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肌張力高怎麼按摩?
如何按摩下肢肌張力高
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並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後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唬,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 各種肌病、重症肌無力、末梢神經病、神經根炎或小腦損害等出現肌張力減低,脊髓傳導本體感受的神經纖維阻斷時也可使肌張力下降。小兒急性偏癱時在癱瘓早期可有肌張力低下,數日或數週後出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增強。家族性週期性麻痺、狹倒症、癲癇失張力性發作出現陣發性或間隙性肌張低下。錐體系疾病出現肌張力增高。錐體外系、底節病變肌張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時表現為齒輪樣肌張力增高。去大腦強直時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強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頭向後背。 1.肌張力減低:肌肉鬆弛時被活動肌體所遇到的阻力減退,肌內缺乏膨脹的肌腹和正常的韌性而鬆弛。可因損害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有異。脊髓前角損害時伴按節段性分佈的肌無力、萎縮、無感覺障礙、有肌纖維震顫。周圍神經損害時伴肌無力、萎縮、感覺障礙、腱反射常減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經接頭病變肌張力降低,肌無力、伴或不伴肌萎縮,無肌纖維震顫及感覺障礙。脊髓後索或周圍神經的本體感覺纖維損害時常伴有感覺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小腦系統損害時伴運動性共濟失調,步行呈蹣跚步態。新紋狀體病變時伴舞蹈樣運動。 2.肌張力增高:分痙攣性呈強直性兩種。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於錐本束損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動運動患者關節時,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出現阻抗感,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快速地牽伸在縮短狀態中的肌肉時立即引起收縮、感到痙攣狀態,牽伸到一定幅度時,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佔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係,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這種肌張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因伴發震顫而產生交替性的鬆、緊變化,稱為齒輪樣強直。 現在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