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道前注入哪個海?
黃河最終在什麼省注入海洋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黃河最終在山東省注入渤海。
黃河流入什麼海
【中文名】:黃河
【外文名】:Yellow River
【發源地】:巴顏喀拉山脈約古宗列盆地瑪曲
【注入海洋】:渤海
【上中下游劃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
【流經重要城市】:鄭州、濟南、蘭州、西寧、太原等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川 【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
【集流面積】:752443平方公里
【古 稱】:大河、河水、濁河
【最大含沙量】:911kg/m3
【最大年沙量】:39億噸
【最大支流】:渭河
【河川徑流量】: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
【最大淡水湖】:扎陵湖和鄂陵湖
【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市、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歷史上改道後的入海口都有哪些
很複雜,給你一個網址自己去看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游河道的變遷極為複雜,從孟津以東至滎陽(南岸)、武陟(北岸)間,因河身為南岸山脈所約束,只是沿著自西而東的方向發生很小的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點五公里,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黃河則距孟津城僅二點五公里,可見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約十公里。武陟、滎陽以下,黃河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有改變方向的大規模改道。改道不僅次數頻仍,流路紊亂,波及地域也極為廣闊。歷史上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陟、滎陽是扇紐,扇骨的分佈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黃河的改道對這一廣大區域的地貌變遷造成極大的影響。
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氾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學者胡渭從古代黃河上千次改道的記載中,予以整理歸納,在《禹貢例略》裡提出五大徙之說。後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加上一徙,統稱“六大徙”。再加上戰國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為七個階段。分述於下:
1,戰國初期以前河道
見於先秦文獻而為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根據《禹貢·導水》章的敘述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浚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後北過大陸澤。“九河”泛指多數,是說黃河下游因遊蕩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則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
另一條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游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黃河河道2,戰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
第三條見於文獻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是《漢書·地理志》及《漢書·溝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胡渭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逕滑臺城,又東北逕黎陽縣南,又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漯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認為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這條“大河故瀆”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同,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敘述較詳;過長壽津後,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譚其驤考訂,認為這條河道始於周定王五年河徙說雖不足憑信,但這條“大河故瀆”的形成很可能早於《禹貢》、《山經》河,在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曾長期並存,造為主次。“約在前四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齊與趙、魏各在《漢志》河東西兩岸修築了綿亙數百里的堤防。此後,《禹貢》、《山經》河即斷流,專走《漢志》河,一直沿襲到漢代”。
戰國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築堤後,發揮了蓄洪攔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較固定。其間雖曾決溢過九次,最著名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於瓠子(......
為什麼歷史書上黃河注入了渤海
因為黃河曾多次改道,入海口發生多次變化。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市、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的發源地是();黃河的入海口是(),所在省區是();注入()海;全長();黃河上中游分段點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所在省區青海
黃河注入渤海
全長約5464公里
黃河上中下游三段的分段點為(龍羊峽)和(花園口)
被稱為“塞上江南”的是寧夏
黃河從哪兒發源從哪裡流入什麼海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1978年,國家再次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更為詳實的調查時,再一次肯定卡日曲為黃河的正源。兩地海拔約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間。
卡日曲,本是藏語,意為紅銅色的河。它位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為4830米。它的源頭是5條從山坡切溝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過是一條寬約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這條溪流從平坦而又狹長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東北而流,沿途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逐步匯成一條寬約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兩岸有無數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河水穿過100多公里的峽谷,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會合,注入瑪曲河。
約古宗列,本是藏語,意為"炒青稞的鍋"。這是當地藏族群眾根據這裡的地形而起的一個形象的名字。約古宗列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遠看象是無數晶瑩閃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達澤山約3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面積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噴湧翻滾,汩汩有聲。噴湧而出的泉水匯合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涓涓細流,逐漸形成一條寬約10米,深約半米的潺潺溪流。約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與卡日曲會合後,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瑪曲,當地藏族群眾叫孔雀河。這一段河道,河寬水淺,流速緩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眾多的水泊。登高遠眺,只見數不清的水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孔雀開屏一般。瑪曲向東流過16公里長的河谷進入著名的星宿海。
星宿海,是一個略小於約古宗列的狹長盆地,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為10多公里。在這不大的盆地裡,星羅棋佈似的密集著無數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水泊和海子,其中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的只有幾平方米。乍看上去宛如一面面熠熠發光的寶鏡,鑲嵌在翡翠般的玉盤上。瑪曲河流到這裡後,便匯入了這些散亂的水泊和海子,分不清哪是河道,哪是水泊,天氣晴朗時,那大大小小的水泊和海子,一個連著一個,恰似天上的繁星落在了盆地。《西寧府新志》上有過這樣的描寫:星宿海"形如葫蘆,腹東口西,南北匯水汪洋,西北亂泉星列,合為一體,狀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開雲淨,月上東山,光浮水面,就岸觀之,大海汪洋湧出一輪冰鏡,億萬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少焉,風起波回,銀麗散渙,眩目驚心,真塞外奇觀也。
黃河流過星宿海,繼續向東流去20多公里,沿途接納大小支流,形成一條6-7米寬,兩米多深的河流,然後進入一條寬闊而廣袤的平川,並在這裡形成了兩座巨大的湖泊,這就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
最後流入渤海,古時候還經常改道,侵佔淮河河道,注入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