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有哪些別稱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此為別稱之一。《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即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別稱之二。
《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但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此別稱之三。《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別稱之四。
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中有“威懾萬乘,華夏稱雄”,華夏,別稱之五。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別稱之六。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九州,別稱之七。《詩·小雅》:“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義同九州,別稱之八。《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禹跡義同禹甸。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故“禹跡”為別稱之九。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即相沿稱中國為“禹域”,此別稱之十。
另據《隋書·倭國傳》載,煬帝大業三年,日本國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長安朝貢,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彼方則是稱中國為“日沒處國”了。(選自: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
中國的別稱有什麼
“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九州”、“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中原”、“赤縣定、“大陸”、“東方”、“瓷器”、“絲綢之國”等。
再者,中國各個歷史朝代的國名也被賦予了中國的內涵。
中國的四個別稱是什麼?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除稱中國外,還有許多別稱。
《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
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中有“威摺萬乘,華夏稱雄。”華夏,中國別稱之三。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學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故赤縣,中國別稱之四。
神州,中國別稱之五。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中州,中國別稱之六。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中國別稱之七。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破九州。”九州,中國別稱之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禹跡,中國別稱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既相沿稱中國為“禹域”。
除了九州,中國還有什麼別稱
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樑、雍。 《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2、赤縣,《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2、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4、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
5、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6、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
7、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8、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9、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10、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 《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1、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
12、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中國的別稱有什麼?
1、我們國內對中國的自稱:
中國、華夏、中華、華、赤縣神州、九州九區、九有、九囿、九圍、九原九域、赤縣神州、禹城、八荒、中土……
2、外國對中國的別稱
NO.1 Sinian(震旦)
NO.2 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
NO.3 China
NO.4 Chink(清國人)
NO.5 Chinoiserie(中國風)
NO.6 Chinees(西內遜)
NO.7 Nuoc Tau(船國)
NO.8 B1ue-Ant(藍螞蟻)
NO.9 Cathe(契丹)
中國語法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語法的別稱是
文法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神州,九州,華夏,古代也會叫中原。
中國各個省市的別稱是什麼?
省級行政區名稱和簡稱的命名比較複雜,現根據有關材料彙總如下。省級行政區名稱後面( )裡的字是它的簡稱。
一、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二、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裡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內蒙古”三字作為簡稱。
2、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后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党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裡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
中國還有哪些別稱?
基本來說有稱海內、諸夏、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華夏、九州、神州、支那、中華、摩訶支那(印度語)、東亞病夫、赤縣、洪洞縣、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八州、九區、中夏、大唐、強秦、隆漢、盛唐、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1、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2、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註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3、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4、中華:《三國志·魏書》:"下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但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
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5、中華民族: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 是華夏族的簡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6、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樑、雍。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
《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泛指中國。
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7、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8、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9、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0、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11、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12、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13、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14、中州:古代中國的別稱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 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
15、中原:《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即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
16、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17、華夏:《史記.夏本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