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行是什麼意思?
牙行的說法
“袖裡吞金妙如仙,靈指一動數目全,無價之寶學到手,不遇知音不與傳”。這說的就是牙行。
牙行是古代和近代市場中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評定商品質量、價格的中間商,也就是我國最早的經紀人。牙行最早出現於漢代,至明清最為盛行,人們通常把這些經紀人叫牙子。以其介紹種類的不同,又把他們叫做牛牙子、驢牙子等等。在我國古代,牙子有官牙、私牙之分,但就其實質,卻都是一手託兩家,也就是先找“上家”,再找“下家”,然後抽取佣金。關於“牙子”因何而得名,有各種說法。有人說,牙是在脣與舌之間活動的,恰如“牙子”置身於買賣雙方之間。也有人說,“牙子”大都能說會道,因其伶牙俐齒而得名。
古代的“牙行”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行業?
牙行是我國古代和近代從事貿易中介的商業組織。先秦及漢代,貿易中介人稱駔、駔儈,唐五代稱牙、牙郎、牙儈,宋元明清又有引領百姓、經紀、行老之稱,一般稱之為牙人。明代嘉靖(1522-1566)時始稱行,1523(嘉靖二年)制定的市場法中已有“牙行”一類,規定選有資產的人戶充任,由官府發給印信文簿,稱為“牙帖”。領帖需交納帖費,連同每年所納稅銀,統稱牙稅。明崇幀《長沙府志》卷5有“湘潭牙行獲利逾千金,而靛行倍之”的記載。清沿明制,最初嚴格限定開戶額度,由戶部統一印製牙帖,由各省布政司統一發放。持帖經營的牙人不許跨市集、跨品種經營。明末清初,湘北地區長途販運貿易發展,長沙城外的市鎮墟集成為商品集中收購的市場。牙人開始充當商人收購業務的中介人,市集上的牙行數量劇增。長沙城外,1726年(雍正四年)有糧食、魚、煤炭、白炭等牙行35家;至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新增牙行60家,其中有鹽行、茶麻行、紙行、靛行、鐵行、石灰行、枯餅行等。牙行興盛又帶動了店鋪的發展。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城外各市鎮共有門攤189家,其中經營糧食的門攤最多,佔85%,其餘還有土果鋪、靛紙鋪、香餅貨鋪、姜瓜貨攤、杉木貨攤、鐵鍋釘貨攤等。1858年(咸豐八年)漢口開埠後,長沙牙行增長更快,至1867年(同治六年)發展到100家,包括糧食行、茶麻行、魚行、紙行、靛行、鐵行、鹽行、白炭行、煤炭行、帽行、牛行、石灰行、土果行等10多個行業。許多牙行由城外市集移至城內,如土果行集中在今下河街一帶,糧行集中在今草潮門一帶。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取消了牙帖的限額,牙行設立日益增多,到1941年長沙註冊登記牙商時,尚存337家。
長沙牙行按經營方式不同大致分為3種類型。一是專替賣方代俯的牙行,通常有較大的倉庫和棧場,服務設施完備,如糧行、漁行等。牙行常利用買賣雙方不熟悉市場行情的情況,從中牟取額外利潤,如貨末脫手,賣主急需錢用時,牙行可放高利貸,當貨售出後又不及時付款,以圖利息。二是專為買方代理的牙行,一般與買方訂有契約,訂明品質、價格、數量、交貨日期等,既大量預收貨款,以圖利息,又靠壓級壓價、大秤進小秤出等手段獲取暴利。三是代購代銷兼營的牙行,一般擁有雄厚的資金,從事代購代銷經紀業務,有的還自營購銷,獲利頗豐。
明清兩代,牙行的存在對促進地方土特產的購銷起了重要作用。如清光緒《湘潭縣誌》載:“明代青靛貿易較發達,衡山、酃縣、茶陵、攸縣、湘鄉等地所產青靛都運此銷售,客商攜萬金、千金或十百金爭相採購。”1911年(宣統三年)《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也載:“寶靛上出洞口,下達三湘、資江一帶”,“長(沙)、寶(慶)兩府,販靛之人絡繹不絕。”土靛的長途販運活動就得益於長沙、湘潭兩地的靛行。可見,牙行的存在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農民和手工業者不熟悉市場行情,牙行居間介紹,有利於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在長途販運貿易中,客商的收購和推銷,通過牙行可克服民情地情不熟的弱點,有利於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牙行在民間貿易中,把持市場,有的從中行騙,傷害買賣雙方的利益。牙行抽取行佣一般按行規抽取其貨款的3%,但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目,經紀人採取各種手段獲取非法收入,如計量欺騙,多進少出,買青放帳,高利盤剝,騎盤(卡買卡賣)、避盤(議價時不使賣買雙方知道,從中漁利),欺行霸市等。有的牙行還包攬運輸、報關,貨物不經牙行聯絡,不能通行,出現了所謂“報關行”。有的牙行不僅自備館舍、倉庫,且有雄厚的資金並僱用各種專業人員,按分工代客收購。隨著收購、批發業務的擴展,有的牙行還自辦收購業務,牙......
牙紀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古代,居間人被叫做“互郎”,是指促進雙方成交而從中獲取報酬的中間人。在古漢語中,“互”寫作“樂”,後又訛傳為“牙”。因此民間將居間人稱作“牙行”或者“牙紀”。
牙紀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古代,居間人被叫做《互郎》,就是促進雙方成交而從中獲得報酬的中間人。在古漢語中《互》寫作《樂》,後來以訛傳訛成《牙》,因此民間把居間人叫做《牙行》或《牙紀》。
廣州十三行是什麼意思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洋。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云:“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簡單來說 十三行就是閉關鎖國時的清代對外開放的唯一通商口岸。現在是服裝批發市場。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啦~
在清朝牙人是做什麼的呀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牙商人數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工會,稱為牙行。清代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還要與來華洋商打交道,從貨物買賣到日常起居,事無鉅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不過,這裡的牙行數目並不固定,時有增減,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最興盛的十三家。
佣金是什麼意思
佣金:是指我公司根據有關法律向委託人、買受人收取的成交後的服務費用。
中國古代出現的牙人是什麼
舊時居於買賣人雙方之間,從中撮合,以獲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儈。
在西周時期,這種中介人稱為質人,到了西漢就稱作駔儈,最後唐朝以後才叫牙人。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牙商人數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工會,稱為牙行。清代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還要與來華洋商打交道,從貨物買賣到日常起居,事無鉅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不過,這裡的牙行數目並不固定,時有增減,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最興盛的十三家。
由於牙人多數狡猾,存在著侵漁百姓、欺行霸市、欺詐哄騙、鑽營漁利、收取高額佣金、損害交易雙方利益的行為等危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以後,政府不鼓勵牙行和牙人的發展,隨著規範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數牙行和牙人被取締或自行消亡。現代代替牙人的商業中介組織主要為各種交易所、信託公司、經紀人等等。
最早的牙人的工作是在城市或鄉村的市場中,為買賣雙方順利完成交易過程,並從中抽取佣金的居間商人。
後來商業不斷髮展,牙人行的種類也變得多樣化,如:說合貿易、拉攏買賣,接受委託、代人經商和代收商稅等,牙人在契約買賣和賒欠貿易中的擔保作用也非常重要。非正式的個體牙紀,一般稱之為“經紀”。一些具有某些專業經驗的牙人,專門撮合某類商品的成交,如“牛經紀”、 “驢馬經紀”等。而牙行就為買賣雙方提供信息、場地、撮合成交併從中提取佣金的地方,也就是牙人的辦公處。
暖氣行話牙子是什麼意思
絲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