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哪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教育應重視培養現代社會公民的“人文素養”。這無疑對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語文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素養文章內容。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素養
一、 關愛情懷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要達到這些要求,就要求語文教師首先應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要做一名“愛心使者”,努力做到愛學生、愛生活、愛文字以及營造一個和諧的愛的教學氛圍。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定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我們過去一直在強調,而“人文性”卻把語文課程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境界。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是多元的。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們常說,要以我之心去換學生之心.換句話說,我們應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愛心去培養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美好情感,使他們成為高尚的人,成為主流社會接受的人。
二、厚積薄發
語文教師想要教得好,創新意,能夠遊刃有餘地駕馭教材及課堂教學,必須擴大知識視野,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要讓學生對課文深感興趣,教師必須把學生引進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師也必須有高超的教學藝術。語文學科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是慢功,是硬功。每個人的文化涵養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這個道理。因此,語文教師要牢記這條古訓,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潛心讀書,專心讀書,能動地,靈活地讀書。把讀書所得應用於教學,提高教學藝術,這便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收穫。只讀聖賢之書還不夠,只讀專業書以應付職業的需要也不夠。要真正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要拓寬教師的文化視野,必須“像蜜蜂採蜜那樣博才雜家”,除了自己的專業書籍和典型書籍之外,語文教師還應該精讀、細讀新的、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當代優秀作品,凡是學生應當讀的、適合學生讀的、學生喜歡讀的,教師都必須讀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釀造出“最甜的蜜”,學生才有興趣去品嚐。
三、與時俱進
語文教師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密切的關注身邊所發生的事件***包括文學、影視、音樂、網路及一切可能的資訊來源***,進一步的注意生活與語文的聯絡,讓所開選修課富於時代的氣息。這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要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也是語文教學本身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資訊的量增,更要有“悟得”。有個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體驗,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啟迪、情的激盪、美的浸染,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靈性。
四、審美素養
語文教學需要一定的藝術性,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既然是藝術,就離不開“美”字,而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又是語文課程的目標之一。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和學生一起欣賞美、創造美。打造美的教學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的確,教師的教學語言有無啟發性,能否感染、吸引學生,直接影響著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也影響著教師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不斷增強藝術性和感染力。
五、個性魅力
我們這裡所講的語文教師的個性主要指狹義上的教育個性,也就是語文教師在自己個性的基礎上,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形成並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與獨特的教育風格。主要包括教師的自身思想心理品質、語文知識素養、語文教育素養和語文教育行為的特點。在內容上,它是語文教師職業共性和個人獨特性的統一。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個性為基礎,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與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養性格。”甚至有人說:“教師教育力量的源泉則在教師的個性。”由此可見語文教師的個性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六、生活情趣
語文教師的生活情趣,應該是積極而又多彩的。表現為:一是富有童心,充滿對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二是開朗樂觀,幽默風趣,充滿生活的機智;三是豐富而多姿多彩,充滿動感和蓬勃朝氣;四是昂揚而奮發進取,充滿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這是教師永葆青春活力的祕訣,是一種以前未被重視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課程資源。它將讓學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導師,它將薰陶和感染學生,讓他們形成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信念。
一名好教師應當積極適應形勢的要求,促進自身持續發展,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人文素養”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豐富的範疇,以上所述,僅是它的幾個側面,也應是語文教師實現自我超越的“更高起點”的幾塊基石。
語文教師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理解“人文素養”,遵循字面內涵表述組合意義就是最實際、最便利的途徑。教師首先要正視自己,審視自己,尤其是要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心靈世界。魯迅先生說:“從噴泉裡流出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教師力爭要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精神,使學生從心靈的深處流淌出人文精神。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鑑於此,我看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物件、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我曾聽過劉桂秋教授的講座,教授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文素養是師德素養的重要內涵。教師就是要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薰陶來逐漸完善。小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的提升關乎學生素質,所以人文素養對於教師來說極其重要。多年的教學讓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想高質量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就必須遵循語文學科特性,從各個方面積累自己的人文底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以人類文明的傳承者的身份去探究文字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人類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
人文素質的提高靠不斷的學習,現代社會是知識的社會,如果沒有適應時代的知識作為支撐,那麼必被社會所淘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倡導公民終身學習,教師更不例外。我喜歡讀書,讀書是我的習慣和愛好,是茶餘飯後的必修。我認為沒有廣泛的閱讀作為堅厚的基石是決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語文學科涉及到各個課程,面不可謂不廣,可以說方方面面都體現在不同形式的課文中,傳統語文教育重視人文性 ,古代儒家的“仁義”,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道德教育為中心理論,陶行知力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所以語文教育忽視人文精神傳承,不重視也不懂得個人修身立德重要性,一旦當學生走上社會,進入各行各業後必將造成道德水準下降,從而導致國家、民族、集體、公民道德意識越來越淡薄,這種狀況的產生固然與大氣候有關,責任不全在教育,但學校教育尤其是負有傳遞道德文明的教師難咎其責。現代的教育行家們也都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從教材的選定可以看出,現行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如,因為語言文字是形成民族基本要素之一,所以語文學科語言教育讓學生在感受著本民族文化品味同時也在品味一段歷史、一份哲理、人格,其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來說,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熱愛祖國的表現,是維護民族尊嚴、民族感情的表現,如果說識字教學中人文性不可低估,那麼閱讀教學中人文因素就更勝一籌了,翻開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濃郁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這裡就不一一累述。因此,教師要勝任教學沒有廣博的知識是萬萬不可的。所以我就通過廣泛、紮實而持久的閱讀給大腦源源不斷提供資訊量,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改變傳統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培養自己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素養,以此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什麼是資訊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