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發展是什麼意思?
協調發展什麼意思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簡單說就是“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大力推行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發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處理好國內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關係,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條件,又發揮好我們的自身優勢,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和諧發展的社會發展
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人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優化社會要素、組織與關係的結構,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社會環境——基礎條件。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整體發展的綜合表現,要通過人類個體、群體及其相互關係的發展來實現。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各種社會改革,都要用是否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這一客觀實際——提高價值、發展真理,來衡量、評價、判斷它的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這是和諧改革觀的基本觀點。和諧是共同發展的關係,真理是共同發展的事實,價值是共同發展的量度,發展是為共存共榮增添有利的條件,是提高事物促進和諧的功能與提高相互關係和諧的程度,是對促進和諧關係做的貢獻,又是和諧關係產生的結果,發展與和諧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在重要文件裡第一次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要求。 鄭新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的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的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們國家人口這麼多,區域發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滿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已降至37.2%。地區發展水平不一樣,人們的需求也不一樣,我們要努力滿足13億不同層次的人的需要。同時還要看到,實現群眾的願望,滿足群眾的需要,維護群眾的利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細心體察群眾願望和利益要求的變化,使我們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群眾利益,使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體現群眾利益。 其次,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曾明確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只是經濟的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的全面進步,歸根到底,是為了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 另外,注重以人為本,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具體體現在為群眾切實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上,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應該看到,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紮實了,我們就能凝聚起齊心協力戰勝困難、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我們一定要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個道理,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通過發展經濟,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和諧有幾層意思?分別是?
漢語詞語
【詞目】 和諧
【拼音】 héxié 和諧
【英譯】amiable and relaxed、friendly mood、harmonious
【基本解釋】 (形)配合得適當和勻稱。[1]
【構成】並列式:和+諧
【例句】音調~。(作謂語)這張畫的顏色很~。(作謂語)~的氣氛。(作定語)
詳細解釋
1.和睦協調。
《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 漢 鄭玄 箋:“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唐 李商隱 《雜纂》:“諸婦和諧,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敢天教我夫婦再和諧,都因這佛會。”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六章:“充滿在兩人中間的和諧氣氛給破壞了。”
2.指使和睦協調。
宋 司馬光 《瞽叟殺人》:“所貴於 舜 者,為其能以孝和諧其親。”
3.謂配合得勻稱、適當、協調。
《晉書·摯虞傳》:“施之金石,則音韻和諧。”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黃山谷詩》:“自中 唐 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
秦牧 《藝海拾貝·最後的晚餐》:“細部好了,還得結構和諧完整,才能夠構成卓越的整體。”
4.和解;和好相處。
《魏書·蕭賾傳》:“ 賾 初為太子時,特奢侈。 道成 每欲廢之,賴 王敬則 和諧。”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劍原是吳國之寳,他既來索取,不如做個人情,送還了他,兩國和諧,可不好那!”
5 和諧:做動詞 。一般用於指不合規格,違反規則,而被處理掉了。
例如:你今天在論壇上發言被和諧了吧。意思就是因為不文明,有礙於論壇和諧氣氛而被處理掉了。
2相關名詞編輯和諧理念
(一)西方的“和諧”理念
1.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
2.赫拉克利特認為,和諧產生於對立的東西。
3.文藝復興後許多思想家都把“和諧”視為重要的哲學範疇。
4.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諧”理念,提倡社會和諧。
(二)中國古代的“和諧”理念
1.“和而不同”、事物的對立統一,即具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的結合、統一共存。
2.政治和諧,一種社會政治安定狀態。
3.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總之,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
和諧社會: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即“形成全體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的有關資料: [2]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2,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
3,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鉅而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和諧社......
什麼是和諧社會
簡單地從字面上說,和諧是指“配合得適當和勻稱”,社會是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也叫社會形態”。因此,所謂和諧社會,就是指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有效的協調、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的社會。具體說,就是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點,第一,通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第二,通過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來維護社會公平;第三,通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來形成良好的人際環境;第四,通過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來維護社會穩定;第五,通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來保證可持續的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均GDP已經達到1000美元的同時,中國社會內部各種利益關係的多元化、人際關係的複雜化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化也日趨明顯,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和衝突也越來越多,社會風險也越來越大。換言之,中國社會的各種不和諧現象越來越突出。所有這些不僅影響著小康社會的建設,更有悖貳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的性質。不難看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這也說明我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即社會主義不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會,而且還是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
(共創和諧社會)和諧的意思是什麼?
對和諧社會的理解.主要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和諧社會"就是說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
觀點二: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這種觀點是從社會學的視角提出來的.
觀點三: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層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其保證層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
觀點四:和諧社會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和諧社會主要是指.社會同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閥保持著一種協調的狀態.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協調.等等.實際上.廣義上的和諧社會幾乎就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全部內容.狹義上的和諧社會主要是指社會層面本身的協調.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一個相對單項的問題.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和諧社會是狹義上的和諧社會.
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界定.
觀點一: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這主要是根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 <決定> 對和諧社會部分的論述歸納出來的. 決定>
觀點二: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屬性來看.它應該是一個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能夠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一個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人們能夠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平等相處.民主協商.自由發展的社會,一個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
什麼是和諧發展觀?
劉長明:對和諧發展觀的再闡釋
發展觀唸的演進和昇華
劉長明在《對和諧發展觀的再闡釋》一文中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大抵經歷了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的謀生性發展、工業文明的增長性發展以及工業文明後期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合理演進和梯級昇華。由謀生性發展、增長性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再到和諧發展,是發展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和諧與發展是和諧發展的兩大構成要件,兩者互為因果、共生互動,離開和諧的發展和沒有發展的和諧都是難以想象的。為了實現和諧發展,必須進行與和諧發展相匹配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應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有利於個體自我的身心和諧,以培養和諧發展的人;二是有利於人與人的關係和諧,以營造和諧發展的社會關係;三是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以達到人類索取自然資源的速度與大自然再造能力的平衡。
參考資料www.southcn.com/...48.htm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組織和個人自主行動的空間不斷擴大,主觀能動性得到高度發揮,社會活力和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但由於體制侷限和個人稟賦不同,人們從社會上獲取的利益事實上是不同的,這種差異也會與時俱增,逐漸使社會成員之間在地位和財富分配等方面趨向兩極,導致社會不和諧。可以說,我們依靠市場機制搞活了經濟與社會,同時帶來了一些負面後果。現在,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佔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係日益複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範等問題。鑑於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我理解,這是黨中央克服單純市場機制侷限性的一種新觀點,是一種經濟活力與社會和諧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統一的發展觀,可以說,這是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後提出的又一個嶄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係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它給我們把握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及科學地處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諧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1、關注人際關係,統籌階層和諧。
和諧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提出並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五個統籌”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是生產力的發展對生產關係、社會關係等上層建築提出的新要求,構建和諧社會問題由此而生,這就產生了和諧發展觀。這個發展觀從“五個統籌”中抽象出人際關係,強調階層之間的和諧。?
建設和諧社會......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發展是什麼意思?
用和諧發展觀引導社會建設,社會自然要朝著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引導世界變革,世界自然要朝著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
發展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繫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生物學上,發展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在個體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發展一詞的內涵有四個要點:(1)發展包括個體身體與心理兩方面的變化;(2)發展的歷程包括個體的一生;(3)影響個體身心發展者有遺傳、年齡、學習經驗等因素;(4)個體身心發展是順序性的,順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單向性,而無可逆性。狹義言之,發展指自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期間,個體在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和諧發展的事物發展
事物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優化自身及與相關事物之間關係的要素與結構,提高自身適應環境、變革事物與促進和諧的功能,為相關事物共存共榮創造與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提高存在的價值。追求發展主要是追求提高事物促進和諧的功能與提高相互關係和諧的程度。這就是發展的內涵,是和諧發展觀的基本觀點。事物發展的根本標誌是提高存在的價值,評價那些毫無價值的變化的發展水平,沒有任何積極的實際意義。如果社會生產力能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一百輛汽車、一百架飛機、一百棟樓房、一百顆核彈,不但沒有必要,而且可能會破壞和諧,是否會破壞和諧,要看具體條件。發展是使真理在深度與廣度上更多地變為現實,是使抽象的、觀念形態的真理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的真理,是使具體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是提高社會與世界的和諧程度。用和諧發展觀引導社會建設,社會自然要朝著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引導世界變革,世界自然要朝著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
規範發展是什麼意思
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不能像大躍進那樣突飛猛進,也不能徘徊不前
全面培養,和諧發展的原則有哪些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家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來發展教育科學的光輝典型。他的教改經驗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對理論問題的勤奮、求實的探索精神,使他獲得了重大的理論建樹。
一、提出要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社會主義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按照他的意見,即“意味著勞動與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①他指出:“在這個和諧中,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規定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我們只能說,全面發展的某些方面對於人的整個精神世界的影響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②同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也不是意味著一個人可以不停地從一種職業轉到另一種職業,而是指每一個人在精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同時,還有興趣和能力進入任何其他的知識領域。他說:“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③
蘇霍姆林斯基和兒童在一起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校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都是重要的,沒有第一、第二之分。他說:“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體系裡,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個環節都會破壞這個有機的統一”。他強調道德面貌在每個人身上起著主導的作用。他認為“社會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論他從事什麼工作,都應該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學校中的任何工作都應當包含道德教育的意義,發揮德育的作用。他也強調智育的重要性,認為“無知的人對於社會來說是危險的,”“學校應當不讓任何一個沒有在智力方面受過訓練的人進入生活。”④他還非常重視勞動教育和美育,強調課外與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認為,如果不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活動時間,要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是辦不到的,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學習制度,課內外教學的有機結合,就使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融為一體,發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他們升學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實施“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必須使人的多種多樣的才能、天賦、意向、興趣和愛好等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揮。他強調說: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是讓走向生活的每一個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⑤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是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種才能、興趣、愛好的充分發揮則因人而異,因此,他要求教師必須以關切而又深思熟慮的謹慎態度去對待每個孩子的優缺點,竭力設法把教學和教育工作安排得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顯示出他的天賦,找到他喜愛的活動,並在這方面成為能手。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既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又是它的歸宿點。這一培養目標是以“全面發展”為主體,把“個性發展”、“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三者融合在一起,成為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統一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