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北部斷層形成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11-07

非洲北部斷層的成因大約在摩洛哥南部撒哈啦北部

概況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洲名釋義: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希臘文“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的意思。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以上的熱帶佔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故稱為“阿非利加”。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人口:2000年人口達7.94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12.9%,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黑人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二。非洲的自然增長率居世界第一。人口分佈極不平衡,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區,每平方千米約1000人。撒哈拉、納米布、卡拉哈迪等沙漠和一些乾旱草原、半沙漠地帶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還有大片的無人區。種族:大部分居民屬於黑種人,其餘屬白種人和黃種人,非洲是世界上種族成分最複雜的洲。非洲有700多個民族和部族。語言:他們語言十分複雜,將方言土語計算在內約有1500多種。一般多為尼日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亞——非語系和科伊桑語系。宗教:多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範圍:大陸東至哈豐角(北緯10°27′,東經51°24′),南至厄加勒斯角(南緯34°51′,東經20°02′),西至佛得角(北緯14°45′,西經17°33′),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北緯37°21′,東經9°50′)。政區與國家非洲目前有56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索馬里、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和塞舌爾。西非通常包括毛里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岡比亞、馬裡、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加那利群島。中部非洲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部非洲通常包括贊比亞、安哥拉、津巴布韋、馬拉維、莫桑比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馬達加斯加、科摩羅、毛里求斯、留尼汪、聖赫勒拿等。經濟黃金、金剛石、鐵、錳、磷灰石、鋁土礦、銅、鈾、錫、石油等的產量都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輕工業以農畜產品加工、紡織為主要。木材工業有一定的基礎,製材廠較多。重工業有冶金、機械、金屬加工、化學和水泥、大理石採製、金剛石琢磨、橡膠製品等部門。農業在非洲國家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非洲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有麥、稻、玉米、小米、高粱、馬鈴薯等,還有特產木薯、大蕉、椰棗、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經濟作物,特別是熱帶經濟作物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棉花、劍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菸葉、天然橡膠、丁香等的產量都很高。乳香、沒藥、卡里特果、柯拉、阿爾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畜牧業發展較快,牲畜頭數多,但畜產品商品率低,經營粗放落後。漁業資源豐富,但漁業生產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近年來淡水漁業發展較快。非洲是世界交通運輸業比較落後的一個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體系。大多數交通線路從沿海港口伸向內地,彼此互相孤立。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另有鐵路、海運等方式。南非共和國、馬格里布等地區是非洲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的地區。撒哈拉、卡拉哈迪等......

非洲南部經濟發達於北部和中部的原因

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北部是廣大的沙哈拉沙漠,沙漠肯定不好發展經濟的,相比較而言南部有好望角這個重要的航線,加上熱帶沙漠在南部分佈較少,南非的資源很豐富,所以南部要比北部要好啦

北部非洲的阿拉伯人為什麼寧願守著荒漠幾千年而不南下?

首先,阿拉伯人到北非只有一千年多一些的時間,沒有幾千年,是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從亞洲遷徙而來的。

其次,北非的氣候和阿拉伯人的老家——西亞的環境類似,都是半荒漠的草原,適合放牧,阿拉伯人比較適應

再次,北非除適合居住的沿海以外,都是廣袤的撒哈拉沙漠,阻擋了大規模南下的步伐。

少數到達撒哈拉以南的人數量太少,雖然傳播了伊斯蘭教,但逐漸被黑人同化。

馬達加斯加金礦分佈

馬達加斯加全稱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非洲島國,位於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作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旅遊資源豐富,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國政府將旅遊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鼓勵外商向旅遊業投資。居民中98%是馬達加斯加人。

馬達加斯加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80%以上,工業基礎非常薄弱。

馬達加斯加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墨儲量佔非洲首位 ,除此之外還有云母、鈾、鉛、寶石、金、銀、銅、鎳、鋁礬土、鉻、煤等。

河流湍急,水力發電潛力很大。2013年,森林面積1470萬公頃。糧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給。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丁香、劍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佔世界首位 。

為什麼希臘、喀麥隆、尼日爾、馬裡、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岡比亞、赤道幾內亞、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亞都不

誰說他們不承認?聯合國都承認了!

非洲的人文環境是什麼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部,亞歐大陸的西南面。西面和東面分別是浩瀚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北面隔地中海與世界重要的旅遊客源地區歐洲相望,東北以紅海和著名的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鄰。南北跨72個緯度,最長達8100公里,東西約跨69個經度,最大寬度7500公里。赤道橫貫大陸中部,將非洲一分為二,赤道與最北點和最南點的距離大致相等。非洲的面積為302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為5.53億。

非洲在地形上有若干重要而明顯的特徵,一是非洲有廣闊的高原,相對而言山地較少,地勢起伏不很大,既不象其北面的歐洲那樣有山勢雄偉、面積巨大的阿爾卑斯山脈,也不象亞洲那樣有面積十分廣大的平原。整個大陸平均高度約750米,在各洲中居第二位。面積廣闊的高原不僅有利於交通的發展,而且和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結合,在東非、中非北部和西非中南部等地區形成了世界上最廣闊的熱帶草原,即所謂“薩王納”群落。其繁茂的草本植物為草食動物和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在薩王納地區,生活著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動物群,包括羚羊、斑馬、非洲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等有蹄類草食動物和獅、獵豹、鬣狗、豺等大型肉食動物。其中有不少是非洲的特有種,有的已屬稀有珍貴的動物種。而這些草原和草原上的動物,及以其為主體的眾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正是非洲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吸引人的旅遊資源。目前非洲共有各種天然動物園70多處,總面積達41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各洲中天然動物園面積最大的一洲。肯尼亞的察沃國家公園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以野生動物繁多著名於世,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遊客。

然而,非洲並不是完全沒有高山。在西北部,分佈著比較高大的阿特拉斯山,在東南部和南部分佈著德拉肯斯山脈和開普山脈。開普地區由於水平岩層遭受切割而形成的奇異的桌狀山、東非高原上位於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交界處的“赤道雪山”、“非洲之巔”乞力馬扎羅山都是遊客嚮往的地方,尤其是後者,雖然位於赤道附近,但因地勢高聳,海拔達5950米,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這種赤道雪山景色極為壯麗。

非洲地形的另一大顯著特點是,斷裂地形發育相當廣泛。由於地質史上的斷層地質作用,西北廣泛分佈著高几十到幾百米的臺階狀地形,而在東非則形成了世界聞名的東非大裂谷帶。裂谷帶規模極其宏偉,它從亞洲約旦的死海附近起,經紅海、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至坦桑尼亞,形成裂谷帶的東支;另有一支從烏干達經阿爾伯特湖、坦喀尼噶湖、馬拉維湖,再經莫桑比克至印度洋,這是裂谷帶的西支。裂谷帶全長7000公里左右。上述裂谷帶內形成的湖泊,岸壁陡峭,湖底深陷,並沿裂谷帶呈串珠狀分佈,風景美麗而奇偉。

非洲象其他一些大陸一樣也有若干大河,最著名的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水量極為豐富的扎伊爾河,以及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不少河流在其流程中經過陡崖、階狀地或因軟硬岩層的差異,形成急流瀑布,不僅水力資源豐富,而且也形成許多著名的旅遊點。贊比西河上有瀑布72處,其中莫西奧圖尼亞瀑布高100餘米,寬度1800米,是世界級的旅遊勝地。南部非洲土格拉河上的土洛拉瀑布,落差800餘米,形勢十分壯觀。尼羅河在喀土穆以下因河床巖性差異顯著,形成了六個瀑布。埃及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旅遊點阿斯旺高壩就位於“第一瀑布”以下。金沙薩以下的扎伊爾河下游河段,有一系列急流和瀑布。這個世界聞名的利文斯敦瀑布群,由32個瀑布和急流段所組成。

非洲的氣候也有一些顯著的特點。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其最明顯的特點是“熱”,即熱帶氣候面積廣大。在拉丁語中,“阿非利加”就是陽光灼熱的意思。同時,由於沒有太多的高山地區,非洲冬季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地區......

非洲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重要地形區: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大裂谷(地球的傷痕)海岸線平直

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缺少海灣和島嶼(島嶼數量最少的大洲)。幾內亞灣是最大的海灣,馬達加斯加島是最大的島,索馬里半島是最大的半島。好望角地處大陸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分界處。

沙漠廣佈

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撒哈拉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僅次於南極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它位於非洲北部,那兒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源自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河流和湖泊

河流季節變化大(乾溼所致),多峽谷、急流和瀑布(維多利亞瀑布為非洲最大瀑布)。水能資源豐富,不利航運。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的流域面積和流量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二位。湖泊多集中在東非高原,為斷層湖,狹長水深,串珠狀排列於東非大裂谷。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阿薩勒湖,非洲鹹水湖,非洲大陸最低點。

熱帶大陸

非洲大陸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帶呈南北對稱性分佈(以赤道為中央)

非洲經濟是由在非洲的貿易、工業和人力資源組成的。非洲的人口約有十億,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5%(2008資料)。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非洲貧窮的原因有部分是因為其動盪的歷史有關。非洲非殖民化的不穩定加劇了冷戰衝突。自20世紀中期,冷戰、貪汙和專制統治也令非洲的經濟更加不景氣。

非洲經濟展望報告特別提到:自2001年以來,非洲與中國的貿易增加了10倍,於2008年更達到了100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迅速增長,而拉丁美洲也經歷了溫和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相比之下,非洲的許多地區在外貿、投資、人均收入和其他的經濟增長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窮對非洲有很大的影響,包括較低的預期壽命、暴力和不穩定,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持續影響了非洲大陸的發展。然而,數據顯示部分非洲大陸正在經歷快速的增長。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經濟增長的比率。在經濟發展最快的非洲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情況。在2007年,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包括毛里塔尼亞19.8%、安哥拉17.6%、蘇丹9.6%、莫桑比克7.9%和馬拉維7.8%。

許多國際機構對新興非洲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越來越有興趣,尤其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非洲的經濟卻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雖然在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經合組織)中沒有任何非洲國家加入了發達國家之列,但整個非洲並非完全的貧窮不堪,而在財富方面也有很大的變量。在非洲北邊的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和歐洲及中東等發達國家經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南非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無論是在國內生產總值,或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是全非洲最高的。在它鄰近的國家也能從中分享南非的財富。一些細小但石油藏量豐富的國家如加蓬和赤道幾內亞,也加入在非洲10個最富有的國家之列。

南北兩端大陸經濟較撒哈拉以南非洲為高在熱帶的東非地區,因其長期前殖民地歷史,使其貿易和發展較其他地方快,因而較其他地方富裕及穩定。一些群島如塞舌爾群島、留尼汪、毛里求斯和佛得角,也較內陸國家富裕,但較不穩定的科摩羅經濟則依然很差。

最貧窮的國家是那些正處於內戰或剛剛擺脫內戰的國家。其中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塞......

非洲資料簡介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陸。它形如一個巨大的不等邊三角形,南窄北寬,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環繞四周,沿海島嶼不多,最大的島嶼是馬達加斯加島。在非洲生息著不同膚色的居民,有黑人,也有白人,還有黃種人,其中黑人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非洲的全名叫“阿非利加洲”。非洲大體是一個起伏不大的高原,赤道橫貫大陸中部,四分之三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幾乎全年都是夏天,故被人們稱為“熱帶大陸”。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第一大河尼羅河也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流域是孕育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屹立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交界處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山,頂峰終年積雪,素有“赤道邊上的白雪公主”的雅稱。東非大裂谷縱貫非洲東部,是世界最大的斷層陷落帶。鑲嵌在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風光綺麗,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非洲擁有豐富的礦產、水力、農業和林業資源。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十多種礦產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種礦產的蘊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被稱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個巨大的能源寶庫,地下蘊藏著大量可供開採的石油。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贊比亞素有“銅礦之國”的美稱。

非洲盛產可可、咖啡、棉花、小麥、玉米、高粱、小米、木薯和棕櫚油等農產品。埃及的長纖維棉花以產量高質量好馳名世界。

非洲地大物博,資源非常豐富,人民吃苦耐勞。但是,非洲曾經遭受長達50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侵略、剝削和掠奪,將非洲變成世界上“最貧困的大陸”。據聯合國宣佈,世界上最不發達的48個國家中有33個是非洲國家;非洲五十多個國家中,最不發達國家佔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二。儘管非洲目前面臨著種種挑戰,但它仍是一個“有希望的大陸”。

非洲有哪些特點?

非洲音樂特點

非洲音樂作為非洲黑人的原創音樂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也在歷史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影響了很多的其他音樂。

爵士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新奧爾良發展起來的一種流行音樂。其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比較複雜的過程。爵士樂來自非洲音樂。17-18世紀,非洲黑人被販運到北美,過著非人的奴隸生活,音樂成為他們抒發內心痛苦、尋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隸保持了非洲音樂的傳統,同時又逐漸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於是產生出許多美國黑人的音樂形式,如布魯斯、拉格泰姆、靈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魯斯和拉格泰姆對爵士樂的形成影響最為明顯,它們的一些藝術特徵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樂中。

另外,從宏觀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樂正是歐洲音樂、印第安音樂、非洲音樂的混合體。但因混合成份、程度、層次、類別各不相同,從而形成非常豐富的音樂風格。印第安人音樂主要是採用無半音的五聲音階,樂句有下行的趨勢。用偶數節拍多,也有切分節奏;獨唱多,重唱少。拉丁美洲民間音樂,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歐混血人的音樂,它採用七聲音階,旋律進行平穩、圓滑,唱法放鬆,重唱多,音樂中帶有淡淡的鄉愁。美洲—非洲音樂,其節奏在音樂中起決定作用,節奏強烈、複雜,而且常常是多線條的

非洲音樂的社會功能

非洲大陸有數十個國家、數百種語言和難以計數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兩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膚色黝黑的蘇丹人;赤道以南,膚色淺黑的班圖人)和四個少數民族(東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馬達加斯加的馬來人與黑人的後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諸部落;散居於中非熱帶叢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於眾多繁複的部族和各種外來的影響,非洲的音樂文化既千差萬別,豐富多樣,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樂的共同特性,相互聯繫而具有共同的傳統。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樂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複雜多變的節奏,旋律中常見三度音程進行;東非和南非的比較穩定的調性,多種形態的多聲部演唱、演奏,以及對鼓的喜愛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音樂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直接、緊密的聯繫,音樂幾乎伴隨著人們所有的活動,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非洲,音樂活動多數是隨著日常生活進行的,許多勞動往往有音樂相伴隨,音樂在許多重要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慶節日或農閒時節,各種音樂活動常常帶有社交的性質。他們通常都是在露天環境中進行,或者是一個廣場、市場,或者是一片樹林、一個庭院、一處陵墓。在這種公眾活動中,自發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語言的人。他們通過集體音樂舞蹈演出、載歌載舞的狂歡,加強彼此的感情,加強部落成員間的聯繫。這時無論男女老幼,都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他們都可以參加到合唱、樂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專業音樂家表演的場合,他們與觀眾也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總之,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它既注重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純粹用於娛樂,又可以成為傳遞信息的手段,而且還是部落成員表達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頌神,又可讚美人,還可以用來驅魔祛病。

非洲面具的特點

非洲面具本身有很多種形態,大體可分為四類:一類是象臉一樣只遮住面部,一類是被頂在頭上的,還有一類是套住整個頭部,最後一類是一塊被綁在頭上的平板,或很長很高、或很寬很大。不論哪種面具,大多都是用一塊完整的木頭製作的。

不論是繪製還是雕刻,大膽的圖案是非洲面具設計的一種有力的表現因素。大多圖案傾向於採用對稱的幾何型,如平行的線條,矩形、之形、十字、曲線和螺旋線。圖案通常被賦予了特定的信息。表現刺青的痕跡或者文身花樣裝飾在......

相關問題答案
非洲北部斷層形成原因?
臉部斑點形成原因?
非洲氣候形成原因?
東非大裂谷形成原因?
北太平洋暖流形成原因?
北京地區霧霾形成原因?
痘痘的形成原因?
西湖形成原因?
蝴蝶斑的形成原因?
混合性皮膚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