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姜子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30日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相傳,太公望先祖曾為“四嶽”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在虞夏之際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呂今河南南陽附近,後人或從其封為姓。關於其早期活動的地方,《呂氏春秋·首時》稱其為“東夷之土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則說他是“東海上人”。古代泛稱中原之外東方地區的少數民族為“夷”,“東海”即東夷之地。太公望應是遷至東海之濱與夷人雜居的姜姓呂氏集團的首領,具有大族長的身份。

  殷商後期,西方周部族為取代商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爭取盟國,招徠遠人。居住在北海之濱的伯夷和居住於東海之濱的太公望先後投奔周西伯即文王。傳說文王遇太公於渭水之濱,與之交談後,認為他正是“太公文王曾祖望之久矣”、能夠興周的聖人,故稱其為“太公望”。並立其為師即太師。

  太公望主張修德政以安內,施奇計以謀商。認為要興王圖霸,必須富民富士。周文王在其輔佐下貫徹實施了這些主張,使周內政修明,士眾一心一德,顯示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為了削弱商王朝,太公望想了許多辦法,“其事多兵權與奇計”《史記·齊太公世家》。又親自去商王朝的中心地帶偵察,掌握了大量商王朝內部狀況的情報。他又採取剪除羽翼的策略,建議文王先後滅忠於商王朝的一些諸侯國。“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同上

  武王繼位後,尊太公望為“師尚父”,並令其直接統率軍隊,“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史記·齊太公世家》。大軍渡過黃河到達盟津今河南孟津,諸侯皆至。武王與太公望審時度勢,認為當時尚無把握一舉滅商,遂決定回師另候時機。這樣又過了兩年,太公望據所得情報,知商王朝“其亂至矣,不可以加矣”,於是請武王再次出兵。

  武王率大軍伐紂,一路上還會集了許多同盟諸侯和部族的軍隊,舉行了誓師典禮。出師之後,武王卜筮,得到的結果是“大凶”,太公望扔掉蓍草,踩壞龜甲,並說:“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堅定了武王繼續進攻的決心。戰鬥中,太公望親自率領勇士衝向商軍陣前挑戰,武士“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周朝取商而代之。《詩經·大雅·大明》中有“維師商尚父,時維鷹揚”句。太公望的功績被周初人詠之入詩,並列入在宗廟祭祀和朝會宴享時演唱的《大雅》之中,說明他在滅商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滅商以後,武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鞏固勝利成果。如革除-,籠絡商舊貴族等,這也是“師尚父謀居多”。武王及成王分封宗室貴族和異姓功臣為諸侯,太公望因為功最多,首先被封於齊,建都營丘今淄博市臨淄北,封國面積很大。

  太公望起初留在西周朝廷輔佐王室,過了一段時間才東行就國。不久他就擊敗了前來爭奪營丘的萊人,向山東半島地區擴張疆土。在平定管叔、蔡叔及商紂之子武庚作亂中,太公望作為王室外藩積極參與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西周朝廷授權太公望“五侯九伯,汝實徵之”。齊國的威望和在東部地區的影響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擴大。

  在鎮壓管、蔡、武庚的戰爭中,太公望吞併了一些原先與商王朝有較深關係的國族,進一步擴大了齊國的地盤。在內政方面,太公望因地制宜,簡化禮儀制度,尊重當地居民舊有的風俗。同時,發展漁、鹽業,大力提倡手工業和商業,使齊國迅速富強起來。當時,“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在治國上,太公望還強調“尊賢上功”,且能執法明斷。正因為始封之君太公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齊國曆整個周代而始終國力強盛,後來終於成為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之一。

古代名人張良
愛垂釣的古代名人都是高智商
相關知識
古代名人姜子牙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
古代名人名言經典詩詞句子
古代名人堅持成功的例子精選
古代名人堅持成功的例子經典
古代名人成功的例子精選
古代名人成功的例子
古代名人從失敗到成功的例子
古代名人母親教育故事有哪些
古代名人母親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