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常用的西醫療法和中醫療法。腰椎間盤突出應該吃什麼藥。以下是小編整理了,一起了解吧。

  一、西醫

  1、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該病的不同病理階段和臨床表現。手術和非手術療法各有指徵,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能經非手術療法治癒。對於骨科醫生來說,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身體,熟悉有關特殊檢查專案,諸如肌電圖、X線檢查、椎管造影以及CT和MR檢查等,只有這樣才能對其過程有較全面的瞭解,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1.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非手術療法 視病變的病理生理與病理解剖程序不同,其症狀對機體的影響及轉歸亦不同,並以此來決定治療方法的選擇。但原則上,各組病例均應以非手術療法為開端,此不僅使患者免受手術之苦,且可觀察病程發展,以求獲得修正診治方案的依據。現將非手術療法分述於後。

 

  ***1***病例選擇:

  ①首次發病者:原則上均應先行非手術療法,除非有明顯的馬尾損害症狀時。

  ②症狀較輕者:其病程可能持續時間較長,但髓核多為突出,而非脫出,易治癒。

  ③診斷不清者:常因多種疾患相混淆,難以早期明確診斷,多需通過邊非手術治療、邊觀察、邊採取相應的檢查措施以明確診斷。

  ④全身或區域性情況不適宜手術者:主要指年邁體弱的患者,或施術區域性有其他病變者。

  ⑤其他:包括有手術或麻醉禁忌證,或拒絕手術者。

  ***2***目的與具體措施:非手術療法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5點,並應根據其要求而選擇相應的方法。

  ①休息:為任何傷病恢復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對患病椎節更為重要。根據病情可採取以下措施:

  A.絕對臥木板床休息:適用於病情較重者。

  B.臥床加牽引:亦適用於重型,尤其是髓核突出者或在髓核脫出的急性發作期。

  C.腰圍制動:用於輕型或恢復期者,其中以石膏腰圍最佳,其次為皮腰圍或帆布腰圍。

  ②促進髓核還納:除休息具有使髓核還納的作用外,主要方式還有:

  A.骨盆帶牽引:以24h全天持續牽引最佳,有效率可達60%以上,尤其是對髓核突出者。一般持續3周,3周後更換石膏腰圍。

  B.機械牽引:即用各種牽引裝置,包括機械或電動牽引床進行間歇性牽引。適用於急性突出者,有效率略低於前者。

  C.手法推搬:術者徒手將患者腰椎置於牽引***拉***狀態下施以手法推搬,以使突出的髓核還納。有效率視操作者而異。

  ③消除區域性反應性水腫:根袖處水腫不僅是引起劇烈根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易引起繼發性蛛網膜粘連,因此,應設法使其早日消退。

  A.類固醇注射療法:除常用的靜脈滴注外,尚可採取硬膜外注射或骶管注射等。

  B.利尿藥:一般口服雙氫克脲塞即可。

  C.區域性按摩:通過使區域性肌肉解痙及促進血液迴圈而達到消除根部水腫目的。

  D.理療或藥物外敷:作用與前者相似。

  ④促進髓核溶解、吸收:這是近年來為部分臨床學家所感興趣的臨床課題之一,雖有療效,但褒貶不一。作者認為,凡今後可能手術的病例均不應選用。當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A.膠原酶:國內已生產,目前處於試用階段。B.木瓜凝乳蛋白酶:國外多用此藥,其副作用較少。

  A.病例選擇:

  a.有效病例:主要是診斷明確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其病史不短於2個月,行其他非手術保守治療無效;患者有手術指徵,經保守治療無效;以及經手術治療效果欠佳者。

  b.下述病例不應選擇:對木瓜凝乳蛋白酶過敏者;患腰椎間盤突出症並有椎管狹窄或側隱窩狹窄的患者;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出現足下垂以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等嚴重神經症狀者;孕婦或14歲以下的兒童。

  B.常用藥物:臨床應用木瓜凝乳蛋白酶。在應用時,將木瓜凝乳蛋白酶溶於蒸餾水5ml內,使溶液呈2000U/ml,5ml溶液內含1萬U,相當於木瓜凝乳蛋白酶20mg。人體應用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劑量為2~12mg,平均每個椎間盤為4mg,超過180mg,往往可致24h內死亡,平均致死量為0.25mg/kg,鑑於退變和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的主要成分是膠原組織,加之木瓜凝乳蛋白酶的毒性反應,Sussman及Mann提出應用膠原酶***collagenase***進行椎間盤溶解。膠原酶為白色粉末,每瓶含酶150U,重11mg。應用時,將膠原酶100~150U溶於4~6ml等滲氯化鈉注射液內即可。

  C.注射方法:

  a.麻醉:可全身麻醉或區域性麻醉,但應有監護。

  b.術前用藥:地塞米松5mg溶於50%葡萄糖溶液60ml,靜脈注射,以預防過敏反應。

  c.注射方法:患者側臥位,用15cm長的19號針穿刺,距中線右側10cm,平腰4~5或腰5~骶1間隙,與軀幹矢狀面呈50°~60°角度進針。當針尖觸到纖維環時,可有沙礫樣感覺。針通過纖維環進入椎間盤內,攝腰椎前、後位片及側位X線片,以確定進針的確切位置。理想的針尖位置應在中線經椎弓根的最內側。然後,用脊髓造影劑1~2ml做椎間盤造影,以確定病變的椎間盤部位和破裂形態。在病變的椎間隙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1~2ml,每毫升含酶2000U。藥物應緩慢注入,時間要在3min以上。椎間盤造影時,若顯示兩個椎間隙異常,可行兩個椎間隙注射,最大劑量為1萬U分散注入多個椎間隙,注入藥物後留針5min拔出。如果穿刺進針不能通過側方途徑進入椎間隙,則應終止注射療法。而不能經中線硬脊膜、蛛網膜下隙入路進針入椎間盤。因為,水溶性碘造影劑及高濃度木瓜凝乳蛋白酶可引起抽搐、蛛網膜下隙出血、蛛網膜炎等神經併發症。

  D.術後處理:給患者注射木瓜凝乳蛋白酶後,應即刻使其平臥,觀察有無副作用。首先觀察患者面板有無毛髮運動反應***pilodmdodtor***,這是過敏的第1個表現。其他的過敏表現為頭暈、噁心、面板瘙癢、蕁麻疹等。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低血壓。出現過敏反應時,應立即用1∶1000腎上腺素0.05~0.1ml靜脈注射,亦可用氫化可的鬆1g靜脈滴注。術後用潑尼鬆***強的鬆***10mg,共3~5天。

  術後患者可感腰背痛,一般持續2~3天,對有嚴重腰背痛者可做理療或用肌肉鬆弛藥。原坐骨神經痛可很快緩解。術後第2天即能下地活動或出院。注射後1~6周可從事輕工作,3個月可從事重體力勞動。

  E.併發症:髓核化學療法的併發症發生率為2%~3%。McCulloch統計了北美近1.7萬例髓核化學溶解療法病例,併發症發生率為3.2%。常見的併發症有:

  a.過敏反應:暫時性皮疹,發生於化療後數天,無需特殊處理;暫時性紫癜兼或有低血壓,見於化療後數分鐘,激素靜脈注射可迅速消退;過敏性反應,化療後數分鐘內出現全身蕁麻疹、嚴重低血壓、支氣管痙攣,應用激素緊急靜脈注射。北美醫療中心曾報道過敏死亡2例。

  b.椎間盤炎:可為化膿性椎間盤炎或無菌性椎間盤炎。前者對抗生素有效,後者原因不清,表現為腰背痛和椎間盤高度明顯減小。

  c.灼性神經痛:因穿刺針損傷神經根和神經鞘膜,木瓜凝乳蛋白酶通過損傷部位滲透入神經纖維內所致。

  d.繼發性椎間孔或椎管狹窄:經化療後,50%的病例椎間隙明顯變窄,導致椎間孔變小,壓迫神經根。由於椎間隙減小,硬膜外結締組織形成,可引起區域性椎管狹窄,稱為髓核化學溶解後的椎管狹窄症。表現為化療後早期症狀明顯緩解,但後期又出現原先的症狀。鑑於這一情況,國內大多數醫院都沒有開展髓核化學溶解療法。

  ⑤促進腰部肌力恢復:對非急性期病例均應促使患者積極地進行腰背肌功能鍛鍊,以增強骶棘肌而有利於腰部功能的康復。

  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療法

  ***1***病例選擇:

  ①手術適應證:

  A.對診斷明確,經正規非手術療法無效並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應及早施術,以防繼發粘連性蛛網膜炎。

  B.以馬尾神經受累症狀為主,病情嚴重,已影響基本生活者。

  C.症狀雖不嚴重,但久治無效,影響步行或劇烈活動,診斷明確者。

  D.有椎管探查手術適應證者,包括伴有椎管狹窄的病例等。

  E.其他,如某些職業需要其腰椎活動正常***運動員、舞蹈演員及野外工作者等***或有其他特殊情況者。

  ②非手術適應證:

  A.對診斷不明確又無椎管探查指徵者不宜施術。

  B.對有手術、麻醉禁忌證者,不應施術。

  C.對有非手術療法適應證者,不宜先施術。

  D.有腰椎間盤突出併兼有較廣泛的纖維織炎、風溼等症狀者。

  E.臨床疑為腰椎間盤突出症,但影像學特殊檢查未見有特殊徵象者。

  ***2***麻醉與體位:

  ①麻醉:麻醉方法各家要求不一,臨床上常用的有全身麻醉、硬膜外神經阻滯麻醉、腰椎麻醉、針刺麻醉、區域性麻醉和複合麻醉等;後者包括區域性麻醉加腰椎麻醉、區域性麻醉加全身輔助麻醉等。目前以全身麻醉為多選。但術者應明確:麻醉的根本目的是使患者在無痛下順利完成手術。因此,術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術式選擇有效的麻醉方法。

  ②體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體位,依據術式和術者所好選擇。常用的有以下4種體位:

  A.俯臥位:患者俯臥於特製的氣墊或支架上,可以避免腹部和胸部受壓。此種體位適用於大多數椎間盤突出症,尤其是伴有椎管狹窄症,需全椎板切除及椎管徹底減壓者。

  B.仰臥位:適用於從前側腹膜外入路或經腹行椎間盤切除和椎體間融合。

  C.胸膝臥位:椎板間隙可以得到良好暴露。腔靜脈壓力比其他體位低,因而可降低硬膜外及椎靜脈壓力。此法對於疼痛重,需取跪位緩解疼痛者尤為合適。

  D.普通側臥位:即患側肢體在上的一般臥位,臨床上少用。

  ***3***手術途徑選擇:

  ①椎體型者:以脊柱融合術***前路或後路***為主。一般勿需摘除髓核。

  ②髓核突出者:以前路髓核摘除術為優選。

  ③髓核脫出者:以後路髓核摘除術為宜,尤其是病程較長者。

  ④合併椎管狹窄或蛛網膜粘連,或小關節畸形者***含髓核突出者***:以後路施術為宜。

  ⑤合併下腰椎不穩或腰椎椎弓根崩裂者:以前路施術為佳。

  ⑥診斷不清,尤其是懷疑椎管腫瘤者:應選擇後路手術。

  ***4***體表標誌:臨床上椎?澠掏懷鮒⒉課灰匝?4~5或腰5~骶1最為常見,術前需要體表定位,其方法有4種:

  ①依據普通X線平片:以兩側髂嵴連線通過腰背部中線,決定腰椎棘突。較常見的情況是此線通過腰4~5間隙或腰4棘突。較少在腰3~4間隙,一般不在腰5~骶1間隙。此外,腰4~5與腰5~骶1間隙寬度亦非一致,此可作為參考。同時,需注意腰椎先天變異,如4個腰椎或6個腰椎等。

  ②針眼定位:對近期做過腰椎間盤造影或脊髓造影者,穿刺針眼可作為體表定位標誌準確定位。

  ③帶針頭注射亞甲藍***美藍***攝片定位:即術時根據棘突或椎板上的亞甲藍染色定位,此法一般沒有必要。面板消毒前確定腰4~5和腰5~骶1間隙後,用亞甲藍液分別畫兩條橫線標誌,再用4%碘酊塗拭固定亞甲藍色,即可幫助術時定位。

  ④術中判定:一般多選用術中C臂X線透視定位,或根據各節椎骨的特點及移動性加以判定。

  ***5***手術方法選擇:

  ①一般病例:髓核摘除術即可,並根據患者病情、術者經驗及裝置而選擇:

  A.單純髓核摘除術:前路或後路。

  B.顯微外科技術髓核摘除術:適用於診斷與定位明確,無其他合併症的病例。

  C.經皮穿刺髓核摘除術:為利用最新裝置、採取類似關節鏡技術進行操作,病例要求同前。

  ②合併下腰椎不穩或椎弓根崩裂者:宜行前路髓核摘除+椎體間旋轉插入式植骨術***或自體髂骨取骨***。

  ③合併腰椎椎管狹窄症者:除選擇後路摘除髓核外,可酌情行黃韌帶切除術、小關節切除術、根管擴大減壓術或保留小關節的椎管擴大減壓術。

  ④個別嚴重粘連無法分離者:可通過切開硬膜囊摘除髓核。

  ⑤合併粘連性蛛網膜炎或馬尾部腫瘤者:後路摘除術後切開及暴露蛛網膜下隙探查,並酌情行粘連鬆解術或腫瘤切除術等。

  ⑥單純椎體型椎間盤突出症者:僅行前路旋轉插入式植骨術或後路椎板融合術即可。

  ⑦盤源性腰痛***腰椎椎體間關節損傷性或退變性關節炎***:應從前路行椎節切除術,以包括軟骨板在內的全椎節切除為宜;而後,區域性植入人工椎間盤,或選用自體骨***以髂骨為多選***植入融合,亦可用介面內固定技術。

  ***6***常用手術方法簡介:

  ①經腹膜外入路腰椎間盤摘除術:

  A.概述:由於後路椎間盤摘除術對椎節的損傷較大,且不易完全摘除病變的椎間盤,加之手術部位出血,血腫易引起神經根粘連等,因而提出經前方入路行髓核摘除術。其優點在於:能良好地暴露整個椎間隙,可同時處理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便於在椎間盤摘除後植骨,保持椎間隙的高度,並能達到骨性融合等。

  B.手術步驟: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旁正中切口,亦可用正中旁或側八字切口。推開腹膜內臟組織,搖高手術檯腰墊,以使腰椎過伸、椎間隙儘可能變寬,鈍性分離骶前交感神經纖維和靜脈叢,並將其拉向一側,顯露腰4~5及腰5~骶1椎間隙。在椎間隙處橫形或“十”字形切開前縱韌帶及纖維環,將韌帶翻下,即顯露髓核組織。用髓核鉗及刮匙取出髓核。取出髓核後,探查纖維環後側有無薄弱或破損處,有無髓核向後突入椎管內壓迫神經。最後,取髂骨或介面內固定器將此間隙行椎節融合。

  腰3~4椎間隙在直視下亦易暴露及行髓核摘除,一般均無困難。

  C.術後處理:術後患者臥硬板床1周,按下腹部手術術後處理。拆線後上石膏腰圍固定1~3個月,術後定期X線腰椎攝片複查,直到腰椎融合為止。骨性融合的時間一般為3個月左右。

  ②經腹膜外前路腰椎椎體間關節切除術:本手術主要用於引起盤源性腰痛的損傷性***退變性***椎體間關節炎、椎體型***前緣型***椎間盤突出症及已行後路減壓而療效不佳的某些病例。其術式與前述內容相似,惟要求術中應將全椎節切除,之後選用髂骨植入,或行介面內固定,或用人工椎間盤植入等方式,此種手術損傷較大,術中出血較多,要求在病例選擇上慎重。

  ③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術: 此項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系由德國神經外科醫師最早在臨床上開展的新技術,正在國內推廣。其最大的優點是通過內鏡將髓核摘除,因此損傷小、失血少,經過訓練後易於掌握,較為簡便。但其病例選擇較嚴格,並受裝置限制,因其價格較貴,非一般醫院所能負擔。

  A.手術適應證:

  a.脊髓圓錐和***或***馬尾綜合徵者。

  b.椎管內有炎性病變可能者。

  c.神經功能障礙進展迅速者。

  d.嚴重的根性麻痺。

  e.有出血素質者。

  f.以下腰椎不穩為主者。

  g.曾有椎管內手術病史者。

  h.老年人、幼兒、孕婦及精神失常者。

  B.應慎重選擇的病例:

  a.合併有腰椎椎管狹窄症者。

  b.合併側隱窩狹窄者。

  c.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或脫出者。

  C.麻醉與體位:一般均採用區域性浸潤麻醉。患者俯臥於可穿透X線的手術檯上***一般為C臂帶熒光屏增強裝置及電視的X線機***,並注意對患者非照射部位的保護。

  D.術式:

  a.定位:原則上應採用術中透視定位,並不斷旋轉C臂來觀察腰椎結構,直達患節上、下椎體平行,椎節清晰為止,並於體表處劃出標記。無帶熒光增強裝置的X線機時,應設法行術中或術前攝定位片來取代。

  b.穿刺及椎間盤造影:定位後再行面板消毒,區域性麻醉***最好有麻醉師在旁***。之後,用18號穿刺針***帶芯***,於骶棘肌旁呈40°~45°角穿刺至椎間隙中心部,並立即行椎間盤造影以確認後縱韌帶是否破裂及髓核是否脫至硬膜外。

  c.引入導針及擴張管:先拔除針芯,將特製的導針順穿刺針孔插至頭部,再用尖刀於導針經皮處切一小口,用小號鈍頭擴張器套於導針外方,並向深部插入,使其頭部抵達纖維環的後側方處。與此同時,應不斷檢查導針是否向深部移動,並加以校正,切勿讓其刺穿椎間隙。

  d.引入環鋸:先將擴張管尾部接頭取下,再接上引導套管以增加其長度,再次確認該導管頭部位於側後方纖維環處後,沿導管插入環鋸達同一部位,並拔除導管及擴張管。

  e.鋸穿纖維環:用***小號***環鋸將纖維環鋸穿。此時,如患者有痛感,可推注區域性麻醉液少許,或給予止痛劑;如患者出現下肢放射痛,表明觸及脊神經根,應調整導管頭部位置。

  f.摘除髓核:通過切開的纖維環,先用椎間盤內鏡檢查,再用直的或彎的髓核鉗摘除破裂的髓核。由於髓核鉗的長度較導管長2cm,因此,在操作上較為安全,如能確認導管位置準確,無透視下亦可操作。與此同時,尚可用動力刨切除及吸出髓核組織,平均每例可切除4~6g髓核組織。切除乾淨後應再次用椎間盤內鏡觀察、判定。

  g.拔出導管,閉合切口:術畢即將導管拔除,縫合面板***1針即可***。

  E.術後處理:休息數天後可逐漸下床活動。

  ④環鋸法***或經黃韌帶***切除椎間盤:亦為近年來國內外已開展的術式,其優點是手術切口小、損傷輕,但有與前者相似的缺點,在選擇時應酌情考慮。

  A.手術適應證:主要是診斷明確的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此外亦可作為椎管或根管探查的方式之一。

  B.麻醉與體位:一般多選擇區域性浸潤麻醉,患者取俯臥位。

  C.手術步驟:

  a.切口及暴露椎間隙:根據術前臨床及X線片定位後,在患側做一正中旁3~4cm長的縱形切口***探查2節以上者可酌情延長***,向下分離,並銳性剝離患部骶棘肌,暴露椎板,再顯露椎板間隙。

  b.放置環鋸***或切除黃韌帶***:用弧形拉鉤***或內鏡式自動拉鉤***將切口撐開,取環鋸***外口直徑約1.2~1.5cm左右***放置於椎板間隙外側處,並調整好控制環***或顯露黃韌帶,準備用尖刀切除***。

  c.暴露椎管:隨著環鋸向深部鑽動,當控制環顯示預定深度時即停止鑽動***椎板厚度一般為4~4.5mm***,取出環鋸,用弧形鑿或其他工具將鑽穿的椎板取出,即顯露出硬膜囊***或對黃韌帶採用尖刀切除***。以保持視野清晰。

  d.探查椎管側、前壁:先用神經拉鉤或小號腦壓板輕輕將硬膜囊推***牽***向對側,即顯露脊神經根部,以此為中心找尋致壓性病變,並判定根管的內徑及脊神經根受壓情況。操作時注意勿傷及脊神經根周圍的動、靜脈血管支。

  e.切除髓核:對明確顯露於視野處的脫出髓核,可用髓核鉗直接取出;對突出者,則需用尖刀切開後縱韌帶,再將薄型髓核鉗小心伸入韌帶下方摘除髓核。為避免誤傷周圍組織,切忌急躁,一般可分數次摘除乾淨。對區域性出血,可用冰鹽水沖洗,或用吸收性明膠海綿壓迫之。

  f.依序縫合切開諸層。

  D.術後:早期做肢體功能鍛鍊,拆線後即可下地行走***或上一石膏腰圍***,並注意加強腰背肌鍛鍊。

  ⑤後路椎板切除+椎間盤摘除術:此為臨床上最為常用的傳統術式,因此,每位骨科醫師均應全面瞭解,並通過實踐爭取較熟練地掌握,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其他術式。

  A.手術適應證:

  a.診斷明確的各型腰椎間盤突***脫***出症者,尤其是合併有腰椎椎管狹窄症、需同時後路減壓者,可一次完成手術。

  b.合併有椎體後緣骨贅形成或髓核骨化者。

  c.合併有腰骶段蛛網膜下隙粘連需同時行蛛網膜下隙鬆解術者。

  d.對診斷不清,有椎管探查適應證者亦可施術。

  B.麻醉及體位:以全身麻醉及區域性麻醉為主,亦可採用硬膜外麻醉或蛛網膜下隙阻滯。患者俯臥位,或取側臥位。

  C.術式:

  a.定位:根據臨床體徵、CT或磁共振檢查等確定病變椎節後,再拍攝定位片,並在患者體表處做上標記,以免開錯椎節。因定位錯誤而引起手術失敗者並非少見,佔再次手術患者的20%以上。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b.切口、顯露椎板及暴露椎管:同椎管探查術。暴露1或2節椎間隙,一般少有超過3節者。

  c.探尋病變:即使臨床上十分典型的患者,在暴露椎管後也仍應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再次對椎管內進行探查後方可施術。其步驟如下:

  用冰冷的生理鹽水沖洗術野:清拭手套後,術者用小指或食指順硬膜囊背側面由上向下滑動***輕輕加壓,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原則,切忌重壓***,以判定於椎管前方或側前方有無突出物***位於椎間隙處的突出物,95%以上系髓核,而兩個椎間隙之間部位的腫塊,則以腫瘤為多見***。

  以手觸及突出物處為中心,將硬膜囊用腦壓板或神經剝離子牽向一側,在直視下觀察該突出物是否為髓核***或其他病變***。

  手指探查陰性者,則先從暴露脊神經根處開始進行探查。為避免誤傷神經根及周圍的血管,一般先用條狀腦棉將其保護,之後依序對其上、下、內、外等部位進行探查,以找出髓核突***脫***出的部位;在根部周圍無陽性發現時,再向其他部位探查。

  探查中應注意血管及小關節畸形,注意有無腫瘤。如硬膜囊前壁與脫出的髓核形成廣泛粘連無法分離時,則無需勉強操作。同時,應注意最外側型的髓核脫出,並酌情將側方椎管側後壁切除直達小關節內側,在直視下切除髓核,此常引起漏診或被忽視。

  d.摘除髓核:

  一般方式:易顯露的髓核可在直視下用髓核鉗挾出。對髓核突出者,應先採用神經剝離子及腦棉條將其周圍保護***防止脊神經根滑入***,用尖刀“十”字切開後縱韌帶,再插入薄型髓核鉗,由淺及深***達椎間隙中部***將突出、變性的髓核摘除***圖34B***;之後,將吸收性明膠海綿做成細條狀插入椎間隙起止血保護作用。冰鹽水沖洗後,再做進一步觀察,如無異常所見即完成手術。

  嚴重粘連型:約5%左右的脫出髓核與硬膜囊形成十分牢固的粘連。如位於側方或側前方,應設法儘量分離鬆解,以不傷及硬膜囊為原則,必要時可銳性分離。對位於前方中央或中央旁者,則需先切開後方硬膜囊暴露蛛網膜下隙,進一步明確診斷後,用薄腦棉片將馬尾神經分向兩側加以保護***中央旁型者則牽向健側***,此後再縱形切開腹側硬膜囊***或+後縱韌帶***而顯露脫***突***出的髓核,並用薄型髓核鉗小心將其摘除。腹側切口切勿過長,一般0.5~0.6cm。摘除術畢,腹側切口深部留置吸收性明膠海綿一小片***切勿進入椎管***,而後縫合硬膜囊背側切開處。

  脫入根管者:無粘連者容易摘除;對伴有粘連而鬆解又感困難者,可將根管後壁鑿開***或咬除***,在直視下切除之,一般多無困難。

  e.處理其他致壓物:

  合併椎管狹窄者:應擴大椎板切除範圍,對小關節變形者,可行部分切除。

  合併椎體後緣骨刺者:如超過3mm以上,可酌情鑿除;如不超過3mm,或是位於非致病椎節,則無須手術。

  合併血管畸形者:應慎重處理,對形成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為多***者,在結紮前應先設法阻斷血供,在證明對脊髓供血無影響時,方可將其結紮。

  合併蛛網膜下隙粘連者:可酌情行粘連鬆解術。

  f.椎管探查:除切除患節髓核外,尚應對鄰近椎間隙進行探查***一般為腰4~5與腰5~骶1***,約10%以上的病例表現為雙節突出。對硬膜腔內有造影劑殘留者***碘苯酯等***,應在術其抽除。術中切勿將腦棉、線頭及碎骨片等殘留在椎管內。

  g.植骨融合:除非合併嚴重的下腰椎不穩者,一般可以不植骨融合,以防繼發椎管狹窄症;但椎節鬆動者,尤其是年齡較輕者,多需植骨融合。

  h.Cage植入:為近年來開展較多的術式,可從側方斜向插入椎節,較安全有效。

  i.閉合切口:依序縫合切開諸層。

  D.術後:拆線後上石膏腰圍下床活動,並注意腰背肌功能鍛鍊。

  ***7***手術失敗病例的原因及其對策:首次手術失敗,需二次施術的發生率與手術者的經驗與水平關係密切,文獻報道自1%至10%不等,個別報道可達20%,因此,每位矯形外科醫師都必須注意預防。在處理上必須明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認為自己一定能夠解決前面未能解決的問題。

  ①失敗原因:手術失敗主要是由於:

  A.定位錯誤:約佔20%~30%。

  B.無陽性發現:佔18%~25%。主要為診斷失誤,未找到病變,以致症狀仍存在。

  C.術中出血中止手術:多因靜脈叢出血致視野不清而中止手術,以顯微外科術式為多見。佔10%左右。

  D.術中誤傷:以根性誤傷為多見,約佔8%;其次是前路手術誤傷骶中神經引起陽痿,約佔5%~8%;再次是誤傷硬脊膜,約佔5%。

  E.繼發性椎管狹窄:以並用植骨者為多見,約佔5%~10%。

  F.其他:包括前路手術的血管、內臟損傷,麻醉意外,以及電凝器上電極板的電擊傷等均可遇到。

  ②處理對策:

  A.應通過各種檢測手段進一步明確診斷。

  B.對有再手術適應證者,應按常規於術前及術中進行定位。

  C.高度重視,並集中人力、挑選適用的器械以及利用其他優勢以保證再手術的順利進行。

  D.對無手術適應證者,或術者技術經驗不足時,切勿勉強施術,尤忌抱著試試看的僥倖心理。

  E.對永久性損傷應採取其他相應的措施。

  ***8***術後處理:除一般注意要點外,應強調早期腰背肌鍛鍊、防止外傷及劇烈運動。

  3.後中路椎間盤鏡***ME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後中路椎間盤鏡***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手術是由美國Sofamor Danek公司於1998年研製的微創技術,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損傷小、恢復快且療效確切的手術方法。國內自1999年開始引進,目前已在各地得到較廣泛的應用。

  ***1***MED的組成:本系統由以下部分組成:

  ①顯示監視系統:由顯示器、主機***光源及攝像主機系統一體化***組成。

  ②鏡頭光纖:由攝像頭、光纖、內鏡等組成。內鏡的工作引數:工作長度100mm,視角25°,視野90°,區域深度5~50mm。

  ③手術通道:為一個圓形金屬管道,長10cm,直徑1.6cm,內徑1.5cm,通過自由臂與手術床固定。

  ④手術器械:包括椎板開窗、髓核切除的各種微型手術器械,如各種規格的槍式咬骨鉗、髓核鉗、神經剝離子、探頭、各種形狀的刮匙以及拉鉤型吸引器等。

  ***2***操作過程:硬膜外麻醉後,患者俯臥於手術檯腰橋上,常規消毒鋪巾,C臂X線機定位後,緊貼棘突右側或左側切開面板,長約1.6cm,深達深筋膜。沿著定位針插入第1個肌肉擴張管,拔除定位針,用此擴張管刮擦椎板下緣,依次插入第2~4個擴張管。連線工作通道並用自由臂固定,再次用C臂X線機定位,安裝內鏡並調整焦距和視野。清除工作通道內的軟組織,顯露椎板下緣,咬除椎板下緣部分骨質,剝離及咬除部分黃韌帶,顯露硬膜囊及神經根。用帶吸引器的拉鉤牽開硬膜囊及神經根,探及突出的椎間盤,切開後縱韌帶及纖維環,用髓核鉗去除變性髓核組織。確認受壓神經根已鬆解後,沖洗傷口,拔除手術通道及內鏡,切口縫合2或3針。如同時有神經根管狹窄,則用微型槍式咬骨鉗沿神經根潛行咬除側隱窩內肥厚的黃韌帶或增生的骨質,擴大神經管。對同時伴2個節段髓核突出者,可做相應節段小切口,操作同前。手術出血約20ml,手術時間30~90min***平均45min***。

  ***3***術後處理:術後應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3~5天,24h後在腰圍保護下可下床活動,但仍以臥床休息為主,並在床上行舉腿鍛鍊。7天拆線出院。據作者觀察,後中路椎間盤鏡手術術後2周,患者已可較自由地活動,4周後可恢復一般工作。

  ***4***MED手術的優點:腰椎間盤突出症既往多采用後路開放式髓核摘除術,手術切口長約10cm以上,需廣泛剝離骶棘肌,咬除椎板及小關節突內側部分,破壞脊柱後柱結構,而後柱對脊柱的穩定起重要作用,故術後易導致腰椎不穩和下腰痛。後中路椎間盤鏡手術只在椎旁骶棘肌進行有限擴張,少量咬除椎板下緣,不過分切除黃韌帶***只需顯露椎間盤突出部位即可***,故基本保留了脊柱的後柱結構,術後下腰痛、椎體不穩明顯減少。

  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術或鐳射氣化,是通過椎間盤切割抽吸或鐳射氣化減壓,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使椎間盤突出部位回縮,減少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使症狀緩解。雖然創傷小、恢復快,但進行椎間盤穿刺時有一定的盲目性,有可能損傷硬膜囊和神經根,且不是直接對椎間盤突出部分進行手術,所以手術效果受到限制。

  後中路椎間盤鏡手術系統由於其設計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使本手術有以下優點:

  ①直接摘除突出的髓核組織,療效確切。

  ②不廣泛剝離椎旁肌肉,損傷小,出血少,術後下腰痛等的發生率低。

  ③手術操作符合脊柱外科醫生習慣,易掌握。

  ④可同時行側隱窩或神經根管減壓術。

  ⑤在顯示器監視下操作不易損傷硬膜囊及神經根,安全可靠。

  ⑥恢復快,術後第1天即可下床,可解除患者臥床大小便困難的顧慮,且住院時間短,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5***MED手術的適應證:MED手術是在監視器上直接觀察手術操作過程,手術視野清晰,可調節視野範圍***工作通道向頭、尾、內、外側傾斜或移動通道***,所以MED手術適用於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如隆起型、破裂型和遊離型等3種常見型別,也適用於旁側型和偏中央型,但對椎間孔型或正中央型突出者,因手術視野限制,無法操作。對伴有神經根管狹窄者可同時手術,但對年齡偏大、小關節增生明顯的患者應慎用,對椎間盤突出已完全鈣化者亦不宜採用。術前需仔細閱讀患者的腰椎X線片以及CT、MRI片或腰椎椎管造影X線片等檢查結果,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病例中約60%可用MED治療。

  ***6***MED技術要點:一項新技術的掌握有一個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只有操作熟練、手術時間短,才能體現MED微創手術的優勢。作者總結有以下幾點經驗:

  ①定位一定要準確:根據腰椎側位X線平片上測得的椎間盤後緣與棘突的對應關係,以及腰椎正位X線平片上測得的椎間盤後緣與椎板間隙的對應關係,選擇導針插入位置。作者採取緊貼棘突左或右***而不是距脊柱中線1.5cm***插入,並用導針探索椎板與椎板間隙後,將導針定位於上椎體椎板下緣或偏上骨面上***根據測得的椎間盤後緣與椎板間隙的對應關係***。C臂X線機檢查確定後,插入擴張管,拔除導針,用擴張管在椎板骨膜下剝離***減少出血***,插入工作通道,再次定位。此時,工作通道應該正好對準椎間隙,1.5cm直徑的視野內椎板及椎間隙所佔面積由椎間盤後緣與椎板間隙的對應關係確定。多數情況下,腰4~5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椎板佔視野的2/3面積;而在腰5~骶1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椎板佔視野的1/2面積。

  ②保持視野清晰:用雙極電凝沿工作通道內壁電凝一圈後,再用髓核鉗咬除椎板外殘留組織,可保持視野清晰。如直接用髓核鉗咬撕組織,可造成出血,影響椎管內操作。

  ③注意椎管內粘連:大多數患者都經過各種保守治療,如骶管療法、神經根管療法、注射膠原酶或經皮穿刺等治療,造成黃韌帶肥厚並與硬膜囊粘連。故術中在黃韌帶下方應用神經剝離子仔細多次分離,再用槍式咬骨鉗一口一口地咬除黃韌帶,而不是咬住後用力撕掉黃韌帶,以免硬膜囊撕裂致腦脊液外漏。

  ***7***MED手術併發症及處理:

  ①術中出血:由於工作通道內直徑為1.5cm,且在放大64倍下操作,少許出血就會給手術操作帶來困難,所以止血顯得尤為重要。作者在進入椎管前用雙極電凝在沿通道內壁電凝一圈,防止椎板外滲血流入椎管。在剝離硬膜囊及椎間盤時需小心仔細,防止靜脈叢破裂出血;一旦出血,一般可用薄腦棉片壓迫止血或用雙極電凝止血,如出血多,則需中轉開放式手術。

  ②硬膜囊撕裂致腦脊液漏:多數患者在接受MED手術前已行保守治療,如推拿、神經根管封閉或骶管療法,造成硬膜囊與周圍組織粘連,所以在剝離及用槍鉗咬除黃韌帶時需仔細,防止撕裂硬膜囊。如裂口小,可用腦棉壓迫,無需處理;如裂口大,需中轉開放式手術進行修補。

  ③術後感染:椎間隙感染是腰椎手術中較嚴重的併發症,而術中C臂X線機定位可增加汙染機會。所以,要重視術前患者的全身準備,提前1天用抗生素,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畢反覆沖洗。如發現術後腰腿痛緩解後再次出現劇痛,應及時採取措施,如臥床休息,並加大抗生素用量,必要時手術清除感染病灶等。

  ***8***MED術後康復指導:當突出的髓核及變性椎間盤組織摘除後,保留的椎間盤組織需經歷一個癒合過程,其間,結締組織逐漸變得緻密、堅實。同時,椎間隙變窄,會導致相鄰椎間隙及小關節結構關係發生繼發改變。所以,在一定時間內應限制活動,避免腰部過度的前屈、後伸及旋轉動作,避免搬扛重物及劇烈運動。但關於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包括常規後路開放式手術及MED手術***後,患者何時可下床活動,活動度多大,文獻上沒有統一標準。MED手術創傷小,尤其是對骶棘肌損傷小,對脊柱穩定性破壞不大,所以,MED手術後可比常規開放式手術術後臥床時間短、恢復快。根據作者的經驗,鑑於手術切口疼痛、硬膜外麻醉後反應,MED手術當天需臥床休息,臥床排尿。術後第1天起,可在腰圍保護下下床排尿,便祕患者儘可能用甘油/氯化鈉***開塞露***,避免腹壓增加。其餘時間以臥床為主,可在床上行直腿抬高鍛鍊,開始時可20次/d,以後逐漸增加到50次/d,防止神經根粘連。術後4~5天,停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後,部分患者往往訴患肢酸脹不適,可適當給予口服非甾體消炎藥等。一般情況下,酸脹會在1周左右消失。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術後1~2周可適當增加活動度,如可戶外散步等,4周後可恢復一般工作。其間要鍛鍊腰背肌肉,以維持脊柱內外平衡,保護腰部免受損傷。

  2、預後

  大部分病例可以非手術方法治癒,手術病例一般預後效果良好。

  二、中醫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再加某種外因,如外傷、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溼等邪氣入侵機體等因素綜合的結果。中醫對“腰椎間盤突出”很早就有認識。如《素問?刺腰痛篇》中說:“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又云:“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醫學心悟》也說:“腰痛拘急,牽引腿足”。以上均說明,本病可由外傷引起,咳嗽加重,表現為腰痛合併下肢痛。

  中藥

  1、腰椎正骨貼:主要成分為續斷、杜仲、寬筋藤、懷牛膝、當歸、丹蔘、羌活、獨活、海桐皮、赤芍、補骨脂、蜈蚣、地龍、秦艽、仙靈脾、細辛、冰片等。用法:以生薑擦拭面板後,將其直接貼於使用部位或壓痛點。

  2、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以秦艽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沒藥10g、五靈脂10g、香附10g、牛膝15g、地龍10g、羌活10g、當歸10g、甘草6g。選身痛逐瘀湯加減。

  3、溫腎散寒,化瘀通脈:赤芍10g、獨活10g、桑寄生10g、秦艽10g、細辛3g、防風10g、川芎10g、當歸10g、熟地20g、狗脊10g、肉桂6g,牛膝10g。

  4、治宜補腎陰,壯腎陽。選用:制附子10g、肉桂10g、山萸肉10g、杜仲10g、紅花10g、地龍10g、肉蓯蓉12g、菟絲子10g、淫羊藿10g、龜板10g、麥冬10g、鹿角膠10g。

  鍼灸

  1、體針:常用穴:腎俞、白環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

  方法:每次選用3~5個穴位,用瀉法。選穴以常用穴為主,根據其疼痛可加夾脊穴、阿是穴及循經取穴。

  2、耳針:常用穴:坐骨、腎上腺、臀、神門、腰椎、骶椎。

  方法:用中強刺激,留針10~10分鐘。針刺療法取腎俞、環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推拿按摩

  1、揉摩法:以雙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路線自上而下,揉摩脊筋,過承扶穴後改用揉捏,下至殷門、委中而過承山穴,重複3次。

  2、按壓法:術者雙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1胸椎開始,沿督脈向下按壓至腰骶部,左手在按壓時稍向足側用力,反覆3遍。再以拇指點按腰陽關、命門、腎俞、志室、居髎、環跳、承扶、委中等穴。

  3、抖法:患者俯臥,雙手把住床頭,術者立於患者足側,雙手握住患者雙踝,在用力牽引的基礎上,進行上下抖動,左手掌揉按下腰部,反覆進行2~3次。

  4、斜板法:患者側臥,臥側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對側小腿上部。術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扶住病人髂骨後外緣,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同時拉肩向後,推髂骨向前,使腰部扭轉,有時可聽到或感覺到“咔嗒”響聲。

  5、滾搖:病人仰臥,兩髖膝屈曲,使膝儘量靠近腹部。術者一手扶兩膝部,一手挾兩踝部,將腰部旋轉滾動。並將雙下肢用力牽拉,使之伸直。推拿按摩後病人多感舒適輕鬆,症狀減輕。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藥物治療***中藥***

  初期

  【治法】 活血舒筋。

  【方藥】

  1、主方補腎活血湯***趙竹泉《傷科大成》***

  處方:熟地黃lO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破故紙lO克,菟絲子10克,當歸尾3克,沒藥3克,山茱萸3克,紅花2克,獨活3克,肉蓯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下肢放射痛明顯者,加地龍12克、威靈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細辛5克。

  2、中成藥小活絡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治傷消瘀丸 、散風活絡丸、大活絡丸均可選用。

  中、後期

  【治法】 補養肝腎,宣痺活絡。

  【方藥】

  1、主方獨活寄生湯***孫思邈《千金方》***

  處方:獨活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防風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杜仲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黨蔘12克,熟地黃15克,白芍10克,細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衝***。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①天麻片,口服,每次服3~5片,每日3次。②壯骨關節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飯後服。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鍼灸治療 取穴:腎俞、環跳、委中、殷門、陽陵泉、承山、懸鐘、阿是穴。用瀉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練功活動 急性期患者應嚴格臥床3周。按摩推拿前後也應臥床休息,推拿後一般臥床2周。症狀基本消失後,可在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疼痛減輕後,應開始鍛鍊腰背肌,以及在單槓上懸吊前後擺腿練習等。

  外用熱敷藥療法:

  中藥熱熨用狗腿骨、烏梢蛇、附片、秦艽、木瓜、田三七適量配製成藥酒,用紗布4~8層浸溼,覆於治療部位,再用理髮用的電吹風調至中擋,對準治療部位進行熱熨。

  亦可藉助於紅外線燈或100~200W的白熾燈照射至藥酒紗布乾燥為止。或用當歸、川芎、威靈仙、透骨草、川芎、草烏、制乳沒等藥各適量研末,將100克裝入20釐米x15釐米布袋內,滴上幾滴食醋,置於患處,用聲效應治療儀作熱熨,效果良好。

  腰突症骨質增生症這個病是慢性病,不要相信速效!

寶寶鼻炎吃什麼好得快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中藥療法
相關知識
老年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頸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頸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療方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療方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用什麼藥最好最有效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用什麼藥最好最有效
腰椎間盤突出艾灸方法及治療偏方
腰椎間盤突出艾灸方法及治療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