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什麼氣候?
青藏高原的氣候類型是什麼和什麼
青藏高原的氣候類型是高原山地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我國青藏高原的氣候類型是( )A.寒帶氣候B.溫帶季風氣候C.高原山地氣候D.溫帶大陸性氣
我國是世界上氣候類型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東半部有大範圍的季風氣候,自南而北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大多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區是獨特的高原高山氣候.故選:C.
青藏高原的氣候特徵
由於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複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過索馬里急流到達北半球之後產生繞流和爬坡的現象,一部分水汽繞流至東亞地區產生東亞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熱力泵作用下匯聚到高原東南側產生降水。位於中國青海的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表明,青藏高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一百萬個空氣分子有一個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10%。 青藏高原阻擋了中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後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雲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後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中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乾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並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夏季,中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溼氣流會為中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冬季,由於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中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幹旱。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於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溼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雲霧天氣;夏季由於處於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溼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乾旱。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中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於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範圍更廣。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中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迴歸線上的一片“綠洲”。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中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中國氣候複雜多樣。 青海省氣象局的統計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氣溫以每10年0.35℃的速率上升,遠高於全球每百年升溫0.74℃的速率。 然而,青藏高原的現有氣象記錄普遍歷史較短,而且空間分佈不均。因此,要想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歷史有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認識,就必須依託氣候代用資料。科研人員以研究青藏高原冰芯記錄為手段,進行氣候環境信息的挖掘,對影響環......
青藏高原的地形與氣候是怎樣的
藏族傳統文化對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解說一、對雪域高原的神聖化地球的最高點是青藏高原,它以高亢的地勢、寒冷的氣候而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總面積29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為4500米,而最高處為8848米。高原地貌的顯著特點是邊緣高山環繞,峽谷深切,內部縱橫著許多巨大的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崑崙山、唐古拉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喜馬拉雅山等高大山系如同一條條巨大的發爪,緊緊抓扣住高原。在山脈之間分佈著荒漠、盆地、草原和河谷。山,構成了高原的主體地貌,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高原山地使土壤發育中物理作用強烈,生物化學作用弱小,高原有3/4的土地是丘陵、山地、荒漠、戈壁和沙漠,只有1%的土地為種植業可耕地。同時,高原具有典型的高原乾旱,寒冷氣候特徵,平均氣溫低下,具有長冬無夏,春秋相連的氣候特徵。高原腹地大風天超過100天。因此,高原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生物資源極為珍貴。森林覆蓋率只有4%,草地生長期短,生物產量低。而且生態環境處於持續退化狀態之中,高原地理環境與生態環境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人類往往按照自身文化的標準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所以地理學家認為:"文化產生於自然景觀。"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不同,對高原的看法也截然不同。一個生活在東部平原農業區或城鎮區的人初到青藏高原,首先感覺大概是"苦";群山連綿,道路難行,滿目荒涼,寒風凜冽。高山反應使人氣喘吁吁,胸悶頭暈。看見高原牧民常年累月居住在簡陋的帳篷,漫天風雪守護在牛羊旁邊,就覺得苦不堪忍受。古代自東土而來的人們初到高原,唱出了這樣的感受:"一陣風來一陣沙,有人行處沒人家。"(唐.周樸);"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唐.杜甫);"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裡本無春。"(唐.柳中庸);"暮天沙漠漠,空磧馬蕭蕭。"(唐.皇甫曾)不過,這些感嘆也只是外來人的一種看法。實際上,作為青藏高原的主人,藏族人將自己居住的這塊土地早已神聖化了,他們認定高原是一塊神聖寶地。將它命名為"神聖雪域"。這裡的"聖地"、"寶地",不是一般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種文化概念,它取決於一個民族在一個時代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目標與理想。"聖地"--不管它是高山,是湖泊,是險峻,還是平坦,賦於其神聖的依據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藏族文化中,青藏高原的高山成為神山,湖泊成為神湖,地下成為龍神領域,藍天由天神主宰。整個青藏高原上,自然面貌與人文景觀和諧地組合為一體,成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體。因而,青藏高原不再是純粹的自然界,而是"人類學的自然界"。下面讓我們看看藏族先哲們如何解釋這種神聖地域的起源、發展及特徵的。在蒙藏高人大師眼裡,青藏高原是一方高潔神聖之地。它地處地球最高點,巍巍高山直入藍天,綿綿白雲環繞雪峰,天神以山為階梯,上下往返於天地間;它是地球東部眾水發源地,高原之水將生命帶向四方,孕育了包括東方漢地、南方印度及高地原本地的文明生長;它是群山連綿橫亙之地,每一山系都有神山矗立,神山淨潔寂靜,鳥獸眾多,草木豐盛,而人煙稀少,故成為眾神遊歷之地,藏族古籍中寫道:"最初,世界為空寂無垠之體。後十方風起,形成大海,再後須彌山拔出海面,四周形成四大洲。南部有瞻部洲,其中心是雪地吐蕃,這是因為吐蕃地高、山多、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