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我最好的老師》是語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麼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著讀著,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篇二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採取 “由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匯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後,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後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幾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導學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篇三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閱讀課文。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完本篇課文後,我感受如下:

  一、教學重點、難點處理基本落實。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認為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通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次在於老師的引導。學生對於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這個我採用了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內容,初步認識“我”的老師;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從而明白作者為什麼說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明確科學精神的含義;三是讓學生回憶課內外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四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二、抓情感變化體會“最好”

  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三、 適當拓展延伸,培養科學精神。

  本節課的拓展部分主要分為兩步。首先學過課文在學生都對科學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回憶課內關於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學生說出了諸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以及“兩小兒辯日”等,對課外的知之不多,於是我又給學生補充兩“嗅蘋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動發生”兩個例項,並讓之讀後交流體會,進一步明確了對待權威和書本的正確態度。另外,通過兩個家庭作業:喜歡壞特森這樣的老師嗎,說出理由;讀後感。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間我鼓勵學生多角度的個性見解。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也有積極作用。

  四、教學遺憾

  1、朗讀方式過於單一。本課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意圖是引導學生自讀、自主、自悟,努力想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整節課閱讀方式的選擇我大多采用默讀,這樣課堂顯得有點“安靜”,對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一學習目標不能有效達成,因為無法測量。

  2、在體會作者情感變化時,引導不夠深入,進而導致學生淺嘗輒止。課後反思,在作者“氣憤:算哪門子老師?”時,我完全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多讀幾遍,或分角色、或個別讀,加強“氣憤”的情感體驗,進而與後文“最好”產生強烈衝突,真正達到欲揚先抑的作用。可我僅僅讓學生停留於理解便一改而過。

  3、教學組織還是不夠嚴謹,教學語言也不精煉、激勵性還不足,等等。這的確都是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我最好的老師課堂反思
對成績的反思
相關知識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建議
我最好的老師課堂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我最好的老師教案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我最好的老師教材解讀
語文六年級下冊我最好的老師教案
美術我的老師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