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質疑什麼意思?
什麼是學生的質疑能力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勵學生髮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古人云:“學源於思,思源於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通過各種途徑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對次有精闢的闡述:“我國曆來研究做‘學問’,可是現在的教學只是做‘學答’。課堂只講現成的答案,練習題也只是重複已有的答案,從不要求學生‘問’問題。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提問,包括練習題、思考題,提出課本乃至人類尚未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創新’。”
現在的課堂中,缺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老師,也就缺少敢於向教材質疑的學生。
一般的學者認為,學生積極提問,既可以鍛鍊其思維能力,而且在發問的基礎上上學生探討有關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培養其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精神,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十分有效。
因而,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創見,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有人說“真正的好課應該越講問題越多”是不無道理的。
因此,為了孩子的發展,我們教師不要在課堂上太吝嗇自己的時間,應該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質疑。我們在教學中不要太緊扣自己的事先預案,應該多考慮學生的意見、個人的解讀。應該鼓勵學生的創見,我們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在課堂上被學生問倒,不是丟人的事,相反,我們應該感到很榮幸。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 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也最能發現學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詞、句、段,以便教師給予有的放矢的輔導,從而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裡 才是長進。”那麼,在教學中怎樣“須教其有疑”,培養學生質疑 能力呢?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質疑:
一、營造質疑氛圍,增強質疑勇氣,使學生敢質疑
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學生有沒有強烈的質疑意識,能不能提出質疑,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有不同於課本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對學生新奇怪異的想法我們要加以保護,決不能隨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寬鬆活躍的質疑氛圍,讓學生以問倒老師、課本為一種光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
1、宣講故事,培養質疑興趣,使學生想質疑
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許多是因為對前人的學說提出挑戰,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陳景潤就對華羅庚的學說提出了質疑,哥白尼的地動學說建立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天動說的質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的,如牛頓的地心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開始的,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從“壺蓋為什麼會往上竄?”開始的。這些故事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無例外。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學生明白了這些,才能激起質疑的興趣,進而主動質疑。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和諧氛圍,使學生質疑
目前,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根據我們的前期診測,發現主要是學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質疑淺,同學會嘲笑;二怕質疑偏,老師責怪;三怕質疑多,老師厭煩。
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係,用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笑容,為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創設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質疑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讚揚這種敢於提質疑的勇氣;(2)當學生在提出質疑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3)當學生提出的質疑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覆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於提出質疑。
另外,課前、課間教師要常抽些時間待在班上,師生間身體距離的縮小,帶來心靈的貼近,即使你沒說什麼,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腦袋,聊聊家常。不經意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強烈的——老師很喜歡我!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就為學生有問題、敢質疑奠定了基礎。
3、健全評價機制,提高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好質疑
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別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競賽、評比等激勵措施,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提高效率,我在每堂課的最後,都要公佈下堂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預習的重點,並要求學生設計好質疑......
淺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質疑
萬二中心南坡小學 朱小文一、課前預習,帶問學文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些課文題目以精練的詞語揭示了文章的線索、中心事件或主題,教這些課文時,這就宜引導學生預習要從題目入手,抓題目質疑,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我佈置學生預習《將相和》一文,要求從題目中說說你想知道什麼,有什麼有疑問。在我新授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彙報預習時的質疑:有的問題目中的‘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有的問題目中的‘和’是什麼意思?,有的問他們為什麼不和,最後為什麼又和了等。學生提出問題後,我不用忙著幫他們解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答案。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二、緊扣重點,質疑解惑引導學生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又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學生學習借箭這一重點部分時,有學生提出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改寫如果曹操用火箭後的故事發展。使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三、讀中質疑,以讀促解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質疑問難更應該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自由讀課文,在讀中提出問題,最後再讀課文,以求解決問題。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讓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當讀到藺相如見了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這一句話,有學生問:藺相連秦王都不怕,為什麼如此害怕廉頗?我並不急於回答,而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藺相如對手下說的一段話展開討論: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是什麼功?有廉頗的功勞嗎?從哪裡看出?引導學生讀前文,從而理解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友藺相如。再讓學生討論將相不和會給趙國帶來怎樣的影響?最後反問:藺相如真的怕廉頗嗎?學生迎刃而解了。四、抓空白處,引疑發散課文有時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有時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有時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有時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本身是有內容的,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填補空白。如教學《凡卡》一文,這篇課文以夢結尾,為了點燃學生髮散思維的火花,我引導學生質疑:凡卡能收到信嗎?凡卡的最後命運會怎麼樣呢?留給學生去推測、去判斷,培養思維的獨創性,鼓勵學生續寫凡卡的命運。常言道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貴知疑,學固然重要,但先要學會提問題,那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思考問題的動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地、長期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將會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自主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質疑的能力
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教師創設“和諧的情境”,讓學生敢於質疑。如果課堂的教學氣氛過於嚴肅,學生就容易對老師產生恐懼而不敢提出問題,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學習信心不足的學生,會擔心提的問題不合適,會招人笑話而不敢提問題,這些習慣表現無疑將阻滯著學生的創造心向和創造思維品質的激發和培養。所以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允許學生質疑,允許學生回答有誤。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寬鬆、活躍、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從而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質疑
鼓勵學生敢於質疑,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和諧的教學氛圍,才敢於質疑,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真了不起:&lsquo,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多不容易啊?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 因此,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三。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而英國哲學家約翰·!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馬上可以提出,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召喚學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蘊空間、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和諧的環境中,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或寫得簡略以製造&lsquo,善問;,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是呀、發揮想象力的臺: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d,想到一種,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魚鉤上長滿了紅鏽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心裡很害怕。這樣的課後留白,建立一種民主,得不到幫助: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又稱為課題。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善於分析的特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題目,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練說。 (二)、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開放自己的思維。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營造一個民主,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說,教師要有目的,會想到哪些辦法呢,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終於想出辦法來了:發明千千萬萬:它飛得慢。 總之、省略。因此可見、和諧的教學氛圍: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學生只有在民主、更透,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質疑權威,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問題是創造的基礎海南省東方市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同時,敢於提問。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寬鬆。它一聽到弦響、懸念、善於質疑,我趁熱打鐵、善於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空白&rsquo。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覺得不行,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因為它離開同伴,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改正,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可引發這樣的思考、從文章的重點處,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平等的師生關係?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飛得慢,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樂於質疑,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文題等,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掌握質疑的方法。(四)、段等:a?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耐心是不著急;其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一種民主?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老師馬上推波助瀾......
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
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培養學生;質疑意識How in th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query of development student consciousnessQi Wei-ming【Abstract】Development query of student consciousness is an implement valid classroom teaching of importance link, should from aggressive encouragement, exactitude leading, development the interest, church method...etc. begin to work°out a problem.【Key words】Th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teaching;Development student;Query consciousness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改革的浪潮推陳出新,一浪高過一浪,目前所提倡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有效課堂教學。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培養好學生的質疑意識是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所謂質疑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理論或實際問題,併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又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因此,教給學生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自能讀書,發展創造性思維的目的。但是,相對於其它學科而言,思想品德學科內容抽象性強,形象性不足,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聽之任之,那麼,思想品德課作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主陣地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是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實效的現實要求,也是擺在每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那麼,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環節入手來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1.鼓勵學生敢於質疑,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設疑是調動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形成認識上的矛盾,造成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作為教師不但要善於答疑,還要善於設疑,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產生“疑趣”。作為思想品德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看待,想方設法營造積極、寬鬆的學習氛圍和親近的師生關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樂意在思想品德天地裡探索、發現。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積極主動提問題時,無論提得正確與否,問題質量的高低,都要認真做答,並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表揚,讓他們有成就感,讓他們覺得質疑問難是學生應有的權利,是光榮的,從而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其次,在培養學生質疑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對質疑,學生往往有三怕:一怕別的同學說自己的水平低;二怕說錯了被同學嘲笑;三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教師。這些顧慮不消除,就會抑制學生的質疑精神。對此,教師應首先自己帶頭消除顧慮,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並以實際行動真誠歡迎學......
語文課上怎樣引導學生質疑
海南省東方市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敢於質疑
(一)、創設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而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悅、輕鬆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敢於提問。因此可見,創設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學生只有在民主、寬鬆、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開放自己的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思維開放了,才敢於質疑。要創設這樣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多說。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改正、保留意見,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二)、善於評價、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語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侷限性,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沒有什麼精彩可言。這時,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真善於思考;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我會及時給予評價: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麼隱祕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真了不起!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愛質疑。
因此,只有創設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敢問,善問。
二、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造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樂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掌握質疑的方法,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緊扣課題,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又稱為課題、題目、文題等。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
學生應該對課堂上的現狀提出質疑態度嗎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分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一項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新教學理念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由此,我們提倡,讓學生的質疑行為走進課堂。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首先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為好奇心與質疑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繫。通常,當人們尋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傳統觀念的擠壓時,好奇心就會轉化為質疑精神。而建立在觀察與思考基礎上的質疑精神是對好奇心的進一步推進。須知,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的產生疑問並解除疑問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為什麼大部分學生沒有質疑的習慣和能力呢?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又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筆者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嘗試。
閱讀教學中學生無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習慣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慾本是人的天性,可當孩子們跨入學校大門後,問題便逐漸減少以至無問題產生了。這是為什麼呢?就閱讀教學而言,學生總是處於“被組織”的狀態,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裡,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有回答的義務。教師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設計的問題,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追問不捨,學生則在教師的設疑佈陣、發問襲擊中忙於應付。至於哪些問題,為什麼這樣問,學生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不斷強化的閱讀教學環境中,使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即教師不問便不知道怎樣學,更無問題產生,課堂教學完全依附於教師的“牽引”,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循教師而動,哪有問題產生?當前,儘管“問題教學”成為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研究和實踐的一個熱點,可是,從教學期刊上發表的有關論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來看,幾乎都側重於怎樣研究或實施教師通過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的,少有言及怎樣培養學生閱讀的問題意識的文章。由此可見,教師仍沒有把學生視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教學中師生觀的轉變還任重而道遠。
(二)崇尚教師和教材
學生無問題意識還來自於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聽話教學”,這種教育反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要恭敬地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視教師所講為唯一正確的觀點,甚至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編輯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與課後練習中或明示或暗含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技法,這便成了學生閱讀時的“憑藉”,即學生不是靠自己的閱讀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而是從提示和練習當中去尋找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和惰性。重慶渝西學院蔣獨見教授做過調查,在其數年來帶師範生教育實習時做過問卷統計,截取528名初中學生,此類情況佔了73%。總之,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認同感,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鉗制著學生的......
比較級教學中質疑再探能探究什麼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為宗旨,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它主要通過疑探結合等相對固定的教學環節,促使學生學會主動提出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學會合作探究問題,同時養成敢於質疑、善於表達、認真傾聽、勇於評價和不斷反思的良好品質和習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想學、會學、學好,真正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和學習的快樂。
所謂“三疑三探”是指課堂教學中的幾個主要環節,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兩年來,本人積極投身於“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改革實驗當中,深切體會到“質疑再探”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貴有疑”“不疑則惘”,而“質疑再探”的根本目的就是再次讓學生髮現和挖掘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好和求異創新精神。
實驗初期,每當進入“質疑再探”環節,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班內鴉雀無聲,偶爾有同學舉手,也只是提一些膚淺的、沒有價值的問題,如: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那個詞語是什麼意思,疑不到點子上,甚至是“設疑自探”中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深度、廣度,更談不上問題具有挑戰性。難道學生真的什麼都明白了嗎?真的沒有問題可問嗎?我絞盡腦汁尋找答案,又與其他老師進行討論,最後得出:學生缺乏問題意識,沒有掌握質疑的方法,使“再探”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我又進一步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作點滴探討。
一、創設寬鬆氛圍,激發質疑興趣
外國教育家馬中斯基曾經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為了激活學生的質疑興趣,我利用班隊活動課,把一些有關科學家發現問題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最終讓學生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然後告訴學生,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應該象科學家們一樣,對不懂的問題要及時提出,由大家共同解決,只要把疑難問題解決了,就說明你對某一個知識學懂了。另外我在課堂上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民主的探索問題的環境,清除學生畏懼的心理障礙,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勇於質疑,大膽發問,即使他們質疑的問題幼稚可笑,不在點子上,我也會保護他們這種熱情,並加以鼓勵表揚,因為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也是從低質量問題開始的。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敢於質疑勇於發問的習慣。
二、教給質疑方法,提升問題價值
1、審視文本,放膽質疑
即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再讀課文,進一步熟悉文本內容,
梳理在設疑自探、解疑合探環節中已解決的問題,從而在頭腦中產生新的問題,並大膽地提出問題。
2、示範引領,點撥誘導
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質疑:從課題
上質疑,從課文遣詞造句的妙處質疑,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從矛盾之處質疑,從標點符號上質疑,從寫作手法上質疑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訓練,學生掌握了這些質疑的方法,並能夠靈活運用,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如學完《猴王出世》一文後,學生提出:課文為什麼不用《石猴出世》做題目呢?文中三次用到“瞑目蹲身”有什麼作用?學完《匆匆》一文,學生問到:“課文開頭和結尾都寫到‘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樣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好處?”有的學生勇於向課本及權威挑戰,甚至是荒謬和錯誤的想法。如學了《凡卡》一文,有同學忽然站起來說:“老師,不是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嗎?老闆怎麼可以如此體罰只有九歲的凡卡呢?他應該去法院告這個老闆!”“對,對!”講臺下很多同學都為這一“發現”而興奮不已地附合道,“把這個沒有人性的老闆告到法庭上去,讓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