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實戰制勝技巧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太極拳具有實戰功能。在實戰中有哪些制勝的技巧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推手是太極拳的檢驗階段,學習太極推手具有防身作用。太極拳對現代人還有教育意義,練太極拳能陶冶情操。

  1.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和人推手時,對方施力於我,我保持身體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響。這種身法上的要求,《太極十三勢歌》明示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對方來力時,我以腰為軸心,向左右轉化,圈子比較小,即能使對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勁過程中身體前俯後仰,重心不穩,兩腳飄浮,不僅化不掉來力,而且極易被人發出。常見人推手時,一方被對方一引或出勁前捋時,身體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在實戰中,要靈活的運用力的技巧,太極拳的特點不在於雙方力的大小,而是在於靈活轉化性。

  如對方用採勁,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時傾跌,但被動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還手,已處於敗勢。也有人以為自己腰勁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當遇對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時,身體便向後仰,重心偏於後方。

  若此時對方用勁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發力,則輕者失重敗勢,重者會傷及脊椎,非常危險。所以推手時,無論應敵擊敵,有保持虛領頂勁、中正靈活的狀態才可以左右前後迴旋,保留轉換的餘地。

  2.意在人先,後發先至

  拳經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之語,要求處處主動,隨機應變,時時處處控制對方,使意在彼先,勁搶彼前,則發無不中。王宗嶽《打手歌》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想要達到太極拳的上層境界,就要學會化勁,不用蠻勁制勝,而是要用巧勁束縛住對方。

  其中“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反擊對方的前奏。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的。所謂手快者,也就是聽勁功夫好,即對方微動,我已發覺,搶他前面發我之勁。

  他的勁被我截住,進退兩難,正是“舊力已發,新力未生”之際,欲收回不能,欲另發勁不及,則難免處處落後,處處被動。

  所以,“後人發,先人至”的關鍵是意在人先,在於聽勁。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證“後發先至”,這是推手時一條很重要的規律。

  3.三節齊到力增加

  《太極拳論》說:“勁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從勁力傳導的三節來講,腿腳是根節,腰身是中節,手指是梢節。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

  俗話說‚根節動,梢節發,三節齊動力增加‛,所謂三節齊動,必定意注於腰,三節勁力的上傳下達主宰在腰上,根梢二節雖動也發不出整體之力,只是區域性之力。推手時,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動。若用腰勁推,對方即能傾跌。

  推手動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實際力在於腰。若肩不能鬆,則腰不能活,力全在於手臂,絕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至於步子穩不穩,在於襠勁,即胯、腿、腳三部分的聯絡,而其運用之關鍵完全在腰。

  發勁時,勁起於腳跟,發於腿,由腰向前後左右帶動,手指配合動作,將勁施於對方身上。知道這一點,推手時應儘量少用手臂,而應進足貼身,三節齊到,對方必立足不穩。

  4.聽人之勁,捨己從人

  太極拳推手以懂勁為最高階段,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懂勁的地步呢?只有平時在推手時,能善於聽人之勁,這就是說,靠和對方身體接觸的部分包括指、掌、腕、肘、臂、肩等的面板感覺,得知對方來勁的方向、輕重、強弱等,化掉對方之勁。

  向其薄弱處反擊。若對方勁來,我還要想一想如何對付,是來不及的。拳經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就全靠聽勁的功夫。

  推手時,為了要能聽人之勁,我就不能用力對抗,因為兩臂用力,我就感覺不出對方的勁力!所以推手一定要輕,化掉對方來勁,使對方欲發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動權。

  要聽人之勁,自己就不能主觀,不能搶先出手攻擊對方。根據客觀情況,力來我化,相機進擊,後發先至,實際仍是自己掌握主動權。可以說,不主觀是聽勁的首要條件。再強調一下“捨己從人”。

  拳經說“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因敵變化示神奇”,都說明應根據客觀情況,再作主觀決定,不能一味主觀。例如,我學會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將人發出。

  但我向對方攻擊時,對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會在我意料之外,我想好的手法在實際應用中會碰了釘子,這是主觀的毛病。所以,我們在推手時,要力戒主觀捨己,要根據客觀情況,作出反應從人。

  例如,對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腳跟。我遵循“捨己從人”的原則,用類似‚海底針‛的勁勢,順其勢把手伸下去,雙手配合,對方反而會被我拔起。

  但“舍已從人”並不是一味聽人擺佈,還要利用“粘連黏隨,聽化拿發”,達到“從人由己”的主動地位,使自己處於順勢,而對方處於被勢,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

  5.化勁在區域性,發勁在整體

  太極拳推手講究‚周身一家‛,但若處處執著於“整體”,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還應該研究‚區域性‛的運用。初學推手的人,遇到對方加力於己時,便全身亂動,以為這樣就是走化。

  結果往往並未化去對方之力,自己已經跌出。這是因為初學者身體是一個整體,不能鬆開,不知化勁,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故。而初學發勁,又往往因為渾身不整,僅用兩手之力,所以發不動人。

  初學者往往不能理解這裡的矛盾。陳微明先生曾說“假若推其手,手動而肘不動;推其肘,肘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如泰山。

  若放人之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放箭。”所以我們身體什麼部位被人拿住,就應該鬆化什麼部位,其它部位不要亂動,以免影響重心。

  發勁時,勁起於腳,經腰向上傳,前腿一弓,手臂一長,便發得出人。其實,“周身一家”的整體和“處處分化”的區域性各有功用,即發勁要在整體攻,化勁只在區域性動。

  6.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力學而有為也!”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由此可看出,太極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吳鑑泉老先生曾說:“太極拳練時不用氣力,設遇力大之人,如何應付呢?一個人幾十斤力氣總是有的吧?這就夠用了。”太極拳是借人之力的藝術。

  拳經說“牽動四兩撥千斤”,四兩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牽動是條件,撥是方法。只要牽動的條件成熟,小力能夠撥動大力。撥是巧勁,而不是硬頂。

  一個人總有幾十斤氣力,再加上技巧,就足以應付比自己力氣大的人,這就是太極拳“借人之力”的推手原理。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頂抗。

  舉例來說,對方向我左側進攻,而我不加頂抗,僅偏身化之,再及時加力捋之,這就叫“合力”,以此牽動對方重心。

  拳經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無疑”,因此我可以繼續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橫勁向前進擊,均無不可。借人之力,對於對方來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擋使用截勁是另一回事。

  我化他時,要讓出一條路來,使對方的力順其方向而去。因為我若一攔,對方力就縮回,或者變換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往往有這種情況,對方重心已動搖,腳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對方反而轉危為安。

  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萬不可使頂力,這是很重要的。但“牽動千斤力,只用四兩功”的“四兩”,絕不是我只有四兩力。許多太極拳前輩都身懷驚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鬆功力修煉。

  7.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在推手時,要做到“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靜待動,捨己從人,沉著穩定,力戒魯莽盲動。捨己從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觀願望從事,企圖強迫人就範,而是要以對方動作為依據,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捨己從人的具體表現是“不丟不頂”,“不丟”是人走我隨,是粘勁;“不頂”是人進我退,是走勁。但無論“粘”或“走”,目的都是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比如兩人手臂相接觸,彼此聽勁,我和對方身體接觸,始終不完全離開,謂之不丟。

  我丟開對方的身體或將兩手縮回,即為逃走,對方必跟進打我,謂之“逢丟必打”。所以推手時要注意犯“丟”之病。反之,對方來力,我亦以力硬頂,更希望我力超過對方以拒之,這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

  當我用力犯“頂”時,若對方大於我,則我敗。所以,推手要強調不丟不頂,自己不主觀,自然能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

  8.加力引勁法

  推手時,為了誘使對方暴露空當,打破對方平衡,常運用‚引勁‛主動加力於對方。對付身長力大的人,如果不主動加力,則更難以聽其勁、借其力,達不到順勢打擊對方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常要用到“引勁”。

  引勁‛目的有兩個:一是引其出勁,二是引進落空。彼勁不出,我便主動把彼勁引出來。可以先用虛勁在他身上一按,觀察對方會有何種反應。

  若對方犯丟,我就“逢丟必打”;若對方出力來頂,我就引進落空,並順勢加以採挒之力,使其力失去作用點,進而失去重心。若此時我再用橫勁擊對方,對方必傾跌。

  “引進落空”是指對方以強力進攻,身體並未失勢,我用掤勁虛攔,同時鬆腰落胯,用兩手持其進攻之手,再開襠轉腰,使其來勁落空,處於劣勢。有的對手推手水平很高,可能引一下還不行,要繼續引幾下,才能誘使對方應對失誤,立腳不穩。

  這就要求我們虛實變化要快,有時連續幾個虛招,有時連續幾個實招,有時虛實並用。所謂“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使對方琢磨不定,其身體重心才能被我控制,這就是在推手中常要用到的連續加力法。

  9.中正安舒,虛實有度

  修煉太極拳,兩手要一虛一實,兩足也要一虛一實,同側的手足也要做到一虛一實,進而做到渾身各處都有虛實。能懂得虛實,就不會犯雙重和偏勁偏重之病,就能隨機而變,而不為對方所制。

  可是我身上有虛實,對方身上也有虛實,這就要看雙方怎樣利用虛實勁。例如對方大力進攻,這是對方實勁擊來,如果我也用實勁,便是我方頂抗。對方實勁擊來,我應以虛勁相接,聽對方之力,同時還要尋找對方之虛並攻擊,這就是“避實擊虛”。

  所謂虛實,也可表現為力的大小輕重的隨機轉換,虛非全虛,實非全實。有時是下隨上動,有時是上隨下變,但不管如何變動,務必使上、下、左、右都有虛實。

  虛實有度,才能立身中正安舒、轉換靈活,對盤架和推手具有同樣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在推手中,在外力進逼或發化對手時,必須靠虛實的合理分佈來維持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勁力,滿足發力的需要。

  10.化勁走圓圈,發力走直線

  “化”與“發”是推手中的主要矛盾。“化”是指對方來攻我時,我將對方之勁化開,使對方勁力落空。“發”是我打擊、發放對方。“化”與“發”看似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動作,其實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化之不盡,發之不遠‛,發是緊跟著化的,發勁必須連化帶發,這雖是兩個動作,但要求做起來像一個動作一樣。若‚“化”與“發”有了間隔,即化後略一遲疑再發,對方就有反應時間,不僅發不出人,反可能被對方借勁,令我方跌出。

  《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曲中求直”,即圓勁之中必須有直勁,直勁中必須有圓勁。若有圓勁而無直勁,則只能化而不能發;若有直勁而無圓勁,則遇化勁必然落空。推手時,對方發勁打我重心,我必跌出。

  如何才能使對方之勁不能打中我重心呢?這就要化而不能頂。如何化呢?要化得自然,即順著對方來勁的方向走一圈或半圈,使對方之勁不能作用於我重心。此時我身體平衡未被牽動,便可利用對方來勢反擊對方。

  “化時走圓,發時用直”,我發勁時,要走直線。我們知道直線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故直線發勁,能迅速地將勁發至對方重心,使對方來不及走化。

  “化勁走圓圈,發力走直線”是初學推手的一個原則,而“化勁走圓圈,發力走切線”也是對同樣道理更簡單形象的說法。

  11.用意遠長,出手輕靈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如果推手時沒有“意”,就說明身體雖動而心不在焉,則化也化不好,發也發不好。特別是在發力時,光有“意”還不行,“意”還要長。

  “用意須遠,其勁自長”,勁長才能發得人出。發勁時,像要把人發到十丈開外,則其勁自然長,關鍵在“意”。出手輕可以隱蔽意圖,對方難以借我之力打我。而且,如遇到對方手法有變化,我也便於相機應付。

  假如我出手重,一推即回,只能傷及對方,卻難以使對方跌出。這是因為力作用於對方的時間很短,效果不明顯。如果我的勁力與對方身體接觸後,並不立即收回,而是有意識地延長力的作用時間,對方便無法化開我的來力,甚至失去重心,以致傾跌。

  所以我們在推手時,雖然出手輕,但假使如果出勁長,對方仍然吃不消,這足力學原理在推手中的典型應用。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技巧
練習太極劍的動作要訣有哪些
相關知識
太極推手實戰制勝技巧
太極推手的戰術運用
太極推手的戰術
營銷實戰取勝技巧
太極拳推手實戰要領
太極拳推手實戰中繃勁的運用
太極推手的實際問題
太極推手的實際問題
太極推手戰術的運用
太極推手的勁力原理與發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