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都尉是什麼官?
明清墓有哪些陪葬品
不知道是什麼級別的墓葬啊,有個清代官員墓的報道,你參考吧!
2007年12月末,去年冬天裡很普通的一天。隨著開礦的爆炸聲和推土機的轟鳴聲,眼看著自己家的祖墳就在礦區的邊緣,八步區仁義鎮三聯村渭河寨羅姓村民坐不住了,急忙自己動手進行遷墳。隨著鋤頭、鐵杴等工具的落下,幾個陶罐、幾枚瑪瑙、幾顆珠子等陪葬品進入了群眾的眼中。“寶貝啊”,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聲,這些羅姓村民開始找起了自己祖先的“寶貝”來……
經過反覆斟酌和思量,2008年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渭河寨幾位羅姓村民代表把這些罈罈罐罐送到了市博物館胡慶生館長的手中。經過初步鑑定,村民送上的陪葬品中有2個清代石青青花瓷、2個藥罐型墳壇、3個清官帽頂飾(其中一件鎦金頂飾)、3個瑪瑙帽額飾、1塊道光年間牆磚。
村民送來的出土文物讓胡慶生眼前一亮,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年代座標和參照物,按照該墓墓誌銘上的時間就可以知道這些文物的大概時間,進而可以瞭解到當時的牆磚是什麼樣的、當時的瓷器是什麼質地的……,以後再發現類似的文物就可以給它進行年代界定,一個個不會說話的文物就是當時社會一個側面的真實寫照。
隨後,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跟隨前來送文物的村民趕往了文物出土地——仁義鎮三聯村渭河寨,以期獲得更大的發現。
從羅姓村民和墓誌銘內容瞭解到,墓主人羅超珍在清朝中期官至騎都尉登仕郎(從八品),也是渭河寨的始建者,卒於清道光初年。在羅超珍和他的後繼者努力營建下,渭河寨成為不同於客家圍屋、鋪門莊園等建築的另一種民居樣式,從高處俯瞰整個村寨就是一個微縮版的城市,四四方方東西南北各有一門,街道巷陌縱橫交錯如同棋盤格子。
讓人驚奇的是,渭河寨出現了一尊用來祭祀崇拜的石狗,石狗面目猙獰不怒而威,生動逼真、線條優美,胸前刻有“泰山石敢當”幾個大字,為我市境內首次發現。據瞭解,石狗崇拜在如今廣東雷州潮州廣西上思等地還有存在(以雷州一帶為多),之前我市還從未發現過。
據記載,雷州是古代南蠻族的發祥地,“舊有瑤、僮,侗、僚與黎”等少數民族聚居,其中瑤族就將狗視為“圖騰”。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圖騰崇拜,然後變成了呈祥靈物,人們把這些造型各異、千姿百態的石狗放置於村口、井邊、房前、屋後,希望石狗能夠為他們驅邪鎮妖,保佑一方平安。石狗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類、抽象類、人格化類,又有文相武相之別,千姿百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究竟是仁義信都鋪門一帶自古以來的風俗還是後來從別處遷移過來的,值得仔細研究。
在村民找到的出土陪葬品中,青花瓷、墳壇、帽頂飾、帽額飾、牆磚等成為博物館工作人員關注的焦點。胡慶生館長告訴記者,這兩件清代石青青花瓷色胎沒有釉,外面青花是筆點畫,用的料是國內石青青花料,底部有雞心。青花瓷和藥罐型墳壇在墳墓中是配合使用的,用來作乘穀子的容器,也就是人死後的“糧食倉庫”。以往發現的清代牆磚比較薄一些,而且都打磨過,但這次墓中發現的磚卻比較厚也沒有任何打磨過的痕跡,究竟是人為所造成的還是清代不同時期牆磚規格就不一樣,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3個清官帽頂飾(其中一件鎦金頂飾)、3個瑪瑙帽額飾為我市首次發現。頂子是做官的代名詞,清代官帽頂上裝有銅、珊瑚、寶石製成的頂飾,分別代表不同的官階,民間俗稱頂子,誰取得了功名,便說誰有了頂子。頂飾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雕刻花紋,官員的品級不同,其上頂珠的顏色和材料也不同。至於為什麼一個墓穴中有3個帽頂飾、3個瑪瑙帽額飾,依然是個謎。
龔姓的歷史是什麼?說多一點哦!
龔姓
一、姓氏源流
龔(Gōng)姓源出有八:
1、出自黃帝之臣共工氏的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後代)在黃帝時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後有一支開始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其後裔又再加龍字改成“龔”氏,遂演變成龔姓。
2、出自古共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共,亦作恭,為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被周文王姬昌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共氏。後演變為龔姓。
3、出自姬姓,為共伯和之後。西周後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稱為共伯和。當時,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中被趕出國都,然後諸侯便推舉他代行天子的權利,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後,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4、也出自姬姓,為晉獻公的後裔,以諡號為氏。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的兒子奚齊即位以後,給其兄申生(在被人誣陷後,以自殺表示對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諡號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後代以諡號為姓氏,也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山西龔姓。
5、仍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大兒子鄭莊公繼承了帝位,後來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企圖奪取政權,被鄭莊公打敗後,逃到共,當時在鄭國境外,稱為共叔段,其後代,或以“段”為氏,或以“共叔”為氏,也有以“共”為氏的,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6、出自為避皇帝名諱演變而來。五代十國時,後晉皇帝叫石敬瑭,因為避名諱,“敬”氏改為同義的“恭”氏,後也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7、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為氏,稱“翁”氏。至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其子孫也姓龔,此支為其一。洪氏後來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點水,上面加了一個龍字,就成了龔氏。均是為福建龔姓。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數民族漢姓而來:
① 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
② 土族龔塔氏漢姓龔。
③ 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得姓始祖:共工。相傳上古時期,黃帝大臣共工(炎帝后裔)專門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為“水神”。後與 兜、三苗、鯀結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今河北、遼寧一帶)。開始以單字“共”作為家人的姓氏,子句龍繼承父職,若干年後,共姓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個“龍”字,成了龔姓,也就是說,龔姓是以祖先的官職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來的。龔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為榮,尊其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龔姓發源地較多,有河北、遼寧間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總的來說,龔姓早期主要繁衍於北方地區。漢時,華東龔姓嶄露頭角,江蘇徐州人龔勝與江蘇邳州人龔舍均以名節聞名,有“楚兩龔”之稱號。另山東、河南龔姓這一時期也較有名。魏晉南北朝時,龔姓進一步繁衍於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據載,湖南人龔玄之及其侄龔黎民,從孫龔祈,自晉至南朝宋,世居漢壽(今湖北常德東北),是當地比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僅是龔姓歷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後世南方龔姓播遷之主源。唐宋時期,龔姓繁衍勢頭南方旺於北方,江蘇、福建、浙江、廣東遍佈龔姓足跡。其中,福建、廣東龔......
清朝公主和駙馬
清朝的公主確實是跟額附分開住
如果夫妻二人想要在一起一夜,就得報內務府記檔,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公主召某額附侍寢。而且公主受嬤嬤管制很嚴。很多公主為了見丈夫一面,不得不賄賂嬤嬤。這也是造成很多公主早逝的原因之一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道光年間。
《清朝野史大觀》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主受保姆之虐待》,公主出嫁,即賜以府第,不與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見帝禮謁其媳。駙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共枕蓆,每宣召一次,公主及駙馬必用無數規費,始得相聚。其權皆在保姆,則人所謂管家婆也,公主若不賄保姆,即有所宣召,保姆必多方間阻,甚至責以無恥。女子多柔懦面軟,焉有不為其所制者。即入宮見母,亦不敢曲訴,勢分相隔,不得進言,即言亦不聽,所以有清一代公主無生子者,有亦駙馬側室所出。若公主先駙馬死,則逐駙馬出府,將府第房屋、器用、衣物、衣飾全數而入於宮中,除屋宇外,其入保姆腰纏者,不可考也。大抵清公主十人而九以相思死。清之公主,子女眾多而又夫婦相如民間者,二百年來僅宣宗大公主與其夫符珍耳。大公主之初嫁也,有所召亦為保姆所阻,年餘不得見駙馬面,怒甚,忍而不言。一日入宮,跪宣宗前請命曰,父皇究將臣女嫁與何人,帝曰,符珍非爾婿耶?女曰,保姆不使臣女見也。上曰,爾夫婦事,保姆焉得管,爾自主之可也。公主領命回府,立斥保姆,召符珍,伉儷甚篤,生子女八人,可謂有清以來首屈一指,可見公主夫婦之相隔,帝並不知。二百年來之公主,皆無此厚顏,故每每容忍,自傷以死,管家婆之虐待公主,尤甚於鴇之虐妓,然宮中不授以照顧之權,彼亦不能作惡,特因照顧二字,推波助瀾耳,不亦大可畏哉,不亦大可笑哉,吾甚與大公主,為女中豪傑也。或曰,此二者亦沿明制。
其他的LZ可以百度一下··········
三國演義1000字急需
請問您要什麼
讀後感還是人物評價還是什麼
清朝古墓有陪葬品嗎?
普通的話有些瓷器,銅錢,如果比較有錢的就有玉器,銅器,或金銀。
龔氏祖籍輩譜有誰知道
龔姓 龔氏之始祖,據《龔氏族譜》雲:“春秋晉大夫龔堅即是”。遷嘉始祖為五世孫龔宗元,系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祖籍福建邵武。二世徙居江西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西北),四世孫遷居吳縣(今蘇州市),後又遷崑山縣黃姑塘(今婁塘鎮北)。宋嘉定十年(1217)分置嘉定縣,龔氏即入籍嘉定。十世孫龔天定,由黃姑塘遷居縣治之仁里巷。迄今約四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