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類基礎油?
什麼是三類合成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國標一類基礎油,二類基礎油,三類基礎油的詳細區別是什麼?懂行的朋友請回答,不懂的勿擾,謝謝!
基礎油分類標準
類別 飽和烴含量/% 黏度指數VI 硫含量/%(質量分數)
I類 <90% 80~<120 >0.3
II類 >90% 80~<120 <0.3
III類 >90% >120 <0.3
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製得,從生產工藝來看,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製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性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福,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從外觀上來說,精製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純淨,所以三類顏色淺,一類顏色深
潤滑油基礎油分為五類,這五類各有什麼區別和優點?
全合成油的定義
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全合成油,其實並非是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全合成油,它們大多數屬於高度精煉的第三類礦物油(GroupIII),而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全合成油分兩種,第一種是Polyalphaolefins(PAO),是原油中提煉出來的乙烯、丙烯經聚合、催化等複雜的化學反應煉製成的大分子基礎液,另一種便是以酒精和脂肪酸為基礎材料,經化學縮聚反應而合成的酯類油。
在2000年之前,一般只有以100%PAO或酯類為基礎油的潤滑油,才會在包裝上印上“FullSynthetic”(全合成)這二個英文字。在1999年,美國消費者維權機構,Better BusinessBureau,裁定美孚對嘉實多不應在以第三類基礎油製成的產品上印上“Full Synthetic”字句的指控不成立,原因是“FullSynthetic”在包裝上是市場推廣用字,而並非科學用字。自此以後,很多潤滑油製造商紛紛稱他們以第三類基礎油製成的產品為全合成油。
而到了今天,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小品牌,或不負責任的潤滑油從業員,甚至宣稱以更低質量的基礎油所製成的產品為全合成油。
對機油的常見誤解
1)從包裝上去辨別一款機油的品質
很多車主在選購機油時企圖從包裝上去辨別一款機油的品質,那是徒勞的。一款潤滑油的包裝只會告訴你油的規格與黏度,質量還是要用過才知道。如果你不想亂試,你可以諮詢資深和中肯的機修師傅,或者通過互聯網絡)搜尋有關不同人對不同品牌潤滑油的評價,眾人的說法會給你一個客觀的答案。
2)機油的黏度越高越好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通常,機油的黏度越大,所形成的油膜就越厚,流動性較差,阻力大所以耗能大,高黏度機油通常會用於比較舊的汽車,厚油膜有助於加強密封性,新車或剛大修過的汽車則適宜使用低黏度的機油,以節省燃料。當然,在夏季高溫、怠速、開開停停等惡劣的行駛情況下,品質較差的低黏度機油容易變稀,難以維持正常的油膜厚度從不利於發動機的壽命,適當選擇黏度高一點的機油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利的,但並不代表要盲目追求高黏度。如果你在黏度的選擇上舉旗不定,應參考《車主手冊》的建議。
3)換油看里程
很多車主習慣按公里數換油,基實這樣並不科學,換油期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而定,駕駛模式、路面的狀況(高速公路、市區堵車、爬坡、空氣混濁)、室外溫度、燃料的質量、還有就是機油本身的質量都會影響油的壽命,公里數只是一個參考。最好的方法是經常檢查油的狀況,最低限度每星期一次,如果顏色已變得很深、手感已有一點粗糙、黏度已和新油有很大的差別、有很重的汽油味或焦味,或已太久沒換油,就應該更換。當然,最簡單的是,感覺需要換便換。
4)只要認證越新,質量越好
很多對機油一知半解的潤滑油從業員,經常把具更新認證的機油,說成是質量更好的機油,以訛傳訛,令到坊間對機油認證的觀念有著極大的誤解。
舉個例子,假如你車子的《車主手冊》要求是API SL規格的機油,那是否一款具API SM認證的半合成機油會比一款是API SL認證的全合成機油,可以令你的車子有更良好的性能表現呢?答案是:“不會的”。 無疑,較新的規格要求一般都會比舊的規格高,但須知道有關規格只是一些下限,而很多高質量(當然也是較昂貴)的機油產品,性能表現往往已遠遠超越了其本身所具認證甚至更新的認證的要求,但很多時只是出於市場策略上或時間上的考慮,未有更新認證。
而平價的產品,即使具備一個較新的認證,很多時只是僅僅過關,時間一長,質量便很快下降。所以,如果你是愛惜你的車子,在選購潤滑油產品時,不要盲目追求更新的認證,......
基礎油按什麼分成一類、二類、三類的?它們有什麼區別?
如圖
adnoc三類基礎油一般應用於什麼領域
adnoc三類基礎油一般應用於什麼領域
此外,聚合物的熱氧化還受聚合物材料內應力的影響,因為聚合物產品中必定存在內應力,應力的存在影響氧化條件和氧化機理。實驗表明,應力可以大大提高PP中氧的溶解性。例如取向PP膜(全同立構)在應力作用下能溶解更多的氧,是無應力試樣的1.5-2.5倍,且氧的擴散係數也隨應力改變。氧化的自由基不僅引發無應力聚合物的C-H鍵斷裂,也引起聚合物主鏈的C一C鍵斷裂。
麻煩問下懂的各位,基礎油分為1,2,3類,是根據什麼標準分的呢?
標準基礎油
(1)標準基礎油係指按有關標準生產的基礎油,如早先中國石化總公司頒佈的石蠟基中性油標準、中間基和環烷基油基礎油標準(SN、ZN、DN標準),近期頒佈的基礎油系列標準(VHVI、HVI、HVIS、HVIW、MVI、MVIS、LVI等)。
非標準基礎油
(2)非標準基礎油該類基礎油亦是各基礎油生產廠所生產的有正規標準的基礎油,其所謂“非標準”,係指與中國石化總公司所頒佈的3類基礎油相對而言,該類油與前者的區別在於或根據油品需要,或囿於當前生產條件,或圍於眼前全廠經濟效益,生產出高於或低於總公司標準的油品。例如深度精製、深度脫蠟產品變壓器油、電器用油組分、真空用油組分、白油組分等;又例如精製、脫蠟深度不夠,但卻達到廠內控指標的產品,某些廠生產的機械油組分、軟麻油組分、廢潤滑油再生廠生產的基礎油,合成烴基礎油類亦可歸入此類。在目前全行業沒有實現統一管理前,這類油有一定比例。
特種基礎油料
(3)特種基礎油料該類油或作為特種潤滑油品原料,或作為非正規產品,或作為某局部時期、範圍下的油品原料而有一定市場,但一般無固定作潤滑油基礎油的規格標準,如輕脫油、重脫油、抽出油、汽油、航空煤油、直餾柴油、直餾潤滑油組分料、各種用作再調合的成品油•--大部分為HI'液壓池和機械油等。
國外各大石油公司過去曾經根據原油的性質和加工工藝把基礎油分為石蠟基基礎油、中間基基礎油、環烷基基礎油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發動機油的發展為先導,潤滑油趨向低黏度、多級化、通用化,對基礎油的黏度指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的基礎油分類方法已不能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因此,國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據黏度指數的大小分類,但一直以來沒有嚴格的標準。API於1993年將基礎油分為五類(API-1509),並將其並如EOLCS(API發動機油發照認證系統)中,其分類方法見表1。
表1 API-1509基礎油分類標準
試驗方法ASTM D2007ASTM D2270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
類別飽和烴含量/%黏度指數VI硫含量/%(質量分數)
I類<90%80~120 >0.3
II類>90%80~120 <0.3
III類>90%>120<0.3
IV類聚α-烯烴(PAO)
V類 所有非I、II、III或IV類基礎油
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製得,從生產工藝來看,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製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性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
剛入行做韓國S-OIL(原稱“雙龍”)二類及三類基礎油。不知道那些是二類,那些是三類油,請大俠們告知。
Ultra-S2(6福N),Ultra-S3(70N)二類,
Ultra-S4(100N),Ultra-S6(150N),Ultra-S8(250N)可以歸到三類;
super-150N,super-500N,二類
super-150B,一類
具體可以查看API 基礎油分類
試驗方法ASTM D2007ASTM D2270ATM D2622/D4294/D4927/D3120
類別飽和烴含量/%粘度指數 VI硫含量/%(質量分數)
Ⅰ類 <90% 80~120 >0.3
Ⅱ類 >90% 80~120 <0.3
Ⅲ類 >90% >120 <0.3
Ⅳ類 PAO聚α 烯烴
Ⅴ類所有非Ⅰ、Ⅱ、Ⅲ、Ⅳ類基礎油
三類基礎油與二類基礎油的區分
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製得,從生產工藝來看,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製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性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別用來調製不同的油品。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無S、P和金屬,由於不含蠟,所以傾點極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數一般超過140。但PAO邊界潤滑性差。另外,由於它本身的極性小,對溶解極性添加劑的能力差,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但這些問題都可通過添加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克服。
除I~IV類基礎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烴類、酯類、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礎油等統稱V類基礎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