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痠疼是什麼原因
很多人都曾有過腳底後跟痛的經歷,有的人在意了,到醫院去檢查和治療了,而有的人卻不在意,那麼,腳後跟痛是什麼原因?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腳後跟痛是什麼原因
1.骨刺引起足跟痛
骨刺引起的足跟痛多見於中老年人,往往通過X光片可觀察到根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由於骨刺隆起可加重區域性軟組織的摩擦、勞損,容易產生無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疼痛,其疼痛的程度與區域性炎症反應的輕重有明顯關係。
2.脂肪墊萎縮引起足跟痛
人體的腳後跟部分佈有脂肪,可形成一層穩妥的纖維墊,保護足跟骨質不被磨損。如果足底脂肪墊發生萎縮,其緩衝、防止摩擦的作用相對減弱,使區域性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3.損傷引起足跟痛
足跟部的區域性外傷可引起疼痛,此類疼痛多有明確的外傷病史,如跟骨骨折、骨裂、跌打外傷等,主要表現為足跟部疼痛明顯,腫脹和壓痛,行走困難。
4.勞損導致足跟痛
足底的肌肉腱膜有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的作用。長期的行走、站立、過度的負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韌帶處於長期緊張狀態,導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勞損,進而可引起區域性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5.產後足跟痛
產婦在月子期間,氣血兩虛,容易感受外界寒涼之氣的侵襲。特別是足跟部,一旦受涼就容易出現足跟部疼痛。此類疼痛屬中醫理論中的虛證,多由腎虛所引起,常可因產後腳部受涼所致。
6.小兒足跟痛
正常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小孩出現足跟疼痛多為生長痛。主要是由於骨骼生長迅速比骨骼周圍的組織快,四肢長骨周圍神經、肌腱、肌肉生長相對較慢,因而產生牽拉痛。疼痛發作時可為孩子作區域性按摩、熱敷或者在將足跟部墊高1釐米以減緩牽扯,幫助孩子減輕疼痛程度。
7.穿鞋不當引起足跟痛
鞋子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援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例如長期穿高跟鞋等,導致腳部力量集中於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區域性韌帶的壓力,進而可引起足跟疼痛。
腳後跟痛的注意事項
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壓痛點注射臘 酸強的鬆龍,每週一次,往往2~3次治癒。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面板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鬆龍有效。
久治無效的足跟痛可行跟骨砧孔減壓術。跟骨骨骺骨軟骨病發生於9歲左右的男孩,跟 腱用力時疼痛及區域性壓痛。骨骺癒合後,症狀自愈。距骨下關節炎常發生於跟骨骨折後,如保守治療無效,應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腳後跟痛是病嗎
很多人出現腳底後跟痛時都不太在意,以為沒有什麼大毛病,痛幾天自己就好了,其實,腳底後跟痛往往不能忽視,如果疼痛反覆不斷,則有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需要進行科學的治療,而造成“跟痛症”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來看看詳情。
由於跟痛症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有些老年人認為這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產品,因此無須治療,其實並非如此。對於跟痛症的人來說,一般休息、理療、封閉、消炎鎮痛藥等均有助於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學者認為:對於無外傷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質疏鬆的警示,因為骨質疏鬆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現出來。
總之,避免外傷、注意勞逸結合可以減少跟痛症的發病機率。預防骨質疏鬆也有利於跟痛症的預防和緩解。老年人一旦出現腳後跟痛應到醫院檢查、諮詢。
足跟痛家庭護理小妙招。
1、用皂莢泡腳。
方法:預備皂莢、血餘***布包***各10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燙洗浸泡腳跟處。此時要留意水溫,以不被燙傷為宜,逐日進行1~2次,10日為一個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見效。
原理:皂莢的作用在古代醫書中就有記載: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用皁角子1200個,洗淨,熬煮,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空腹服用。血餘的功用在《藥性論》中的記載是消淤血。本方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對於無骨刺引起的足跟痛可徹底治癒,對於因骨刺引起的足跟痛,雖無法根治,但可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皂莢泡腳
2、自我推拿。
推拿方法有兩種:一是天天睡前洗腳後以點揉整個足跟底部10分鐘;二是腳趾後扳,腳底出現一條筋,從下往上按壓這根筋,一隻手用力按壓隆起的腳筋,一隻手同時向後扳腳趾,骨刺部位假如感覺疼痛是正常的。
3、飲食預防。
預防足跟痛,在飲食上留意多補充維生素B6,它可幫助鈣質吸收,預防形成骨刺。平時可以多吃肉、蛋、奶類和胡蘿蔔、菠菜、黃豆、玉米等蔬菜。
另外,醫生提醒,當出現足跟痛時,應儘可能通過X光檢查明確病因,然後對症治療。身體超重者與贅肉墊挫傷者,鞋內足跟處可墊海綿墊,以保護足跟,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足跟骨刺者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手術治療。此外,患者還應留意足部保熱。
看過的人還:
耳鳴怎麼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