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為什麼變渾濁?
黃河什麼時候是清澈的,什麼時候渾濁了,清澈時什麼樣
黃河早先並不叫“黃”河,而是叫“河”.“河”被稱為“黃河”,就是由於河水的顏色變了,所以黃河就姓了“黃”.“黃河”的名稱始於東漢,但是不是說河水在此以前就不黃,最早到漢代才開始變黃的呢?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已有文字記說河水不清了. 不過,漢代時河水的黃色變得更引人注目了,以致人們用“黃河”來稱呼它,說明這個時候含沙量有了顯著增加.如在漢朝中期有位大司馬史叫張戎(字仲功)的說:“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這是在漢早期還沒有人說過的現象.在前漢中期以濁流聞名的是涇水.在漢武帝時,“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在那時引涇水來灌溉農田,還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涇水和渭水流域,是黃土高原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而隨著這種開發,原始植被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加重,致使河水愈來愈渾濁,大概發展到東漢時期變得顯眼了,從而有了“黃河”之名. 從歷史記錄來看,自從黃河混濁以後並非總是混濁,它還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所謂的“河清”.有記載的共有三十多次.歷代的史官比較注重這種現象,認為是國家的祥瑞. (一〕歷史上關於“河清”的記載,肇始於東漢晚期,說明在此以前,相對來說,河清現象可能比較習見,並非異事.自東漢以來,黃河含沙量增加,渾濁更甚,故“河清”便成為國家的祥瑞,筆之於史. (二)清濁是相對的概念,說河清,只不過比平時水色較淡而已,所以記載中說河清到“纖鱗畢見”、“澄瑩見底”、“清如井水”的情況並不多. (三)“河清”出現的時間大都在夏漲之前,或秋汛之後,大多出現於冬季和春季,特別是農曆11、12月枯水季節.在比較乾旱的季節,水土流失較微,放出現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 (四)由於歷代都把“河清”作為國家的祥瑞,並同當時的政治變化或鬥爭掛鉤,故可能有些是不真實的.只是為政治需要而作,有的是地方官員為了升官進爵的虛報,有的則可能只是謠傳而已.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千米.黃河和它的支流,哺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黃河流域被稱作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在很久以前,黃河水並不怎麼黃,它的名字不叫黃河,而叫大河.到唐代,人們看到的大河是黃色的,就給它取個“黃河”的外號,沒想到外號竟最終代替了它原先的名字 在周秦時,黃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黃河水也較清澈.隨著黃土高原的開發,山上的林木被逐漸砍掉,每逢下雨,雨水夾帶著毫無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到山下,由小河流進大河,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使得黃河水的含沙量日益增大,最終造成黃河河水渾濁變黃.這就是黃河水變黃的根源所在.
黃河為什麼是渾的?
黃河的水的源頭並不是黃的,黃河是在進入到甘肅因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黃河,只是水的含沙量大。
黃河渾濁象徵著什麼
一、歷史悠久的“搖籃”,中華民族的象徵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條巨川。她發育於150萬年前,由地殼運動和侵蝕、搬運、堆積等共同作用,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逐漸形成,在距今50萬年至10萬年之間初具規模。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黃河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按流域界線勾畫出的流域平面圖,活像一頭雄獅,面向東方昂首騰越,直奔蔚藍色的大海。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這裡,勤勞勇敢的先人創造了絢麗燦爛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引以自豪的科技成果和浩如煙海的典籍。正是這條偉大的河流,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民族品格。 (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中華民族的起源,同黃河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詩人的筆下,源遠流長的黃河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人類學家眼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且,這兩個美稱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識。 黃河流域具有為數眾多的古代文化遺址,由遠至近,系統地展現了我國遠古人類延續發展的漫長過程,清晰地描繪出了人類進化的軌跡,記載著中華民族成長的歷史進程,證明了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黃河流域具有適宜人類繁衍生息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遠古時代,黃河流域的中游、關中盆地一帶都屬於亞熱帶,氣候溫和溼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有利於人的健康長壽。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壤肥沃,為發展原始農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森林茂密,種類繁多的野獸和人類共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獵取野獸,把戰利品當作食物,用獸皮縫製衣裙,蔽體禦寒,而質地深厚堅實的黃土則給人類提供了躲避野獸和挖洞穴居的條件。 綜觀歷史,黃河流域在距今100~150萬年前生存的“藍田人”(陝西),是迄今已知的亞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黃河流域發現的早期智人,有生活在20~30萬年前的“大荔人”(陝西),有大約生活在10萬年前的“丁村人”和“許家窯人”(山西)。在距今3~5萬年的黃河支流無定河上游生活過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過渡形態。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古人類化石的完整性、系統性,是我國其它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與完整的人類發展軌跡相對應,黃河流域的遠古文化遺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其系統性方面,在我國也是首屈一指的。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文化遺址,被命名為“仰韶文化”。後來,考古人員又在流域內發現了同樣性質的遺址100多處,如陝西西安半坡村、甘肅臨洮馬家窯、山東滕縣大汶口等。可以說,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繼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龍山文化。1928年,在山東濟南章丘附近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因為與這處遺址隔河相望的是龍山鎮,所以,遺址被命名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的氏族部落開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龍山文化遺址廣泛地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與它同時期的河南、陝西、山西的文化遺址分別被稱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的生產,較仰韶文化時期有了較大的進步,黃河流域以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空前發展,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優美典雅,薄如蛋殼,代表了當時製陶工藝的最高......
黃河為什麼上頭是清澈中間和 下游是渾濁的
黃河流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泥沙流入黃河,黃河含沙量增大,所以下游黃河水變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