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戒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18

佛家三戒指的是什麼

【三戒】

(名數)一、在家戒,八戒也。暢、出家戒,十戒具足戒也。三、道俗共戒,五戒也。

參考資料:佛學大詞典

佛教三戒是什麼意思

三戒是三種類型的戒律,即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與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佛教中說的三戒什麼意思是肉酒色

佛教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消除貪嗔痴三毒為根本目的。這就是所謂的三戒。

比如五戒中的不準殺生。

就是要剋制以滿足自己口欲而殺害血肉生靈的貪慾。

喝酒屬於遮戒。酒後亂性暴漏動物的原始本性自虐或虐他就是一種嗔恨不滿愚痴的表現。

佛教強調的是適可而止。五戒中戒色是專指戒除淫亂。

受持五戒,是作為一個不是出家的佛教徒最基本的宗教規定。

什麼是佛家的三戒

有三皈依戒: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眾。

也有大三戒:戒貪,戒嗔,戒痴。

也有三壇大戒,戒律內容繁雜

佛教裡三戒五毒侓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態,這五種心態會使人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信徒的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佛教三戒具體含義是什麼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謂“貪、痴、嗔”三念: 1.貪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俱舍論》卷十六中說:“於他財物,惡欲名貪。”通俗地說,對於名、利,對於財物,對於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於由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慾望,都可稱為貪。《成唯識論》卷六中則說:“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有”和“有具”是指三界眾生以及眾生賴以生存的各種條件。並認為貪著這種心理能障礙無貪,並且因其執著於由五蘊和合的眾生之體,導致生命處於不斷的生死輪迴中,長受三界流轉之苦,所以說以生苦為業。 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並將貪與嗔、痴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貪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識學派則以此為“煩惱法”之一。《俱舍論》依貪著對象區別,將貪分為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瑜伽師地論》中則分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痴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佛經中的三戒是什麼啊???

皈依佛

佛是「覺悟」的意思。

佛教給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

沒有接受佛教導的時候,我們 都是「迷而不覺」。從迷回過頭來,要覺悟。

佛弟子,從今天受了「三皈」之後,你就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滿,乃至於家庭事業,樣樣順利,你就照佛這個話去做。從迷回過頭來,依覺,這個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見」。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無量的苦惱,苦惱從什麼地方來?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環境,不能夠明瞭,於是產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環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這樣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樂,佛法教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實在在可帶給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

僧是「清淨、一塵不染、和合」的意思。

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自性淨。其實學了佛,我們也沒有真的回頭!為什麼這麼說法?因為我們心還是被汙染,妄想是汙染、分別是汙染、執著是汙染,貪瞋痴是最嚴重的汙染,叫三毒!所以,你瞭解事實真相了,你就會統統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復到身心清淨,所以,你才曉得從一切汙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

六、從那裡「皈」?怎麼個「依」?

皈是回頭;從妄想、分別、起心、動念、執著裡回頭。

依是依靠;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這個三寶,佛教給我們這個修行三大綱領、三大原則,一切諸佛如來所依的,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對他;他裡面,對人、對事、對物,都應當要記住:

「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

「淨而不染」,這叫「皈依僧」。

這是自性三寶。所以,學佛的人,從今往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標準、不離開這個原則,那你就是佛的學生,佛就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傳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絕對不在那個皈依證,那一張紙上,紙沒用處的!紙是假的,一撕就破了。真正守住這個原則,絕不違犯,這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這都承認你是三寶弟子,這真正皈依處。

佛教中的三戒需要怎樣授記?

如果是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戒這三種戒律分類的話,有些是要一定修持的人受的,但是不叫授記,授記就是預言某某人將來成佛,如果是三皈依的話必須找出家人受戒

一、為何要皈依?

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或者說是發願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

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做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糾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的正確動機,或者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沒搞清楚、沒有很明白,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著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二、皈依重實質,不重形式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的、發五戒證書的,沒有。為什麼呢?這是儀式,佛家講重實質,你有沒有真心皈依?

現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給你做了,實際上有沒有真的皈依?沒有,你也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個頭,法師發一個皈依證書;那個皈依證書也沒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諸佛、菩薩,也不承認的。不但你這個皈依證沒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沒效。佛、菩薩都不承認的,我們自己在這裡辦兒戲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們怎麼能成就!那麼這個皈依受戒,怎樣才能讓佛菩薩點頭?讓佛菩薩承認?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沒有關係。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沒有受這個形式,佛菩薩也承認。

三、錯誤的皈依觀念

[皈]是迴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呢?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呢?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所以皈依,諸位要記住,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我皈依淨空法師了”,錯了,只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落地獄。你要不來受皈依,你不會造這個罪業,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將來要墮惡道。那麼我們皈依誰呢?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僅僅受這個儀式,這是不切實際的。

四、如何做到真正皈依?

真正皈依的人,要做所有一切人的好樣子。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不是好樣子不但不能學、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做全世界我這個行業裡面的好榜樣。

如果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需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淨心,決定沒有絲毫汙染,汙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汙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我們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慈悲代表有感情,所以愛心裡面具足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存心,學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頭了,真的皈依了,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務必要諸佛菩薩都承認你是三寶弟子,龍天護法才會擁護你,也常常幫助你照顧你。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

佛教五毒是什麼意思

貪,嗔,痴,慢,疑 貪是指貪婪,嗔指嗔恚,痴是指無明愚痴,慢指佛教七慢,即我慢,過慢,過過慢,增上慢,卑慢和邪慢。疑是指猜忌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三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上供是什麼意思?
佛教雙修是什麼意思?
佛教打七是什麼意思?
佛教入流是什麼意思?
佛教吃葷是什麼意思?
佛教舉士是什麼意思?
道教三光是什麼意思?
佛教渡劫是什麼意思?
佛教涅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