期。
布封鶯句子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