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與拔罐與什麼區別?
拔罐與刮痧有何異同?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覆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髮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適應症: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溼性關節炎等病症。拔罐: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進行治療。拔罐療法採用的工具——罐,有許多種,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等,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用於拔罐。臨床中用得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膠罐在家庭中用的較多,因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醫,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裡痛就拔哪裡即可。但它沒有用火,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醫院一般不用這種。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過玻璃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時的出血情況等,所以臨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療法使用中的另一個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較粗的鉛絲,一頭彎成圓圈狀,易於用手握住,另一頭纏上棉花及紗布,用來蘸酒精、點火。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拔罐、閃罐、走罐、放血拔罐。拔罐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然後用手輕輕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時應注意: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膚上,否則,將會燙傷病人。閃罐就是將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後再拔、再取下,反覆多次。閃罐法多用於虛寒證,或肌肉萎縮,或需重點刺激的穴位。閃罐時應注意:罐子在反覆閃拔中,罐子本身的溫度也在迅速升高,故應備有多個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燙傷皮膚。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所以說,走罐不是作用於一個穴位,而是作用了數個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經絡。如後背的膀胱經,就是經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時應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走罐,常用於後背痠痛、發涼,頭暈,感冒等。放血拔罐是指在選定的穴位上或膿腫處,用三稜針紮上幾針,再在上面拔罐。體內的瘀血、膿血會沿著針眼流出。放血拔罐時應注意:起罐後應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於發熱、熱毒引起的疾病。拔罐時經常採取的體位:仰臥位、俯臥位、坐位等。拔罐療法的禁忌症: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及皮膚損傷者、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過度疲勞、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飢、過渴、醉酒等,均應慎用或禁用拔罐療法。拔罐時應注意:1.保暖。拔罐時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治療,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2.避免燙傷。不要將燃燒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過熱的罐子勤更換。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舊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刮痧和拔罐的區別 40分
刮痧,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症百餘種。近代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
現代科學證明,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痠疼等所致的風寒痺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覆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的來歷與道理:“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症”。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鬱積的越厲害,那麼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於這種情況,就必須採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刮痧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髮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症: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溼性關節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證: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刮痧手法詳述: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刮痧板。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
拔罐和刮痧的區別,那個更好
拔罐有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刮痧有促進氣血的運行,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清潔體內環境,起到排毒解毒的作用,
鍼灸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刮痧和拔罐的區別是什麼
刮痧是表皮直接疼且有血痕,力度和觀察力都要很有經驗,不能表皮破損,通過顏色深淺判斷病灶和病情。拔罐是通過抽真空拔出體內溼氣,顏色深淺不一定代表病情和病灶,只能是皮下毛細血管破裂的程度而已。
刮痧和拔罐的區別在哪裡
刮痧和拔罐都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醫療手法。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覆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一、治療原理的區別
刮痧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髮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拔罐原理: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二、醫療工具區別
刮痧工具:刮痧板、刮痧油。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刮痧油是用傳統方法配置的,目前也可以在藥店裡買到。
拔罐工具:拔罐、酒精、鑷子、火種。拔罐有許多種,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等,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用於拔罐。
三、治療的部位區別
刮痧的體位: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拔罐的體位: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坐位等。
四、治療手法不同
刮痧手法:刮痧操作之順序依身體狀況而定,先刮後頸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為一般的原則。基本刮痧方向,依經絡循行“陰昇陽降”之原則,刮痧板垂直於皮膚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刮痧力道應做單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刮拭力量要均勻,不可過速、過重、過快,以免患者畏懼不安與疼痛,影響刮痧之效果。
拔罐手法:拔罐的方法主要有四種:拔罐、閃罐、走罐、放血拔罐。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然後用手輕輕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時應注意: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膚上,否則,將會燙傷病人。閃罐就是將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後再拔、再取下,反覆多次。閃罐法多用於虛寒證,或肌肉萎縮,或需重點刺激的穴位。閃罐時應注意:罐子在反覆閃拔中,罐子本身的溫度也在迅速升高,故應備有多個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燙傷皮膚。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所以說,走罐不是作用於一個穴位,而是作用了數個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經絡。如後背的膀胱經,就是經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時應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走罐,常用於後背痠痛、發涼,頭暈,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