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施生態經濟?

General 更新 2024-09-18

生態經濟的發展

生態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互動的層面:小層面即單個企業層面的生態經濟,簡稱單一型生態經濟;二是中觀層面即企業之間的生態經濟鏈,簡稱結合型生態經濟;三是宏觀層面即社會層面的生態經濟層,簡稱複合型生態經濟。三個層面的生態型經濟,體現出從單一到結合,從結合到複合,層層推進,每一次的推進,都將促使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業作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基本個體和基礎,是實施生態經濟的主體,也是體現生態經濟效益最直接的個體,結合型生態經濟和複合型生態經濟都是建立在發展生態企業這一層面之上的。只有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實行生態管理,實現“最佳生產,最佳經營,最少廢棄”,才會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現代型企業管理要從純粹的追求經濟利潤管理向經濟利潤管理與生態型管理結合轉變,在管理的對象、目標、任務、職能等方面體現出生態與經濟的統一性,不僅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還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實施生態化管理,自覺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關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而且,通過實施有效的生態管理,不僅促使單個企業的生態化轉變,而且由點及面、推廣普及,引起整個經濟環境及整個社會風尚的轉變。通過這些轉變再推動生態經濟的深入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早日實現。

如何實施美麗鄉村

建設美麗鄉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幸福大埔的重大舉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縣委“建設幸福村居,打造美麗鄉村”的工作部署,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按照科學規劃佈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目標要求,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生態文明和提升群眾幸福感。

二、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探索建設幸福和諧大埔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建設,致力建設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國際慢城,抓好百侯鎮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鎮葵坑村、大麻鎮小留村等縣級示範村莊建設,做到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建成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化特色鄉村。到2015年底全縣完成100個行政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全縣打造成為“宜居、宜遊”村居、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

1、農村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快速發展,果園變公園,精緻高效農業更加突出。

2、農村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農村垃圾、汙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綠化美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處處是公園,居住環境明顯優化。

3、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農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讀、醫療衛生、交通條件、居住環境得到改善,農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4、農村生態文化日益繁榮。農村特色生態文化得到有效發掘、保護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農業和旅遊業發展規劃、文化特色產業相銜接,有序推進,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結合,凸現可持續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3、堅持保護為重。結合各村實際,突出重點,注重挖掘傳統農耕、人居等文化豐富的生態理念,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建設,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彰顯美麗鄉村,高標準打造鄉村旅遊目的地。

4、堅持生態優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展示農村農業生態特色,圍繞農村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打造大埔大公園。

5、堅持整合力量。建設美麗鄉村與幸福村居工程、發展鄉村旅遊、農民住房改造、生態村莊建設等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帶動、整合資源、合力推進。

6、堅持整體推進。認真分析,結合各村的特點,各鎮抓好2個以上示範點建設,合理確定各村建設目標,分步實施,以點帶面,提升景觀。

四、建設內容

(一)推進“生態人居”工程。按照“科學規劃佈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舊村。對村莊的危舊房要連片拆除,對空城村和居住分佈星散的人群要動員搬遷,儘量撤併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統一規劃,建成佈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新農村。二是改造危舊房。結合扶貧工作,加強農戶建房規劃引導,提高農戶建房的標準,做到安全、實用、美觀,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和牆體立面整治,改善視覺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據各村特色,採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措施,優化美化森林景觀,特別是公路沿線沿河兩側的綠化景觀帶改造,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四是改造設施。......

生態經濟所遵循的主要原則和實現的重要手段分別是

答案C

生態經濟所遵循的主要原則是丹環經濟,利用生物之間的關係,讓它們之間各自為對方提供物質,

政府生態經濟手段主要有哪些,並對其進行評價。

市場經濟作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其自身的複雜構成,其存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而言,它就是法律經濟,也必然是法制經濟,而法制經濟即經濟關係廣泛法制化的經濟。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作為經濟法的兩個核心構成要素,共同維護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經濟關係法制化的典型代表,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承擔不同的職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一、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的對比分析1、理論基礎兩者都以國家干預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所不同的是市場管理法所依據的是直接干預理論,而宏觀調控法則是間接干預理論。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市場有著及時性、靈活性等特點,能有效地促進市場競爭,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但又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如自發性、盲目性等,市場主體為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會採取不正當的競爭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壟斷、貧富懸殊等社會不正義問題,這些是市場自身無法克服的,也正是國家干預的根源所在,國家依法干預市場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壟斷、抑制貧富差距擴大、提高交易的效率,所以,市場經濟必須確立政府的干預。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論而產生,而區別就在於:市場管理法以政府的直接干預為理論依據,而宏觀調控法以政府間接干預為理論依據。2、側重點市場失靈是國家干預的根源,但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表明,國家干預也並非沒有缺陷,政府幹預的失靈(如過度干預、濫用干預權等)同樣會妨礙交易的正常進行,政府規制的失敗,就要求必須確立對政府幹預的規範,其中包括約束政府幹預經濟的權力,規範政府幹預的行為,從這一方面來看的話,筆者認為對市場管理法來說,它著重強調的是對市場主體一方行為的約束,通過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的約束,維護市場的競爭秩序,交易秩序;而宏觀調控法則更加註重對政府幹預行為的約束,以確保政府的宏觀調控權的正當行使。所以,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市場管理法側重於確立政府幹預,宏觀調控法側重於規範政府幹預,但只是側重,兩者都只有由建立在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雙調整基礎上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3、調整方式由於兩者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存在差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調整方式的差異,市場管理法通過國家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來實現其職能,它通過運用行政命令,規章制度之類的公權力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進行規制,如通過制定和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依法嚴禁市場主體在交易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為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確立一個直接的、強制性的選擇標準。宏觀調控法通過國家對經濟活動的間接干預實現其職能,從而間接影響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的選擇,由此可看出,它為市場主體所確立的是一個間接的標準,具有可選性,如通過體現法律規範特點的一些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明確向市場主體傳達一種信息,哪些市場交易活動因符合國家經濟政策而受到鼓勵,哪些不符合國家經濟政策而受限制等。4、調整對象市場管理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管理市場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係,即市場管理關係。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依法查處中所形成的市場交易管理關係,主要存在於微觀經濟領域,具有直接性、強制性等特點。宏觀調控法的調整對象,指的是國家對國民經濟總體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係,即宏觀調控關係如財政關係、金融關係等,主要分佈於宏觀經濟領域,具有間接性,選擇性等特點。5、調整範圍市場管理法以市場管理關係為其調整對象,其主要發生在國家規範市場主體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的過程中。從其體系結構來看,市場管理法的內容主要包括市場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

如何實現產業經濟發展生態化

技術和管理體制的創新

產業政策和管理體系的創新

環境保護制度的創新

論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方法

1、在生態經濟體系中,生態系統 是被控制、調節的對象;調節控制的主體是 經濟系統。2、控制內平衡的自我反饋調節的基礎是正負反饋機制 。系統輸出物質的一部分重新回到系正 反饋。3、若生態系統的成分A增加(或減少),引起成分B的增加(或減少),這種反饋稱為 正反饋;若成分A的增加(或減少)引起成分B的減少(或增加),稱為負 反饋。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機制以 負 反饋環為特點的自我調節,因而存在生態平衡,使系統本身梗以持續下去。4、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個體數量呈一連串的“S” 型曲線變動,這就是著名的羅吉斯蒂 曲線。5、不可再生資源的反饋機制則完全由 價格和開採成本 決定。6、調控機制的三個層次中,決策機構是最重要的。7 、生態經濟宏觀管理,是生態經濟管理的最高層次。 二、名詞解釋:1、良性循環物質、能量、資金的高效低耗(輸入部分)、優質高產(輸出部分)和無汙染(環境質量)的狀態。2、內平衡在自然生態系統內部存在著一個自我反饋調節機制,它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非生物、生物的調節和平衡作用,形成自我調節系統,用以抵禦外界環境的干擾和維持系統的平衡,這種能力稱為內平衡。3、生態經濟管理所謂生態經濟管理,是指管理者為了一定的生態經濟目的,對人們的生態經濟活動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調節和監督一系列的組織實施活動過程。4、生態經濟宏觀管理就是管理者為了一定的生態經濟目的,從整個社會生態經濟活動的總體出發,所進行的全局性的統一管理。三、簡答:1、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的社會經濟意義。(一)有利於生態經濟系統自我調節機制作用的充分發揮(二)有利於實現社會經濟持久、穩定、按比例的協調發展(三)為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四)對當前經濟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生態經濟系統中自我反饋機制的缺點。①社會經濟系統內的負反饋信息是增長性的,這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統一的。但對經濟系統負的反饋調節卻往往遭到人們某些主觀意願的抵制。②當一定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融合成為生態經濟系統以後,二者的反饋機制往往不能密切耦合為一體。社會的技術、經濟、管理手段,常常違背信息反饋系統的規律,或超出其自我調節能力;而這些手段、措施又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這就導致生態平衡失調。人們為追求一時經濟的增長而維持原狀,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3、良性循環的定性標誌。定性標誌有以下幾個方面:(1)能量轉化率持續穩定提高。農業中的能量轉化率,包括植物光能利用率、動物能量轉化率與機械作業的能量置換率等。工業中則主要指單位產品能耗量。(2)系統的投入產出比持續穩定上升,這樣就能達到良性循環。系統的投入產出比與能量轉化率的區別在於,前者指的是經濟上的投入產出比;後者還包括自然轉化率在內。(3)生態環境結構不斷改善,並趨於新的穩定狀態。在農業上,生態環境對於物質元素的回收、保持能力持續增強、生物能積累功能提高,對於工業來講,其輸出的汙染物數量不斷減少,並且納入新的生產循環過程,變害為利,化廢為寶。4、影響良性循環的因素(一)人口壓力不斷增大我國在佔世界7%的耕地上,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二)技術手段不完善迄今為止,我們的技術手段主要為經濟增長服務,很少考慮採取適應生態平衡的技術措施。(三)環境汙染、農村能源不足及掠奪式經營這是影響良性循環的主要原因。工業“三廢”汙染和農用化學合成物的汙染。(四)生態經濟立法不健全我們的法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紀不遵的現象還相當嚴重。(五)政策不合理、不配套5、經濟系統反饋機制的特點在經濟過熱時,經濟系統內部也經常採用負反饋手段,但經濟系統......

如何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之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就是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載力範圍內推進城鎮化。此外,還要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發揮。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鎮之間以及城鎮內部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古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處於矇昧的狀態,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生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規劃空間格局。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規劃土地空間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佔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又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凌亂無序。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又表現為產業的聚集。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既關係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係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要按照資源節約、......

生態經濟學

研究生態經濟學的意義

生態經濟學的創立,為發展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是編制經濟發展現劃的指導思想,是解決目前存在的生態問題的有效途徑,因而對推動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為制定杜會經濟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制定一個正確的戰略規劃,是保證社會經濟順利發展的重要前提。傳統經濟學片面地強調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增長中的生態問題。生態經濟學主張從生態與經濟的結合上研究和樹立社會經濟的產值雙、資源價值和發展戰賂觀,認為現代經濟社會是一個生態經濟有機整體,社會再生產是包括物質資料再生產、人口再生產和生態環境再生產的生態經濟再生產;人類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文化的需求,面且包括對優美舒適的生態環境的需求。因此,經濟社會發展戰賂應該是經濟一社會一生態同步協調發展戰賂,在目標選擇上注重不斷改善生態條件和提高環境質量,並通過完整的多元指標體系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生態經濟學這一重要的戰賂觀點,為制定全面正確的社會經濟發展戰咯提供理論指導,對於國民經濟建設方針及政策的確定、國土資源開發整治、編制國家經濟發展現劃和國民經濟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為沒計和建設良‘巴據環的生態經濟系統提供科學依據

生態經濟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對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機制的研究,揭示生態經濟運動的規律,為設計和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系統提供科學依據。近幾年來,人們在應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建設高質量的生態經濟系統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上海、大連等城市,進行生態建設的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對當前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第一,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的必然選擇*眾所局知,人口、資源、環境的狀況是一個國家員基本的國情。如果說它們是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三大難題,那麼可以說,這三大難題在中國尤其突出。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基礎脆弱的現實國情,決定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中,必須面且也只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賂。這是因為,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退化,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經濟學正是為了尋求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和途徑,以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維護生態乎衡,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是企業轉變增長方式的客觀需要。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仍然是一種高投人、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租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這種方式使企業及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付出極大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造成不可持續發展的危機。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重點放在轉變租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上,逐步從現有以資源環境消耗型為基本內容的租放型非持續經濟增長方式,轉向以環境資源節約型為基本內容的經濟增長方式。這樣才能切實避免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企業經濟一時增長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第三,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需要。目前,我國企業面臨的是按照國際通行的WTO規則競爭的新環境。為了適應這種新環境,我國國內市場必須嚴格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規範與要求運作。這是關係到我國企業的命運與前途的重大問題。從國際貿易來看,中國加入WTO之後,關稅大幅度降低,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也將逐步取消;國際貿易壁壘逐步轉向各種苛刻的技術標準和環境法規與生態標準及其要求,這樣對我國企業的生產與銷售構成很大沖擊。從國內貿易來看,我國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必然要支持與鼓勵低汙染或無汙染的生產與消費,對低汙染或無汙染的綠包產品實行減徵消費稅的優惠政策。

參考資料:《生態經濟學》陳德昌...

在現有的經濟模式下怎樣有效的開展生態環境建設

現有經濟模式小生態環境建設可以從引導消費者偏好、政府幹預和行業協會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如下:

隨著廣大消費者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消費者會自發的關注生態問題,特別是在消費者知道不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會導致的各種疾病的情況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時可加強宣傳,點出不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的害處,那麼消費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進行考慮,也會支持生態環境建設。

政府幹預是指政府通過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實施,強制性的要求企業與個人在進行日常活動時注重生態環境建設,不過政府幹預政策性太強,容易引起一些“副作用”。

民間行業協會對於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和實施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如何從 經濟小州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

出口。。。我也想問,下手真快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實施生態經濟?
個人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如何瞭解中國經濟形勢?
如何壯大集體經濟?
如何實施數據庫營銷?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教師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如何做好宏觀經濟分析?
如何實施全面從嚴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