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是什麼意思?
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綜合治理是黨和國家解決社會治安問題的戰略方針,也是預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正確而有效的途徑。它是指: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政法機關為骨幹,依靠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分工合作,綜合運用法律、政治、經濟、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種手段,懲罰犯罪,改造罪犯,教育挽救失足者,預防犯罪,達到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幸福生活,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目的。
怎麼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
中國國民素質為什麼會這樣差呢?主要是對教育的意識形成太晚。前些年,國家才愈來愈重視教育。而其它國家,早就重視這一點。新加坡——一個彈丸之地,可是國民素質卻很好。在新加坡,教育是提高素質的重要舉措之一。1950—1970年教育經費每年增長13%—14%,這種中等的投入,迎合了當時經濟的發展。由於技術市場和人口增長的要求。1979年以後,政府對教育投入迅速加大,1979年—1980年,每年增長23%—30%,1997年—1998年,隨著知識不斷髮展的需要。即使處於金融風暴之中,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仍激增了30%以上。確保了新加坡在教育領域維持在世界一流的水平。目前,新加坡教育的投入己佔據政府財政支出的20%左右,佔GDP的4%,在新加坡中,每10個員工有6個是大專畢業生,全國還有10%—15%的人出國留學。在1983年1月開始對勞動人員培訓,在幾年中,對32.3%的工人文化基礎進行培訓,使得93%和85%的受訓人通過了英語和數學的合格考試。正因為諸多的措施,使新加坡的國民素質有了空前提升。
相比下,中國就遜色多了!但也實行了許多的措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一向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國家制定了多種法律,從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權利,其中特別強調少數民族、兒童、婦女和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經過努力,中國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的教育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各級政府不斷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多渠道、多形式辦學。“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
基礎教育發展概況(1997年數據)
學校數 (所) 在校生 (萬人)
幼兒園 182485 2518.96
小學 628840 13995.37
普通中學 78642 6017.86
特殊教育 1440 34.06
這是可喜可賀,但還需要努力,雖然中國已經重視了教育,但是一些陳舊的觀念和思想道德的不軌,也是國民素質的“大敵”。
例如:“怕公僕”的奴隸型人格。我在這裡之所以使用“公僕”一詞,而不使用人們常說的“領導”一詞,一是因為“領導”一詞被用濫了!不僅一些技術人員稱之為“領導”,就連勞改犯的頭兒也能稱為“領導”;二是現代社會中,國民被視為“主人”、“主人”一詞的相對應的詞無一就是“公僕”。“公僕”一詞的意思就是:為公眾服務的人。因此使用它,不會有岐義。
在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了主,對各種政權實行監督,同時湧出一大批像焦裕祿等的人民活“雷鋒”。但也毋庸諱言,那種缺乏獨立人格和主人意識的“怕公僕夕,現象,依然在某些國民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原地區某縣交通局局長,因可以算一個公僕。他為人殘暴,人稱“中霸天”。在他當局長時,濫用職權,私放未服完刑的地痞流氓,糾集做自己的打手,有些還被安排在交通所屬部門。在職其間歐打了100多人,打傷31人,肋骨及其它骨折10人,精神失常3人,喪失勞動能力2人。這令人痛惜的數據,當地人卻沒有一個人報案或寫匿名信。著名的歌德曾說過:“誰若遊戲一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他就永遠是一個奴隸!”這雖然只是片面的一點,也有“主人”不懼怕“公僕”的。
可有些人思想上的改變,卻沒有使自己得到髙素質的評價,如:在繁華的大街上,你突然看見,這樣一個人——一頭染成五顏六色的頭髮,穿著新潮的服裝,以為自己很時尚,嘴裡卻破口大罵,隨手亂扔拉圾……你不勉會“興奮”起來,也......
“人口問題是一切問題麻煩的根源”是誰的觀點
“人口問題是一切問題麻煩的根源
不管誰說的,肯定是錯的.中國一切麻煩的根源,不在於人口,而在於體制.
人口問題的經濟影響
討論人口政策問題,要算算經濟賬。所謂經濟帳,就是看看人的效益怎麼產生,算算人的成本是多少,以及人口變動情況對這些成本效益的影響。在社會中人的效益只有加入經濟生產中才會產生,也就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在能對社會產生貢獻。那麼在中國,人口增加會對收入水平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很顯然,人口增加會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說,會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在中國,人口眾多會降低收入水平,這首先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簡單的分析原因的話,就是經濟的形成需要市場、技術、資源、勞動力等多種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種因素過多是沒有用的,而在中國,就是人口過多,人口過多而經濟有限時,人口再增加不會自動增加經濟,而是相互競爭,使人均收入減少。這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在有些國家,可能情況不一樣,人口不多而資源等其它因素多,那麼增加人口就會直接增加經濟。中國目前情況來說人口繼續增長,而產業水平也不斷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體的說,就是就業壓力仍然很嚴重。國家搞經濟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體來說,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們的確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創建了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系,但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沒有不願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邊的人,沒有願意讓人口增加而讓自己收入減少的。
全面放開二胎生育,說明我國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什麼
全面兩孩政策的調整,主要繼於三方面原因:
一是人口總量增長的勢頭明顯減弱,育齡婦女數量逐步減少,特別是20-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下降較快。群眾生育意願發生轉變,少生優生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
二是人口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持續偏高。
三是家庭規模縮小,養老撫幼、互助互濟等傳統功能弱化。
因此,遵循人口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期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有利於優化人口結構、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有利於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人口問題的論文
淺論我國城市貧困人口問題
貧困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是一個貧困人口自身
必須面對的個人問題?儘管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
法,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對於貧困的理解要在更
大的社會系統背景中進行,而不是僅僅關注貧困人
口這一亞文化群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貧困是一
個經濟匱乏的現實,但貧困的持續以及在其持續的
過程中引發並連帶的其他相關問題(如犯罪、受教
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貧困人口的物質生活條
件並不足以減少所有與貧困相關的問題。當前,我
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這一宏觀背景中,對城市貧困
人口問題的理解離不開這一背景。何謂“轉型
期”?在我國社會學學者的論述中,主要有三方面
的理解:一是指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
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持這一
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
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
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
容包含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
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
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
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
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
遷和發展。當前我國社會轉型具備以上涉及的所
有情況。何謂“城市貧困人口”?國內具有代表性
的定義認為,城市貧困人口產生於特定的社會背景
中,主要表現為:部分社會成員由於缺乏必要的資
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了正常獲得生活資料和
參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權利,並使他們的生活持續
性地低於社會的常規生活標準[1]。
文森特·帕裡羅在《當代社會問題》一書中指
出,公認的社會問題一般具備四個要素:第一,它們
對個人或社會造成物質或精神損害;第二,它們觸
犯了社會裡一些權力集團的價值觀或準則;第三,
它們持續很長時間;第四,由於處於不同社會地位
的群體會作出不同評判,對它們的解決方案也往往
多種多樣,因而在如何解決的問題上難以達成一
致[2](P6-13)。這四個要素可以簡單歸納為四點:即
對個人或社會的損害;對權力集團標準的觸犯;持
續性;過多的解決方案。本文將基於上述對我國目
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理解,以及界定社會問題的四
個要素來論述當前我國城市貧困人口問題。
一、轉型期與城市貧困人口
新中國成立以前,城市貧困人口占城市總人口
的比重不低於60%,城市貧困人口相當普遍。從
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城市中基本
上不存在貧困人口,存在的是與全國農村基本一致
的“共同貧困”人口,全國人民都在“共同貧困”的
狀態下生活著,這從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城市貧困人
口面臨的問題相當嚴重。進入改革開放以來,允許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以帶動全體人民
共同富裕的政策號召,打破了“共同貧困”的局面,
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許多百萬
富翁,但隨之也產生社會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城
市中貧困人口逐年上升[3]。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
步擴展,社會轉型和城市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城
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企業進行了全面
的改組和調整,這使城市下崗職工迅速增加。在當
前社會救濟制度和失業保險尚未健全的條件下,相
當一部分的失業和下崗人員在再就業之前就已經
進入城市貧困人口的行列,同時,一些退休較早和
僅依賴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也極易陷入貧困。除
此以外,在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城市中還
存在著大量農民工,他們往往收入較少、缺乏社會
保障,也容易成為城市中的貧困人口。根據官方統
計,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中國城市貧困人口
......
人口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嗎?
新聞裡說法國出臺了鼓勵生育的政策,原因自然是基於對生育率下降以及對未來人口減少的擔憂。這個政策與全球化的計劃生育,減少人口是背道而馳的,但全球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並不等同於各個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法國的做法就是一個例子。
人們都相信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即使科技進步,也無法養活無限度的人口增長,從全球的角度看是這樣,但是如果從各個國家的角度看,得能得出差別很大的結論。例如一些發達國家就不存在人口壓力的問題,人均佔有的資源比不發達國家高很多倍,例如北美人均消耗的能源是非洲國家人均的15倍。所以說人口問題只是各個國家自己的問題,目前還很難真正成為全球共有的問題。
人口數量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地球能養活多少人完全依賴於食品的供應,食品供應因科技的進步已經大大改善了,所以地球能養活的人口數量的極限一直在調高。所謂人口的極限,就是一種“所需”與“所有”之間的平衡,超越了這個平衡點,自然就會強制性地用疾病,饑荒等災難使人口回到平衡點。目前全球有大約65億人口,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在地球上的一些區域人們顯然已經超越了這個平衡點,例如在非洲,嚴重的饑荒和營養不良,疾病的蔓延已經使人口增長放慢了,甚至在一些國家還出現了人口的減少。所以說這個平衡點不會在全球同一時間出現,而是依次從最貧窮的國家開始,所謂人口與環境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貧困陷井”。
人們往往只關注人口數量的壓力,但人均消費的快速增長,加速了人口與自然之間的不平衡。現在人均消耗的資源比以前增長了很多,因為人們不僅僅追求吃飽,還要吃好,活的舒適,這樣的結果,造成人均消耗資源的增加,使人口問題在一些地區變的更突出了。
所以說人口問題的實質是人消耗的資源與自然能提供資源之間的平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數量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對計劃生育政策要有一個新的認識,不僅要減少人口,還要減少人均消耗的資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帶來的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節約”應該是計劃生育一樣重要的基本國策,而不是一個運動,一段時間的事情。
但願人們能認同我的觀點,把節約放到和計劃生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來看待。
有望解決地球人口問題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有望解決地球人口問題的翻譯是:Is expe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arth 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