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南北朝以前叫什麼?
蘇州歷史上被稱為什麼
蘇州春秋時代建城,是吳國的政治中心
春秋至戰國時代之間,越國統一江南,為越國首都
秦代為東南第一大城
西漢武帝時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東漢時地位被揚州取代,但也是東南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三國時代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東吳遷都建業之前的舊都
西晉時代地位不如建業和揚州,但也保持了一貫的經濟強勢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揚州及其強盛,使得蘇州失色不少
隋代,蘇州被稱為三吳都會
唐朝,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國蘇州隸屬吳越國,經濟持續發展,但是同時代揚州依然強盛,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
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南宋時代杭州成為首都躍居全國第一州,名貫東南,但是蘇州依舊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
元朝的蘇州,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威尼斯是當時歐洲中部的一個強大的國家,海壟斷地中海,馬可波羅把蘇州稱為他國家的首都,可見蘇州的發達
明代,蘇州的經濟和文化雙向繁榮,經濟方面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代的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只因為不是首都而排在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蘇州屬於南北球還是北半球
整個中國的領土和領海都位於北半球,且都位於東半球
蘇州位於北半球,北緯30度左右
蘇州建城於什麼時間 起初叫什麼名字 是不是姑蘇呢
史前
--- 蘇州古為吳地,處於太湖平原和整個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舊石器時代的“三山文化”,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此外,蘇州地區範圍內還發現了多個類似的史前古遺址,從而證明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夏
--- 蘇州有文字記載,至今已逾四千年。大禹曾在蘇州地區治理太湖水患,並劃分天下為九州島,蘇州屬古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那時候屬古九州島中的徐州)。
商、周
--- 殷商後期,先周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歷生子姬昌,有聖瑞,乃欲讓國。會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採藥為名,乃奔吳,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讓季歷。後姬昌立,是為西伯,即周文王。吳人敬佩泰伯的義舉,歸之,舉為王,號句吳國,設都吳城(即梅里,又作蕃離)。
春秋
--- 蘇州建城池,稱闔閭大城,是吳國的政治中心。
戰國
--- 越國統一江東,遷都吳(蘇州),改稱會稽,為越國首都,這時越國有兩個會稽,蘇州為越國新都。
秦朝
--- 為東南第一大城,江東經濟中心。
西漢
--- 漢武帝時,蘇州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
東漢
--- 中原戰亂,大批士大夫家族南遷,吳縣的人口激增,到漢和帝時已成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三國
--- 東吳舊都,直到212年蘇州都是江東孫氏政權的首都。後東吳遷都,鎮江,南京等城市,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
西晉
--- 地處偏遠地區遠離戰亂,保持了一貫的經濟強勢,永嘉之亂,批士紳舉族南遷,越發繁華。
南北朝
--- 蘇州為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南朝置吳州。
隋朝
--- 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被稱為三吳都會之一,吳(蘇州,吳興(湖州),會稽(紹興), 又成為運河沿岸四大都會(楚州、揚州、蘇州、杭州)之一。
唐朝
--- 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國
--- 蘇州隸屬吳越國,經濟持續發展,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成為東南第一州。
北宋
--- 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南宋
--- 蘇州商業發展雖然略遜於都城杭州,但農業發展則遠勝於其,被稱之為天下糧倉,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 。
元朝
--- 蘇州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蘇州的“東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來。元末明初,蘇州為張士誠張吳政權首都。
明朝
--- 應天巡撫駐紮在蘇州,蘇州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朝中前期
---- 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在都城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晚清
--- 受天國之劫,蘇州極盛而衰,1860年,李秀成再破江南大營,進攻江蘇省會蘇州。蘇州經歷一次浩劫,清蘇州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燬,大批恭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
--- 天堂不再,幾近凋敝,汪精衛統治時期,將江蘇省會從鎮江遷到蘇州。這是蘇州歷史上最沒落的時代。
參考資料:以前看到了就保存了,現在找不到這個網頁了,囧~...
杭州以前叫什麼名字
大禹治水經過杭州,大家就稱此地為禹航,後變為餘杭,後又成杭州。餘杭還在,不過是杭州的一個區。
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週三十六裡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複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範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梗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江蘇蘇州是哪些古代名人的後代?
春秋時期吳地始祖泰伯,仲雍,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政治家伍子胥、軍事家孫武;鑄劍大師干將,莫邪;漢代文學家嚴忌、吳國大將陸遜及其子陸抗,三國天文學家陸績,南北朝書畫家張僧繇、陸探微,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兩晉文學家陸機,唐代詩人陸龜蒙,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顧況,“草聖”張旭、孫過庭,雕塑家楊惠之,後晉商業家竇禹鈞(五子登科典故),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及范成大、軍事家許洞、張士誠,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元末明初的鉅富沈萬三;明代畫家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祝枝山、徐禎卿,政治家姚廣孝、況鍾、朱紈、王鏊、申時行、顧鼎臣,文學家馮夢龍、李玉,建築家、明故宮設計者蒯祥,“吳中四傑”楊基、張羽、徐賁、高啟,書法家吳寬,“曲聖”魏良輔,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出版家毛晉,傳奇名妓陳圓圓、柳如是、董小宛,散文家歸有光,清代詩人吳梅村、錢謙益,婁東畫派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文學批評家毛宗崗,金聖嘆,沈德潛,明末清初光學家孫雲球,經學家惠棟,醫學家葉桂、薛雪,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大澄、趙古泥,清代帝師、政治家翁同和,外交家洪鈞、賽金花,中國資本主義改良代表人物王韜,近代民主人士柳亞子、蘇州七君子(沈鈞儒、李公僕、沙千里、史良、王造時、章乃器、鄒韜奮),經學大師章太炎,史學家顧頡剛,現代文學家和教育家葉聖陶,刺繡大師沈壽,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當代作家陸文夫、程小青、蘇童、何建明、金曾豪、王一梅、楊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蕭芳芳,影視明星潘迎紫、劉嘉玲,韓雪,倪虹潔,陳法蓉,潘虹,吳秀波,著名主持人朱迅、沈冰、汪涵,著名獨立電影導演糜熙昭、顧長衛,物理學家李政道,吳健雄,朱棣文,何澤慧、何怡貞、胡淑琴,醫學和婦產科專家王淑貞、沈驥英、顧乃勤、彭大恩、石四箴,美術教育家、油畫家顏文樑,化學家張青蓮,農牧專家沈驪英,建築學家顧添籟,植物學家何澤瑛,奧運冠軍陳豔青、張軍、吳靜鈺(祖籍)、孫晉芳,前NBA球星姚明(祖籍),兩彈元勳王淦昌等,兩院院士中,蘇州籍院士人數有近百位。 親,你好!以上回答來自問問團隊【江蘇衛視-單個兒】,如果有疑問可以追問,滿意記得五星原創採納喲,祝你生活愉快!
古代常熟叫什麼?
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泰元年(498年),海虞縣北境設海陽稜,隸於晉陵郡。樑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縣,縣治之地設南沙城(即今福山),是為常熟縣名之始。
樑天監六年(507),置信義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豐收,南沙更名為常熟。
隋開皇年間(581年),廢信義郡及所轄海陽、前京、信義、海虞、興國等五縣併入常熟,縣治設於原南沙城。
隋開皇九年(589),廢晉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即現之虞山鎮,隸於吳郡。
五代十國期間,常熟屬吳越國,是吳越國的北方邊界。
宋代,常熟屬平江府。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隸於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隸於蘇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治同城。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佔常熟、昭文,兩縣同屬蘇福省。同治元年 (1862年),太平軍退,兩縣仍隸於蘇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是年11月,常熟、昭文兩縣合併為常熟縣。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區置常熟市,餘為常熟縣。
1951年,常熟市隸於蘇南行政區蘇州專區。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為江蘇省轄市。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統一為常熟縣。
1983年3月撤縣建市,以縣境設常熟市。
蘇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佔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佔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於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於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後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後又續增名賢600餘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後,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樑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鬥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蒐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註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唐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迴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髮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
晉以後是什麼朝代
南北朝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朝代簡介
奴隸社會
三皇五帝:約公元前七千年—公元前2070年 傳說伏羲氏
夏朝:約前2070-前1600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帝姒文命(夏禹)
商朝:前1600-前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商太祖子履(商湯)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前256年 雒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戰國: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前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秦始皇趙政
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漢: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包括新朝(由新帝王莽所建,9-23)和玄漢(由漢更始帝劉玄所建,23-25)
東漢:25-220年 雒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220-280
曹魏: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朝:265-420
西晉: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南朝:420-589
宋: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樑: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隋朝: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907-979 後梁: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莊宗李存勖
後晉: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吳:908-937 吳宣帝楊隆演
南唐:937-975 金陵 江蘇蘇州 南唐烈祖李昪
前蜀:907-925 前蜀高祖王建
後蜀:934-965 後蜀高祖孟知祥
南漢:917-971 南漢高祖劉??
楚:927-951 楚武穆王馬殷
吳越:907-978 吳越武肅王錢鏐
閩:909-945 閩太祖王審知
北漢:951-979 北漢世祖劉崇
荊南:907-963 荊南武興王高季興
兩宋:960-1279 北 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南 臨安(宋高宗趙構)
金朝:1115-1234 汴梁 阿骨打
元朝:1206-1368 元大都 北京 忽必烈
明朝:1368-1636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疆域(1820年)
清朝: 1636-1911北京 北京 清太祖努爾哈赤...
蘇州長江路是東西。 還是南北
蘇州長江路為南北向道路,北到長滸大橋,南到蘇福路口:
蘇州的名人有哪些
蘇州歷史名人有: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陸遜\中國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樑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鬥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蒐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註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唐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迴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髮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
“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曆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云:“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