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和散打的區別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散打運動來源於生活是先民為了生存對抗大自然的結果。現代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踢、打、快摔等方法制勝對方的競技專案。現代泰拳是繼承了傳統泰拳文化並根據時代特徵做出了符合現在社會需要的改進,其凌厲的比賽風格、超強的抗擊打能力和血腥的比賽場面都深深的吸引著廣大青少年愛好者的眼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首先,從發展的時間來看,中國散打最早產生於5000多年前,來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 ,因為中國數千年的燦爛文明 ,使其深受文化、道德、倫理的影響。而泰拳只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泰國的傳統搏擊專案,幾百年的歷史中與鄰國的戰爭十分頻繁,逐漸形成了古樸粗獷的、近似野蠻的、具有極高搏擊實用價值的泰拳。以腿法為主要進攻技術,以肘膝進攻為主要特長,以強攻硬取為主要風格,在其競賽規則的指導下,徒手進行搏鬥,逐漸成為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專案。

  再者,從二者的特長來看,散打是把摔法特別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快摔理念在擂臺上運用得最好的,特別是在拳法、腿法與摔法的結合上,散打已經是做到極致了。散打主要以踢、打、摔、拿為主,動作變化多樣,強調技術的綜合性,鼓勵多花樣、精彩,以靈活多變的的腿法和獨特的快摔技術著稱,其踹腿能力和快摔技術而使對手防不勝防,與泰拳形成鮮明的對比。


  然而泰拳則動作緩慢,節奏遲緩。膝、肘進攻再配合箍頸技巧則是泰拳的一大特色,這也是泰拳手能在國際賽場揚威的重要武器,這也造就了泰拳凶猛有力,極具攻擊力的特點。  接著來比較一下散打和泰拳的腿法的不同點

  首先說正蹬

  散打和泰拳的正蹬的區別主要是在著力點上,散打是以腳跟為受力點攻擊對方,而泰拳則是腳背。本人在實戰中更習慣採用泰拳的正蹬方法,在動作上更自然也更容易阻擊對方。而散打中特有的側踹也一直被不少人所詬病,作為主動進攻的一種腿法,側踹以其犀利的直線進攻在很早很早以前的散打比賽中被選手常用於擂臺賽場上,當然這隻存在很早很早的散打比賽。

  因為側踹的缺點也明顯,預動太大,難以對對手進行有效的殺傷,而且很費體力,因此在現在的比賽特別是商業賽中,這種腿法也快被選手拋棄了。下面說一下散打鞭腿和泰式掃腿的區別。散打鞭腿首先是要提膝,然後再把小腿甩出去以腳背去踢打對方,鞭腿的涵義也是指小腿像鞭子一樣去攻擊對手。而泰拳中的另人望而色變的掃踢則沒有提膝的動作,直接把腿掄起來,小腿和大腿連成一體,到最高點了再轉向扭胯。大多數泰拳手踢出的掃腿都是用脛骨攻擊對方,這也是掃腿與鞭腿最大的不同。

  然後從搏擊的理念來對比一下二者的區別

  一個是採取的得分制,一個則是採用的減分制,這也註定了二者在賽場上的風格不同。泰拳手在場上都是硬碰硬,泰拳格鬥式的拳架要比散打的高,這也適合泰拳手的打法。泰拳手在場上前幾局純粹就是拼氣勢拼內功,在最後一局才會放開火力進攻。

  而受傳統散打打法的影響,散打選手的步法非常靈活,在賽場上更樂於通過刷分來贏取比賽。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選手容易在前幾局就耗盡體力,容易在比賽的最後關頭因為體力不支而輸掉比賽。因此散打選手在學習一段時間的泰拳後,打法也會硬朗許多,特別是在與泰拳選手對抗時依然不落下風。

  接著我們從身法的靈活性和招式的多樣性來分析一下泰拳的弊端:中國散打手的身體比較靈活,反映靈敏,並不提倡在賽場上和別人硬打硬拼,但是泰國拳擊手卻截然不同,看他們的技巧,與人接招時,就是下壓拳、直拳,很少有上勾拳,左一下右一下,很慢;腿法也不多,就是低掃腿,偶爾也發裡和腿,但卻不高,而且,明顯感覺速度不夠,發腿隱蔽性不大。

  最後從比賽規則對兩種武術的影響來看二者的差別

  認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防身自衛,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點,從傳統武術徒手搏擊術中取捨動作,使散手成為體育,即寓技擊術於體育之中。由於決策正確、方法得當,散手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和推廣,從現在的散手運動形式來看,散手與其它運動專案基本相同,屬於體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

  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準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然而,泰拳卻不同,由於受到泰拳競賽規則的制約,泰拳的技術及競技能力的培養更加傾向於簡練實用,與其他搏鬥性專案相比更加崇尚進攻的力度,顯得殘酷刺激;

  另外,從泰拳的技術結構看,它的腿、拳、肘、膝的進攻凌厲乾脆,防守多以阻截為主要方法,防守反擊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戰術意圖,這也決定了泰拳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

  正是因為技術動作的簡練,沒有複雜的戰術組合,所以它顯得容易推廣,又因為的實用,比賽時激烈的對攻,以及對人們原始本能的喚醒與激發,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在泰拳的對抗比賽中,其競技能力表現為技術、技能、心理和戰術的有機綜合,但技術和和技能的發揮運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於是要求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

  中國功夫門派眾多,包羅永珍,所以中國功夫只是一個代名詞,並不能具體表示是那一類拳法,因此我只能以具有可比性的散打與泰拳做比較。散打的基礎是中國功夫 ,從技術理論上無疑是十分強大的,這是其他拳術無法比擬的,但是,這也導致了中國的武術運動員過於看重技巧、套路等理論上的東西,強調個人的修為,而不重視實戰,對攻擊力量的和抗擊能力訓練不夠。

  從中泰5場對抗賽來看,中國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普遍好於泰拳手,但力量大多遜於對方,從比賽結果來看,中方力量好的運動員由於力量上能夠與泰方抗衡,技巧又好於對方,往往能取得比賽的勝利,而技巧型拳手打人一下,對方毫不在意,打他一下便吃不住了,最終輸掉比賽。

  所以單從比賽的角度上看,與泰拳手對抗我們應該選擇力量好的運動員,而從訓練上來看,力量、速度、技術這三個環節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力量和速度,再好的技術也難以施展,沒有速度的力量在對抗中毫無意義。

  1、泰拳與中國散打的技術體系相似

  泰拳與中國散打屬於同一項群的對抗性搏鬥專案,具備技術的同源性,都與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培育成長起來的民族傳統的技擊專案。

  由於文化的差異,制訂的競賽規則有所不同,它們的技術特點各有偏重,中國散打注重“點數獲勝”,要求快速靈巧,戰術組合靈活多變;泰拳則注重“能夠削弱對手的能力”,技術更為直接簡練,硬打硬攻的戰術意圖明顯,隨機變化較少,崇尚進攻,將防守寓於進攻之中。

  在攻防技術運用過程中,泰拳更加註重進攻,而其防守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其主要技術手段有:腿踢、拳擊、肘擊、膝擊,各級別的拳手運用腿法、拳法、肘法、膝法進攻的比例均不等;

  防守技術有:截擊、格擋、阻擊等手段,注重直接對抗,需要運動員具有較強的抗擊打能力。泰拳在進攻技術的組成中,腿法成了主要的進攻手段,其次是拳法、膝法和肘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近年來的有關泰拳的各類比賽的技術統計中得以驗證。

  而中國散打的主要技術手段有:快摔、腿踢、拳擊,快摔技術進攻較其他技術的運用為多,肘、膝技術的運用則十分少見,防守技術以距離防守和躲閃較為常見,直接對抗相對較少,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不強。

  2、泰拳動作簡練、注重實效

  泰拳競賽規則規定“能夠削弱對手的能力”的進攻才能得分,由於受到規則的制約,泰拳的技術及競技能力的培養更加傾向於簡練實用,與其他搏鬥性專案相比更加崇尚進攻的力度與強度。

  另外,從泰拳的技術結構看,它的腿、拳、肘、膝的進攻凌厲乾脆,防守多以阻截為主要方法,防守反擊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戰術意圖,這也決定了泰拳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中國散打由於受到“點數獲勝”規則的限制,更加強調技術的戰術組合運用,以靈巧變化為主,缺乏激烈的對攻場面,動作的簡練實效相對不足。

  泰拳腿法進攻技術使用頻率佔48.8%,其次是拳法佔28. 3%,第三是膝法佔15. 5%, 第四是肘法佔7. 4%,這與比賽選手及對手的具體情況有關。腿、拳進攻均在雙方有一定的距離時運用,實戰中雙方從對峙到進攻的情況最多,這決定了腿、拳的進攻次數。

  在比賽中,雙方貼近或纏抱的情況相對較少,膝、肘的進攻亦相對較少。泰拳的這種纏抱後肘、膝攻擊被稱為“內圍”技術,

  泰拳的“內圍”技術獨具特色,泰拳手運用“內圍”技術較其他國家的拳手更為熟練,在比賽中屢見成效。泰拳在練習時採用腹式呼吸來增強抗擊打能力,比賽時多采用立體進攻,進攻凶狠、硬打硬攻、意志頑強,以及運用其特有的“內圍”技術,充分調動身體可利用的各個部位直接參加攻防的行列,顯得更為簡單明瞭。相對中國散打而言,肘、膝技是泰拳的獨特技術,中國散打在比賽中也可以使用,但是運用很少而且技術還很不成熟。

  1999 年中國武術散打錦標賽的技術統計表明,比賽中纏抱的次數出現最多,其次是摟抱摔,兩者的比例最少是:19% +12.6% =31.6%,最多達28.2% +14.6% = 42.8%[5],而且在纏抱後雙方除了抱摔,很少再有進攻手段,表現出缺乏強力對抗的中庸特徵,技擊特點不夠明顯。
 

泰拳搏擊操
練習泰拳的好處
相關知識
泰拳和散打的區別
拳擊和散打的區別有哪些
跆拳道和散打的區別是什麼
傳統武術和散打的區別
跆拳道與散打的區別有哪些
自由搏擊與散打的區別有哪些
蜜粉和散粉的區別
大戶和散戶的區別
蜜粉和散粉的區別是什麼
記敘文和散文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