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術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3日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中醫養生之道逐漸成為廣受歡迎的潮流。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自然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內經》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認為“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溼;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

  氣候的特性使自然產生相應的變化,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性。這些自然效能的產生,建立在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基礎上,因而有亢害承製的不同反應和結果。人體受四時陰陽變化的影響,其氣血津液的執行也會做出與外界變化相適應的調整,“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說明季節變化、天氣寒暖,人體的氣血則有趨向於表或趨向於裡的不同變化。脈象也會出現浮沉遲數的改變。不僅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也對人體產生影響,“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人體對晝夜陰陽的變化,同樣能作出自主的適應性調解。

  自然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四季氣候對人體在發病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人體隨四時季節的變化,也會發生一些常見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在對疾病的發展變化方面,有些慢性宿疾多在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換時加重或發作。

  自然對人體病理的影響,不僅關係到超越人體適應能力的自然變化和能夠致人於病的其他外在因素,也關係到人體自身的調節機能和抗病能力,即外界致病邪氣與人體正氣的對比,《內經》提出了“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正虛感邪論,以說明人體的病理雖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但發病的關鍵,決定於邪正雙方勢力的對比與消長。同時,《內經》認為,一天中陰陽的升降也會產生與四季變化相類似的效應,並對人體病理產生影響,使之出現輕重的變化,“夫有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說明人體受外界陰陽變化的規律影響,而產生出一日之內的生、長、收、藏的生理節律,也說明疾病的病理變化受外界因素與體內正氣強弱因素的雙重影響。而在這雙重的影響因素中,《內經》更重視人體正氣的決定作用,在發病學上指明“邪不能獨傷人”,在病理的變化規律方面,總結出以“人氣”盛衰為疾病變化的關鍵。《內經》這種“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為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防病、治病的方式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使“天人合一”的理論富有了積極、主動的深刻內涵,體現了《內經》預防思想產生的基礎。

  四氣調神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內經》認識到自然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明確了人體的調節機能和抗病機能對外邪的抗衡能力,是養生、防病及治病的關鍵,人類應當主動調養自己的真氣,按照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調養五臟神氣,使精神意志及所主宰的內在髒氣的功能活動與外在環境統一協調,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祛病的目的。並強調“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四時陰陽氣候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規律產生的根本,人類也應當根據自然變化的規律,調養神氣,以調動和保養機體的正氣,使之既能起到保護人體不受外邪的作用,又不至於消耗太過,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祕”的最佳生理狀態,所以當春生、夏長之節,應注意調養生長之氣,使心肝之氣旺盛,精神舒暢,志意條達,形體舒緩,朝氣蓬勃,夜臥早起,多做室外活動,利用自然界萬物的勃勃生機,激發調整自身的氣機,使機體的陽氣充沛,宣洩暢達;當秋收、冬藏之節,又當注意調養收、藏之氣,使肺、腎之精充足,志意***,神氣收斂,及早休息,隨著晝夜長短的變化,逐步調整作息時間,去寒就暖,不輕洩陽氣,不妄擾陰精,以使陰精藏於內,陽氣固於外,這樣才符合四時陰陽變化的根本規律,以保持身體健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把握自然、順應自然的目的在於“從其根”,從生命之根、從自然變化之根。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既反映了《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也表明了養生、預防、治療觀念的主動性。

  中醫五臟保健法

  1、科學配膳

  《素問·五臟生成篇》雲:“心之合脈也……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指出了飲食過鹹會給心臟帶來不利影響。心臟飲食保健的基本要求是:營養豐富,清淡多樣。提倡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低鹽飲食。心肌的發育和血脈執行都需要消耗高階蛋白質,要及時補充;脂肪食品食用過多,可出現“脂肪心”,又易引起動脈硬化。在飲食中宜適當食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類,並選用一些能降血脂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薑、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皇漿等;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豬腦、豬肝、蟹黃、魚子、奶油等。飲食習慣提倡混合飲食,這樣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比較廣泛,維生素C、B6、B1、B2、B12、微量元素鉻、錳、鎂等對於心血管保健,預防動脈硬化很有價值。飲食中要適當多選食穀類、豆類、粗機米、面等,並多食綠葉蔬菜和水果。低鹽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大有好處,鈉鹽食用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又易引起高血壓等,故清淡飲食為宜。總之,科學配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

  2、適量減肥

  體重過重山會加重心臟負擔。因此,青春期以後注意減少脂肪贅生,避免發胖,控制體重和減肥的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的選擇。如運動鍛鍊、飲食減肥等,就飲食而言,即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和儲存,尤其晚餐不過量,就餐時間宜稍早,對控制體重是有意義的。

  3、臥具適當

  一般而言,床頭要比床尾適當高一些,枕頭高低適度,對心臟血液迴流有益處。心臟功能較弱者,休息時可採取半臥式,這樣可減輕心臟的負擔。

  4、運動鍛鍊

  經常參加運動鍛鍊,可以增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心臟大有益處。經常參加運動和體力勞動的人,心肌功能要比不活動的人強壯的多。一般認為,太極拳、導引、氣功、散步、中慢速度的跑步、體操、騎自行車、爬山、游泳等,都適用於心臟的保健鍛鍊,具體運動專案要根初各自的實際情況辨證施練,中老年則不宜參加過於激烈的競技運動,因為過於激烈,心臟負荷量太大,對心臟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結合運動鍛鍊還可做按摩保健。

  5、切忌暴飲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渴而後飲,緩進飲料,反對大飲、暴飲。因為一次喝大量的水或飲料,會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臟負擔。因此,年高或心臟功能欠佳者,尤當注意。一般而言,每次進飲料不要超過500ml,可採取少飲多次之法。

  6、戒過食刺激物

  凡刺激性食物和興奮***物,都會給心臟帶來一定的負擔,故應戒菸少酒,不宜飲大量濃茶,辣椒、胡椒等物亦要適量;對於咖啡因、苯丙胺等興奮藥物亦須慎用。

中醫養生手法
中醫養生甩手療法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術語
常用中醫養生諺語
中醫養生諺語精選
中醫養生諺語大全
常用中醫養生諺語大全
中醫養生諺語有哪些
中醫養生諺語
中醫養生諺語你知道多少
中醫養生的諺語精選
中醫養生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