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地產調控新政解讀
北京在房地產政策的出臺方面實施新政,在連續出臺一系列需求側調控政策後,北京在供給端的推動上給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寫北京房地產調控邏輯。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房地產新政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北京房地產調控新政
在連續出臺一系列需求側調控政策後,北京在供給端的推動上給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供給側發力改寫北京房地產調控邏輯
今年以來,北京提出明確指標增加新房的供給。相比於2016年北京全年土地出讓44宗、成交總金額852億的情況,今年北京市明顯加大了土地供應。據機構統計顯示,本市年內土地成交金額已經突破1000億元。
近日,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一下掛出5宗“限房價、競地價”住宅用地,規劃建築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其中還包括一宗罕見的、可以用於建設住宅的東城區用地。
盤點上半年出讓地塊情況可知,這些地塊使用功能更復合,向涵蓋商品房、租賃和保障房***或自住房***三位一體的供房結構去轉變。限價、自持、配建自住房成為三大關鍵詞,供地結構的明顯轉變,帶來對未來住房市場結構的不同預期。
不止如此,6月27日下午,北京市住建委釋出《關於辦理商品住宅專案預售許可有關事項的通知》,公佈了389個在途專案清單,並推出辦理預售許可的相關規定,推進這些專案儘快入市。
北京此前提出要加快“1300萬平方米已拿地未開工、950萬平方米已開工未入市”的在途商品住房專案儘快入市銷售。本次公佈的389個在途房地產專案,顯而易見是這部分供應的一大主力軍。這部分庫存如轉變為實際供應,將能起到穩定和引導市場合理預期。
不過,在相關通知出臺之後,後續執行及時跟進,調控政策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尤其是一些專案受制於各類因素影響而無法展開,有些因素是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的,這就需要政府層面協調。當然,對於主觀捂盤惜售或拖沓施工情況,則必須給出從重處罰。
北京樓市調控邏輯深化的背後,其釋放的訊號值得市場深思。比如自持地塊多了,這就對開發運營實力之要求非常高,未來房企要更加重視抱團拿地,資金、資本、資源雄厚的房企聯合體更能集中優勢讓土地價值最大化。
督促在途房源入市,面對這一訊號,房企也要有所警覺。當前地產專案面臨限價,房企有著惜售的心態在所難免,但在弱市之下,尤其是政府放鬆取證條件的大背景下,還是快速回籠資金要緊,畢竟短期內市場築底情況無法改善。
對於住宅專案,更應意識到產品力是王道,在環境資源、產品戶型使用功能、物業服務等多方面強化,贏得市場青睞。尤其是標榜高階的住宅專案,更應提高物業服務和安全防護的意識,最近杭州大火的發生地就是高階住宅專案,其暴露出的一系列安全問題並非某個專案獨有,而值得行業深思。
隨著市場的不斷盤整,眼下,作為全國房價的指向標,北京的樓市雖然並沒有起到降溫的帶頭作用,但新房價格失去了上漲動力,二手房市場上,買方觀望情緒瀰漫,樓市調控已經初見效果。
北京新政調控房價 政策積累效應正在顯現
從“3·17”新一輪樓市調控政策出臺,到“4·3”國有土地上住宅平房納入限購,短短的18天裡,北京針對房地產市場一連使出10個“大招”,招招劍指炒房。
從多部門聯合對“過道學區房”說“不”,到新建及在售商辦專案禁售個人,這18天裡,北京打出一套“組合拳”,“冒頭就打”,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西城區豐匯園等小區周邊10家中介涉嫌炒作“天價學區房”被停業整頓,到53家房屋中介、分支機構被禁止從事房地產經紀業務,18天的執法檢查,讓開發商、中介感到從未有過的威懾:嚴查房地產市場絕不是一陣風。
這一輪樓市調控,北京為何如此密集出招調控樓市?難道單純是為了堵住炒房的“漏洞”?其實,表面看似是“堵”,深層則是疏堵結合,本市正加快新房和住宅用地供應,一大批保障房也“在路上”;看似是“權宜之計”,但根本上是讓房地產市場穩定,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湖南房地產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