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長的城牆是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也體現了萬里長城在我們心目中位置了,現在小編要講講中國現存最長的城牆。
現存最長的城牆就是萬里長城了。
一、長城的基本介紹
萬里長城是新七大奇蹟之一,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建於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釋出資料,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佈明長城調查資料,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二、萬里長城的古稱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時期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當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三、不同朝代的歷史作用
漢朝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明長城修復後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築,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
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
***為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修建
清康熙帝下令:永不築長城,至此基本無有帝王大規模修築長城。
唐朝
唐長城牡丹江邊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專案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專案。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瞭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儲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燕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遼寧境內的燕長城,經北票市、阜新縣、彰武縣,到瀋陽境內的法庫縣。2008年,在瀋陽高坎鎮發現4座戰國兩漢時期的烽火臺遺址,是最早發現的燕長城遺址 。
早期
在玉門市境內發現早期長城牆體2400米、烽火臺4座。
四、長城的傳說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裡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裡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裡,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女已經長大成人。一日,孟姜女在摘葫蘆時發現葫蘆架後面藏了個人。孟姜女剛想叫人就被那個人捂住了嘴。後來,那個人告訴孟姜女自己叫範杞梁是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長城才躲在葫蘆架後。之後,範杞梁便住進了孟姜女家裡。所謂日久生情,範杞梁經過孟姜兩家長輩的同意與孟姜女成婚。天有不測風雲,成親當天,新郎被幾個衙役抓走了。範杞梁被髮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轉眼一年過去了,範杞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晒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她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訊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便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監,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杞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杞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2***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長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人卻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地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時間。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併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世界上最長的蛇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