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是什麼意思?
何不拜我為王何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
何不拜我為王?何什麼意思? 5分
“何”=“為什麼”
人生苦短,緣與何長,何不盡歡顏是什麼意思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意思
不10什麼意思
呵呵,一般這句話出現在基友約會的聊天中,基友角色分為1和0,1是進入方,0是被進入方,但還有一部分基友不接受這種方式,叫做69,就是互相咬(分開念),約會前就會說好,不10,就是讓你明白他的取向和方式,以免見面後尷尬。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什麼意思?
注意聯繫上下文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晉平公(1)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2)學,恐已暮(3)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4)?”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5)?”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6)!臣聞之:少而好(7)學,如日出之陽(8);壯 (9)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10),孰與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的國君。(2)欲:想要。(3)暮:晚。(4)何:為什麼。炳燭:點燃蠟燭照明。炳,光明,顯明。乎:呢。(5)安有:哪有。為人臣:做臣子的。戲:戲弄。(6)盲臣:師曠是盲人,故自稱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歡,喜好。(8)陽:陽光。(9)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10)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照明。(11)孰與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炳燭而學?”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好啊!”
[閱讀提示]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故事簡介:春秋時期,晉國有個樂師叫師曠,眼睛失明,但善彈一手好琴,精於辨音。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70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師曠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接過晉平公的“暮”字說道:“暮何不秉燭乎?” 晉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著師曠。師曠便進一步解釋說:“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高興不已,從此開始了晚年的求學路。
“並不是”是什麼意思?
“並”用在“不是”前,加強否定的語氣,略帶反駁的意味 。
“並不是”表示強烈的否定。
時不與我是什麼意思
《現代漢語詞典》中
“時”的其中一條釋義:
時運;命運 [fortune]
死之短長,時也。——《左傳》
殺身有地初非惜,報國無時未免愁。——宋·陸游《登慧照寺小閣》
供又如:時衰(時運衰落);時道(時運;機會);時蹇(時運不佳)
“與”的其中一條釋義是:
幫助;援助 [help]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注:“猶助也。”
匈奴壤界獸圈,孤弱無與,此困亡之時也。——漢·桓寬《鹽鐵論》
又如:與助(贊助);與點(謂孔子讚賞曾點的想法。後用以指長者的贊助)
由此可知,“時不與我”就是命運不幫助我的意思。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功敗垂成者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時不與我。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