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古今異義?
寡人之於國也中的古今異義字有哪些
【河內凶】
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義:常指人或運動暴躁,心腸狠
【鄰國之民不加少】
古義:更,再,副詞
今義: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後止】
古義:有人,有時
今義:選擇連詞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今義:兵器
古義:戰士,士兵;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古義:逃跑
今義:行
【谷不可勝食也】
古義:盡
今義:勝利
【數罟不入洿池】
古義:細、密
今義:數字或者數數
【樹之以桑】
古義:種植,動詞
今義:常指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表同意認可
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談話,它較為集中地闡述了“富民”、“教民”的政治思想,比喻巧妙,論辯有力,語言暢達,是《孟子》書中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品。
越國以鄙遠中越國古今異義
古代越國在今浙江一帶,現在越國一般是越南的簡稱
享國之日淺 國家無事中國家古今異義
、“延及秦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句是無主句,兼連動句,兼兼語句,兼包孕句,特別複雜。主語是時間範疇,通常就不出現。“延,延長;“及”,到了。兩個動詞先後連接。“孝文王”“莊襄王”是兼語,兼語後面有兩個分句作為並列謂語,並列謂語各又是主謂詞組。這樣,句子的結構就複雜了。一說本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複句,第一部分是時間偏句,第二部分又是並列複句。“享”,受用。《尚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淺”,這裡作“短”講。《課本》注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今據《辭海》“中國歷史紀年表”二所載:“孝文王在位一年,即公元前250年,辛亥年。莊襄王於公元前249年即位,壬子年,在位共三年,到公元前247年,甲寅年。如果孝文王只是在位三天,那麼莊襄王也得在公元前250年即位。《課本》所說有據。《史記·秦本紀》:“孝文王元年,赦罪人……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孝文王守昭襄王孝有一段時間,即位只有三天,《課本》所注不誤,《中國歷史紀年表》所記也不誤。有的同志(見煙臺師院《語文教學》1983年第三期)認為事實有出入,其實只要一查《史記·秦本紀》便可瞭然無誤。2、“吞二週而亡諸侯。”有的同志說這句是賈誼的筆誤(見煙臺師院《語文教學》1983年第3期)。據《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走來自歸。”“莊襄王元年……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指東周)國。”滅西周、東周是秦昭襄王、莊襄王的事,不是秦始皇的事。我以為所評未當。儘管歷史是那樣,但文字上並非一定說是秦始皇開始“吞二週百亡諸侯”,而是說在秦始皇享國之初是怎樣的大好形勢:“振長策而亡諸侯”可以翻譯成“已經是吞併東周、西周滅亡諸侯”。從修辭看,這裡幾句是“語詞複用”。相同意思的詞語複用一起可以產生強調的效果。可以完足磅礴的氣勢,賈誼的文章如天馬行空如行雲走電銳不可遏,語詞複用只是它的表現形式之一。上文“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四個同義語複用;真是雷霆萬鈞,排山倒海。準確的語言形式具體而微地反映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初建天下的雄姿。因此不能理解為“吞二週而亡諸侯”只是昭襄王、莊襄王的事。再從史籍看,《史記·秦始皇本紀》:“東至滎陽,滅二週,置三川郡。”“滅二週”就是“吞二週”。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 1.時人莫之許也(許) 2.國險而民附(國)
“許”的古代意義有1
1、表示程度或大約接近某個數:許多;許久;幾許。《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許。”2、處所,地方:先生不知何~人也。3、句末語氣詞。這樣:如~。一生長恨奈何~。4、姓氏,參見“許姓”條。5、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參見“許國”條。6.上下,高可二黍許
“許”的現代意義有:
①稱讚;承認優點:讚許;推許。
②事先答應給別人東西:許願;許諾。
③指女子已經訂婚:許配;許婚。
④應允,認可:許可;允許;應許。
⑤可能;或者:也許;或許。
國:古指國都。
今指國家。
六國論中哪些是古今異義詞
詞 古 今其實:那實際上——實際上
祖父:祖輩父輩——爸爸的爸爸
至於:到……地步——以至於
再:兩次——又一次
智力:智慧和力量——智慧
下嚥:吞下嚥喉——嚥下
故事:舊例——一種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