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翰林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李白供奉翰林是什麼意思

官職名 應該是翰林供奉

翰林供奉和翰林學士的區別何在?

翰林供奉與翰林學士有什麼區別?這得從翰林院與翰林學士院的區別說起。

唐代的宮廷制度規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處,要有御用文人、術士等候詔命。這些御用文士、術士並非皇帝的政治助手,而是陪侍皇帝從事文藝遊賞之事。這些人當中有吟詩作賦的文詞之士,有飽讀典籍的經學之士,有算卦者、雜耍者、司棋者、論道者、唸佛者、求仙者、書畫者,吹拉彈唱,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他們在翰林院裡隨時等候皇帝的召見,所以叫翰林待詔,也叫做翰林供奉。皇上賞月,便召喚詩文待詔寫詩助興;皇上游園,看見景色迷人,便召喚畫待詔作畫等等。

有時候,皇上偶爾也會詢問翰林待詔一些政治問題、民生問題,甚至要他們起草一些並不重要的一般性文書(不是詔書),但這並非他們的主要工作,從根本上來說,他們的工作與政治毫無關係,皇帝也不會將他們這個群體與國家政治聯繫在一起。在宮廷中,他們與皇帝的關係雖較為密切,有侍奉之便,但是並沒有什麼政治地位,更不可能發揮較大的政治作用,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政治前途。

詩文待詔只不過是諸多待詔中的一種,其地位比其他待詔要高一些,其中有一些表現優秀的詩文待詔,也會逐漸發展到給皇帝起草詔書,具有了政治身份,但這批人數量並不多。

再來看翰林學士。朝廷中負責起草皇帝詔書的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古代負責詔書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實際上是參與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工作。唐玄宗即位後,隨著國家行政事務的日益繁多,原本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官員,特別是中書舍人繁忙不堪,工作效率低下。玄宗於是常常抽調朝廷其他部門中一些精通文辭、學識淵博的官員臨時負責起草詔書的工作,這屬於臨時差遣工作,這些人常常被稱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他們的臨時辦公地點就在翰林院中,與那些御用文士、術士的待詔們在一起辦公,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人才與雜流並處”。

開元二十六年,玄宗進行了一項改革,將那些專門負責起草詔書、執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待詔)正式改稱為翰林學士,並在原來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學士院,與北面的翰林院區別開來。這個時候,翰林學士就從原來的翰林院雜班子中脫穎而出,翰林學士草詔也就由臨時性的差遣逐漸成為固定的職務。這樣,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們就在南邊的翰林學士院辦公,主要從事政治決策、政治顧問與起草詔書的工作。而那些陪侍皇帝娛樂遊賞的翰林院待詔們還繼續在翰林院裡待詔,從事侍奉皇帝文化娛樂的活動。

與翰林供奉或者翰林待詔不同,翰林學士們的權力很大,在當時扮演著重要的政治角色。他們的出現從客觀上分解了中書舍人的權力,也就是分解了宰相的權力。因為中書舍人是直接受命於宰相的,而翰林學士是直接受命於皇帝的,不從屬於任何其他官僚機構。所以翰林學士又被稱做天子私人,即是皇帝的私人政治祕書和政治顧問,它的設置是玄宗集中皇權的一個重要步驟。皇上要通過設立翰林學士分割宰相的權力,擴大皇權。到了唐代中期,翰林學士,特別是他們的首長翰林學士承旨,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宰相的預備人選,所以被稱之為“內相”,可見這個職位的重要性。

翰林學士有一個特點,即本身並不是一種有品級的官職。唐代史書說,從正九品至正四品的官員都有機會擔任翰林學士。但是翰林學士本身沒有品級,也就沒有俸祿,所以擔任翰林學士者必須有其他正式的官職,才能在官場上有屬於自己的序列,才有與官職相應的俸祿。唐德宗時期的翰林學士姜公輔、唐憲宗時期的翰林學士白居易都遇到過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沒有俸祿來支撐生活,所以他們請求皇帝能夠給他們掛一個官職,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拿這個官職所具有的俸祿:

姜公輔,……授左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歲滿當改官,公輔上書自陳,以母......

李白曾任的供奉翰林,相對於現在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文件抄寫員吧,請採納,謝謝

供奉是什麼意思

供奉

百科名片

1祭祀神佛、祖先2唐代有高深修養的文人及藝術家,皆被皇帝羅致左右,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 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目錄

基本信息

探源

詳細解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詞目:供奉 拼音:gòng fèng

編輯本段探源

一、唐妃嬪稱號。高宗龍朔二年(662年)置供奉八人,正七品,以代妃嬪中的御女。咸亨二年(671年)復舊。 二、在皇帝左右供職者的稱呼。唐朝初年有“侍御史內供奉”,“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等名。唐玄宗時設“翰林供奉”,專備宮中應制而設。宋代“東、西頭供奉官”為武官階官,“內東、西頭供奉官”為內侍(宦官)階官,僅用以表示品級,無實際職掌。清稱南書房行走官員為內廷供奉,也用以稱進入宮廷的藝人演員。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1. 供給;奉養。 《漢書·王莽傳中》:“ 秦 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 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夫谷帛積則民有飢寒之儉,百官備則坐靡供奉之費。宿衞有徒食之眾,百姓養遊手之耿。”《南史·后妃傳下·陳宣柳皇后》:“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於貴妃,而己御其次焉。” 明 劉基 《養志齋記》:“今世之養親者,以飲食供奉為至足,而不知戚其戚,欣其欣;至於違其情而不顧,又烏知所謂養志之云乎?” 2. 特指貢獻給帝王。 宋 曾慥 《高齋漫錄》:“今人祕色磁器,世言 錢氏 有國日, 越州 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 3. 泛指奉獻。 雨塵子 《近世歐人三大主義》:“庚子以後,年賦數千萬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過問也。” 4. 侍奉,伺候。 《南史·后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 明帝 少失所生,為太后所攝養,撫愛甚篤。及即位,供奉禮儀,不異舊日。”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 楊文定公 之子上京師,沿途官司供奉甚至。”《紅樓夢》第一○三回:“倘荷不棄,京寓甚近,學生當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5. 特指以某種技藝或姿色侍奉帝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 李右相 在廟堂,進士 王如泚 者,妻公女,以伎術供奉。”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三折:“ 國忠 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楊娃 亦稱 楊妹子 , 宋寧宗 恭聖皇后 妹,以藝文供奉內廷。” 6. 指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的人。 《壇經·行由品》:“擬請供奉 盧珍 畫《楞伽經》變相及 五祖 血脈圖,流傳供養。” 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奉多新意,錯唱當時一半聲。”《紅樓夢》第四二回:“ 賈母 見他穿著六品服色,便知是御醫了,含笑問:‘供奉好?’”魯迅 《花邊文學·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梅蘭芳 ]不是皇家的供奉。” 7. 祭祀神佛、祖先。 宋 袁褧 《楓窗小牘》捲上:“山之西北有 老君洞 ,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話·六朝才跡》:“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淚,甚至人傢俱畫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這裡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 呂洞賓 。” 8. 指擺設供品。 柯巖 《奇異的書簡·在澄藍碧綠之間》:“即使在 日本 軍國主義侵 華 時期……幾位老人,也年年帶著孩子悄悄前來,為 聶耳 碑灑掃祭奠,供奉鮮花。” 9. 職官名。 唐 初設侍御史內供奉、殿中侍御史內供奉; 唐玄宗 時有翰林供奉,專備應制。 宋 時設東、西頭供奉官,為武職階官,內東、西頭供奉官,為宦......

供奉是什麼意思(簡短的)

供——供養 奉——奉獻

通常指將珍貴的東西完全交給最崇敬的人或事或物

供奉什麼意思

供奉的中文解釋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基本解釋1. [offer sacrifice to;make offerings to]∶祭祀神佛、祖先2. [actors and actresses gave commend performances in an imperial palace]∶唐代有高深修養的文人及藝術家,皆被皇帝羅致左右,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 宣宗初亦召供奉。——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詳細解釋1. 供給;奉養。《漢書·王莽傳中》:“秦 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夫谷帛積則民有飢寒之儉,百官備則坐靡供奉之費。宿衞有徒食之眾,百姓養遊手之人。”《南史·后妃傳下·陳宣柳皇后》:“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於貴妃,而己御其次焉。”明 劉基 《養志齋記》:“今世之養親者,以飲食供奉為至足,而不知戚其戚,欣其欣;至於違其情而不顧,又烏知所謂養志之云乎?”2. 特指貢獻給帝王。宋 曾慥 《高齋漫錄》:“今人祕色磁器,世言 錢氏 有國日, 越州 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3. 泛指奉獻。雨塵子 《近世歐人三大主義》:“庚子以後,年賦數千萬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過問也。”4. 侍奉,伺候。《南史·后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 明帝 少失所生,為太后所攝養,撫愛甚篤。及即位,供奉禮儀,不異舊日。”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 楊文定公 之子上京師,沿途官司供奉甚至。”《紅樓夢》第一○三回:“倘荷不棄,京寓甚近,學生當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5. 特指以某種技藝或姿色侍奉帝王。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 李右相 在廟堂,進士 王如泚 者,妻公女,以伎術供奉。”元 白樸 《梧桐雨》第三折:“ 國忠 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楊娃 亦稱 楊妹子 , 宋寧宗 恭聖皇后 妹,以藝文供奉內廷。”6. 指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的人。《壇經·行由品》:“擬請供奉 盧珍 畫《楞伽經》變相及 五祖 血脈圖,流傳供養。”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奉多新意,錯唱當時一半聲。”《紅樓夢》第四二回:“ 賈母 見他穿著六品服色,便知是御醫了,含笑問:‘供奉好?’” 魯迅 《花邊文學·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梅蘭芳 ]不是皇家的供奉。”7. 祭祀神佛、祖先。宋 袁褧 《楓窗小牘》捲上:“山之西北有 老君洞 ,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話·六朝才跡》:“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淚,甚至人傢俱畫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這裡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 呂洞賓 。”8. 指擺設供品。柯巖《奇異的書簡·在澄藍碧綠之間》:“即使在 日本 軍國主義侵 華 時期……幾位老人,也年年帶著孩子悄悄前來,為 聶耳 碑灑掃祭奠,供奉鮮花。”9. 職官名。唐 初設侍御史內供奉、殿中侍御史內供奉; 唐玄宗 時有翰林供奉,專備應制。 宋 時設東、西頭供奉官,為武職階官,內東、西頭供奉官,為宦官階官;均用表品級,無實際職掌。 清 代稱南書房行走為內廷供奉。 唐 韓愈 《董公行狀》:“拜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宋 蘇軾 《再和曾子開從駕》詩之二:“供奉清班非老處, 會稽 何日乞方回?”《續資治通鑑·元明宗天曆二年》:“ 大都 立 奎章閣 學士院,秩正三品……又置承製、供奉各一員。”

翰林院什麼意思

翰林院是中國古代以文學供奉宮廷的官署。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長官為掌院學士,屬官有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統稱翰林

供奉什麼意思

供奉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基本解釋

1. [offer sacrifice to;make offerings to]∶祭祀神佛、祖先

2. [actors and actresses gave commend performances in an imperial palace]∶唐代有高深修養的文人及藝術家,皆被皇帝羅致左右,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 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詳細解釋

1. 供給;奉養。

《漢書·王莽傳中》:“ 秦 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 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夫谷帛積則民有飢寒之儉,百官備則坐靡供奉之費。宿衞有徒食之眾,百姓養遊手之人。”《南史·后妃傳下·陳宣柳皇后》:“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於貴妃,而己御其次焉。” 明 劉基 《養志齋記》:“今世之養親者,以飲食供奉為至足,而不知戚其戚,欣其欣;至於違其情而不顧,又烏知所謂養志之云乎?”

2. 特指貢獻給帝王。

宋 曾慥 《高齋漫錄》:“今人祕色磁器,世言 錢氏 有國日, 越州 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

3. 泛指奉獻。

雨塵子 《近世歐人三大主義》:“庚子以後,年賦數千萬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過問也。”

4. 侍奉,伺候。

《南史·后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 明帝 少失所生,為太后所攝養,撫愛甚篤。及即位,供奉禮儀,不異舊日。”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 楊文定公 之子上京師,沿途官司供奉甚至。”《紅樓夢》第一○三回:“倘荷不棄,京寓甚近,學生當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5. 特指以某種技藝或姿色侍奉帝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 李右相 在廟堂,進士 王如泚 者,妻公女,以伎術供奉。”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三折:“ 國忠 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楊娃 亦稱 楊妹子 , 宋寧宗 恭聖皇后 妹,以藝文供奉內廷。”

6. 指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的人。

《壇經·行由品》:“擬請供奉 盧珍 畫《楞伽經》變相及 五祖 血脈圖,流傳供養。” 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儲多新意,錯唱當時一半聲。”《紅樓夢》第四二回:“ 賈母 見他穿著六品服色,便知是御醫了,含笑問:‘供奉好?’” 魯迅 《花邊文學·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梅蘭芳 ]不是皇家的供奉。”

7. 祭祀神佛、祖先。

宋 袁褧 《楓窗小牘》捲上:“山之西北有 老君洞 ,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話·六朝才跡》:“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淚,甚至人傢俱畫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這裡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 呂洞賓 。”

8. 指擺設供品。

柯巖 《奇異的書簡·在澄藍碧綠之間》:“即使在 日本 軍國主義侵 華 時期……幾位老人,也年年帶著孩子悄悄前來,為 聶耳 碑灑掃祭奠,供奉鮮花。”

9. 職官名。

唐 初設侍御史內供奉、殿中侍御史內供奉; 唐玄宗 時有翰林供奉,專備應制。 宋 時設東、西頭供奉官,為武職階官,內東、西頭供奉官,為宦官階官;均用表品級,無實際職掌。 清 代稱南書房行走為內廷供奉。 唐 韓愈 《董公行狀》:“拜殿中侍御史內供奉。” 宋 蘇軾 《再和曾子開從駕》詩之二:“供奉清班非老處, 會稽 何日乞方回?”《續資治通鑑·元明宗天曆二年》:“ 大都 立 奎章閣 學士院,秩正三品……又置承製、供奉各一員。”...

翰林是什麼官?

古代翰林制度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史、文化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院”),文學、經術、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奉”,用於起草詔令,議論時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建學士院,專門負責掌管“內製”。原有翰林院自此一分為二:一為翰林學士院;一為翰林院,人稱舊翰林院。二者雖皆有“翰林”之名,但性質卻很不相同,前者專以待文學之士,是在禁中起草詔命、參預機務的樞要部門;後者則雜處各種技能之人,是在內廷供奉君主的普通機構。唐朝後期,政局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藩鎮割據形勢出現,宦官專權局面嚴重,皇帝與朝臣聯合反對宦官的鬥爭以及朝臣內部的黨爭愈演愈烈。在這種政局下,號稱“天子私人”的翰林學士得以在政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先是起草內製、參謀顧問,侵奪了中書的權力;繼而參預機密,權力趨於鼎盛。德宗時有“內相”之稱。憲宗時從翰林學士中進一步發展出“專受專對”的學士承旨,表明翰林學士參與中樞決策的地位得以確立。與此同時,舊翰林院一直保存,其官稱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翰林待制,後又有翰林天文、翰林圖畫等等,不設學士,也不參與制詔的起草,始終只是一個主要供君主消遣的侍從機構。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經歷了二高三低的變化:宋朝和明初高,五代、遼金元時期和明永樂以後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從唐時的頂峰跌落,政治上的作用相當有限。後晉還一度廢除翰林學士,其職並歸中書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繼承唐、五代的趨勢,翰林學士院與翰林院發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翰林院作為各種技能之士的待詔之所,設在皇城之外,分為書藝、圖畫、天文、醫官諸局;翰林學士院作為草詔、顧問之臣的供職機構,設在宮禁之內,二者間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語。其二,翰林學士院組織結構嚴整,官員設置從高到低依次為承旨、學士、直院、權直,不再是隨意性很強的內侍群體,而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機構。與之相適應的選任、降黜、員額、俸祿等各項制度日趨完備。其三,翰林制度與科舉制度的關係得以確立,非進士不入翰林,由此推進了宋代文人政治的發展。

遼、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數民族為統治主體的王朝,它們程度不同地學習漢王朝的統治體制,無一例外地承襲了唐宋的翰林制度,以此標榜文治,籠絡與安置漢族知識分子。各政權中翰林機構的名稱、功能不盡相同:遼稱翰林院,體制與唐舊翰林院相似,院內人員、職事繁雜不一;所不同者是將國史院隸屬於翰林院,開了國史、翰林合二為一的先河。西夏與金建翰林學士院,職能與宋時相似。元立翰林國史院,其職責變為以修撰國史為主。

明代翰林院的發展變化,以明成祖永樂(1403—1424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期的翰林院擁有唐宋翰林學士院的職能,翰林官充當皇帝的輔弼,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後期的翰林院向唐舊翰林院迴歸,走上了重文詞、遠政治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機構——內閣。英宗正統(1436—1449年)以後,翰林院正式成為外朝官署,逐漸降為撰修書史、起草一般文書的普通文祕機構。

清朝以後,翰林院的性質不再有大的變化。院中無承旨,亦無學士之名,而是“定掌院學士為專官”(《清史稿》卷115“職官二”),掌院學士之外,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以及修撰、編修、......

李白在長安的供奉翰林生活一共過了幾年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相關問題答案
供奉翰林是什麼意思?
供奉孔子是什麼意思?
無邊的森林是什麼意思?
百鳥歸林是什麼意思?
化為鄧林是什麼意思?
皇家園林是什麼意思?
小森林是什麼意思?
名字中林是什麼意思?
儒林是什麼意思?
奉朝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