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如何理解素質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11-20

簡述對素質的理解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素質多側重於社會屬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影響下所形成的那些穩定的、基礎性的、對其活動效率和未來發展能產生廣泛影響因而具有社會評價意義的特點的總和。諸如身體條件、智能發展、文化素養、政治理念、思想水平、心理視野、高層次心理結構(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其在現實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應變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潛力都屬於素質的範疇。

但說實話,高考不改,教無寧日,學無寧日,何談素質教育?

教育學考試論述題:如何理解素質教育。求各位大神解答呀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多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素質教育特點:   第一,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的定義雖然只提到人的發展,但並非是不考慮社會需要,而是針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偏向而突出強調人的發展。

第三,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這些定義都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

第四,不僅主張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而且主張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如何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素質教育在國內已經是鬧的沸沸揚揚,但是面對中國的應試教育,一

路坎坷,很不樂觀,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召開了湖北省素質教育研究組的籌備大會。陶宏開教授作為特邀顧問。陶宏開教授的素質教育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和建議。但是在會上,83歲高齡的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老先生的幾句話,道破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含義和在社會、歷史、人類方面的緊迫性。他說,人類現在正在毀滅自然,我們要儘快改變這種現象,急需提高全人類的素質;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小孩子,各位教職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比如說,順手帶走沒有喝完的水,這就是一種素質。 從現場來看,確實職工作者的素質有待提高,至少沒有第二個人帶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隨處可見。可悲可笑可氣! 素質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辭海》寫道:“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髮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這是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 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 關於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開教授的見解:素質分為心理素質,專業素質,整體素質。現行的應試教育被教育者以聽為主,而素質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動性為主。言簡意賅! 但是高度有限,只針對孩子,卻忽視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會人士。 1.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馬列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毛澤東思想下的社會主義社會,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胡錦濤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社會,都是高素質的理想社會。沒有高素質, “和諧”從何談起?沒有高素質,“社會主義”將是虛幻的理想社會。 2. 素質教育,應該從全社會的高度發起。CCTV-1的公益廣告,歷經幾十年,現在已經推起高潮。但是,素質教育不應該假借某某活動知名(如:學雷鋒日,奧運會,博覽會……)發起,社會是每一個個體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間組成,每一個社會人,每一個生命活動都在體現你的素質。“橋上的人在看風景,橋下的人在看你。”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簡述素質教育的重點

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教育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就"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穿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於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

簡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怎麼樣實施素質教育

摘要:當前小學教學偏重智育,忽視德育美育;偏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思考

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偏重教師權威,片面強調共性,無視學生的個性、感

情、興趣、愛好、差異和人格;偏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包辦學習過程,無視學生的

主體地位,壓抑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小學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習,更新理念,全

心全意實施素質教育;少些包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新的評價制度,全面

落實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更新理念;主體地位:評價制度

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面向全

體學生,承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

主動的發展;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

好基礎。”可見素質教育的目標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傾向,順應了當代國際教育人文

化的潮流。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可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全面性”是素質教育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為了一切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對素質教育“全面性”的表達。基礎教育

首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使全體學生的

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對素質教育“全面性”的闡述。二是“新”

,即在新時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新要求。

素質教育內涵的核心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反映了新世紀大教育的時代要求,

同時也體現了未來終身教育對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素質教育把提高國民素質為基

本目標和根本宗旨,一是要從教育內部自我完善、自我評價的侷限中解放出來,傾

聽時代的呼喚,關注國家民族的命運,做到把人的自身發展要求同國家社會發展的

要求結合起來,把教育內部自我評價同社會評價結合起來。二是要以提高國民素質

為根本標準,探索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的

過程,也就是把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作為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把素質教育從基礎教育階段擴展到整個教育系統,成為中國教育走向21世紀的一

面旗幟。三是要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社會系統工程,推進教育內部和外部相配套的

整體改革。要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學習,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實施素質教育

教學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靈魂和統帥,正確的

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能夠推動教育事業健康地發展;不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

會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帶來損失,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現在有越來越多的

人接受了素質教育的思想,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取得共識。比如現在有幾種說

法,一種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沒有什麼不同。

理由是素質教育也要考試,“應試教育”也講素質;第二種是大同小異,或小有差

異。認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有一點差異,差異就是少一點活動,少一點音樂

和體育,所以不必做什麼大的改動,加一點就行了,對“應試教育”作點修補就可

以了;第三種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互相滲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

說我是“應試教育”我就是“應試教育”,你說我是素質教育我就是素質教育。於

是把升學率的經驗改一改,貼個標籤,就成了素質教育的經驗;第四種是素質教育

重要,“應試教育”也很重要,二者同等重要。實際上,這些看法是要混淆“應試

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差別,儘量把“應試教育”說成是素質教育,如果都這樣搞,

那實施素質教育很容易,貼上標籤,全國一下子都是素質教育了。

然而,當前小學教學偏重智育,忽視德育美育;偏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思考

力、想象力......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素質教育內涵和實質的理解

一個人的體能和天生能力,有的人語言方面比較好而其他方面比較差,素質教育就該著重發展他這一方面。而其他方面也要確保均衡,但不與這主要方面衝突,不能強制學生接受其他方面的訓練。

淺談怎樣理解教育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之一。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就會養成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為培養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發現創新精神,發展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呢?本人結合平時的教學談幾點做法與想法。 一、提供形成問題的基礎。 學生的認知過程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也就是說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具備豐富的生活體驗是形成問題的基礎和保證。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表象,幫助學生提供形成問題的智能基礎,例如閱讀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熟讀精思,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思想內容和語文基礎知識,還要結合教材特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標本、模型和實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去理解抽象的知識,使之儘可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多接觸和體驗生活,讓學生在閱讀和生活實踐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樣,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多了,頭腦中的表象豐富了,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對新知識產生疑問。 二、創設產生問題的氛圍 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關鍵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消險學生的緊張、焦慮感,讓學生充分表露靈性,展現個性;要有意識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提供爭辯的機會,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真正成為發現問題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參加探索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教會提出問題的技巧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質疑、解疑、析疑的過程,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較小,受知識、經驗的制約,在學習過程中還不能夠自覺質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給予引導,教學生學會提問。 1、抓住課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經常引導學生推敲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有利於學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例如教《魚游到了紙上》,教師可以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思考後立刻會提出:魚只能在水裡遊,為什麼能游到紙上呢?學生自己有了問題,自然會主動讀書,在書中尋求問題的答案。 2、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每篇課文都有重點詞、重點句,而這些重點詞句大多又和課文的中心緊密相關的。比如教《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可引導學生提出:“深感不安”是什麼意思?什麼事使華佗“深感不安”?這說明了什麼?然後引導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自讀教材展開討論,學生就會明白,病人動手術時疼得死去活來這件事使華佗深感不安,說明華佗是一位時時關心病人,有崇高醫德的醫生。 3、抓住矛盾引導學生髮問 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是藉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來表達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點的,貌似矛盾,實則統一。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引導學生進行發問,往往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說:“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柺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如果讓學生細讀這句話,學......

談談你對素質教育的看法。

素質教育的提法很好,但實際效果誰也不搞素質教育,因為在教育界,數字出官,官出數字,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以及鞏固率是學校的大指標,誰敢不紮紮實實的高應試教育,再有家長望子成龍,逼著學校加課補課。課堂滿堂灌,養雞場式的大班級,集中填鴨式的灌輸,使得礌習枯燥乏味。要想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我認為第一要有寬鬆的就業環境和比較穩定的工作;第二要有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重過程的考核;第三,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培訓,積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參考資料:資深歷史教師

相關問題答案
簡述如何理解素質教育?
如何看待素質教育?
教師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如何理解幼兒教育目標?
為何實施素質教育?
應該如何理解黨的性質?
如何理解美的本質?
如何理解黨的綱領?
如何理解消費稅?
如何理解民事法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