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斗是多少?
古時的一斗和一升是多少?
一升米現在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國古代計量方法極為精確,且為十進位制。即:一斗為十升,每升約重1.5公斤;一升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為十釐,僅重0.015克(約一粒米)。一斤=十兩=100錢=500克,一錢等於5克
古代所說的‘一斗’是多少
古代容積單位: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等於十合,一合等於十分之一升。按現代的容積單位換算的話一斗等於10000立方厘米,也就是10000毫升.
如果裝水的話,一斗水在攝氏4度的時候質量為10千克(10公斤).
古代一斗是現在多少斤? 5分
一升米現在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國古代計量方法極為精確,且為十進位制。即:一斗為十升,每升約重1.5公斤;一升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為十釐,僅重0.015克(約一粒米)。
一斤=十兩=100錢=500克,一錢等於5克
古代的一斗相當於現在的多少毫升
一升是有大小的,大的一升是1.5斤,小的是1斤,一斗也有大於小,大的一斗是一十五斤,小的一斗是一十斤.
古代人用的米鬥一鬥多少斤
中國古代:一石=十鬥
漢代:漢朝的時候一升等於現在的200毫升,所以一斗等於2000毫升,故一斗等於2公斤。(中期)
唐代:一斗=6.25斤(貞觀期間)
宋代:宋代一石=92.5宋斤,1宋斤=當今社會的640克,那麼根據換算,宋代一石=當今社會的59.2千克。即一斗=11.84斤(沈括這一時期的米價)。
明代:明代一石=153.5斤,1斤=594.6克,一石=91.09千克。即一斗=18.25422斤(明中期)。
現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12.5斤
米價隨時局變化而變化,所以只能作為參考。
古代的一斗是現代的多少斤?
一升米現在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一斗等於多少斤
“鬥”字在我國古代及現代都是常用字,本來只有dǒu一個讀音,《簡化字總表》把鬥(dǒu)與鬦(“鬦”去掉框裡面“鬥”的字)(dòu,有鬦、閗、鬭、鬪、闘等各種寫法)合併為“鬥”,於是“鬥紶成為多音字,
(1)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漢書·卷二十一·律曆志上:「十升為鬥……鬥者,聚升之量也。」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如今這一個裡頭裝了兩鬥御田粳米。」;~酒只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2)盛糧食的器具,酒器。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斗。」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玉斗一雙,欲與亞父。」;~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古時的一斗和一升是多少?
宋代鬥茶 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著調膏。所謂"調膏",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調膏之前,還須"溫盞"。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鬥茶的勝負,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程度;一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淳淳光澤",民間稱其為"冷粥面",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後稍有凝結時的形狀;湯花均勻適中,叫做"粥面粟紋",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後就要散退,此時盞內沿就會出現一圈水痕,以先出現水痕者為負。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鬥茶始於唐代,據考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每年春季是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民所關注。唐叫“茗戰”,宋稱“鬥茶”,具有很強的勝負的色彩,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鬥茶,又叫“鬥茗”、“茗戰”,它是古時有錢有閒文化的一種“雅玩”。 何謂鬥茶?鬥茶,即比賽茶的好壞之意,是惠州傳統民間風俗之一。鬥茶始於唐代,始創於的廣東惠州,又一說為以貢茶聞名於世福建建州茶鄉。鬥茶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新茶優劣的一項茶事活動。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茶人所關注。唐稱“茗戰”,宋呼“鬥茶”,名異而實同,都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 在宋代,蘇東坡就已有“嶺外惟惠俗喜鬥茶”的記述。此俗直至民國年間依然在惠城中盛行。鬥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品茶也稱品茗,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像飲酒那樣細細品嚐。鬥茶則與此不同。鬥,惠州話有爭鬥的意思,也有在爭鬥中逞強獲勝之意。當時一個文化水平較高的私塾老師曾以“較筐篋之精,爭鑑裁之別”來概括鬥茶的涵義。 參加鬥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嚐,以決勝負。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 鬥茶的場所,一般多選在比較有規模的茶葉店。這些店大都分前後二進,前廳闊大,是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間,老闆家人也住在裡頭。當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幾個人小聚談到茶道,也有說鬥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古舊庭院,或其家臨江、近西湖的,便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多選在清明節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鬥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鬥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如在茶店鬥,則附近店鋪的老闆或夥計都會輪流去湊熱鬧,特別是當時在場欲購茶的顧客,更是一睹為快。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社會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種“鬥茶”的生活情趣。據宋、明人寫的筆記記述,鬥茶內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鬥茶品。二人或多人共鬥,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