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由什麼組成?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太陽系的組成

太陽系(solar system)組成

太陽系(solar 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恆星系統。由太陽、8顆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被剔除為矮行星)、66顆衛星(原有67顆,冥王星的衛星被剔除)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飛船對它們都進行了探測,還曾在火星與金星上著陸,獲得了重要成果。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silicate),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其表面特徵很難了解,一般推斷,它們都具有與類地行星相似的固體內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0000個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推測它們可能是由位置界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顆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積成為統一行星的石質碎塊。隕星存在於行星之間,成分是石質或者鐵質。

這些行星都以太陽為中心以橢圓軌道公轉,雖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於圓。行星軌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內(稱為黃道面並以地球公轉軌道面為基準)。黃道面與太陽赤道僅有7度的傾斜。冥王星的軌道大都脫離了黃道面,傾斜度達17度。上面的圖表從一個特定的高於黃道面的透視角顯示了各軌道的相對大小及關係(非圓的現象顯而易見)。它們繞軌道運動的方向一致(從太陽北極上看是逆時針方向),因此,科學家們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轉方向也如此。

太陽系是由什麼組成的

太陽、行星(目前是8顆)、行星的衛星、小行星、彗星(主要位於奧爾特雲)

太陽系有哪幾部份組成?

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在龐大的太陽系家族中,太陽的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八大行星以及數以萬計的小行星所佔比例微忽其微。它們沿著自己的軌道萬古不息地繞太陽運轉著,同時,太陽又慷慨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溫暖著太陽系中的每一個成員,促使他們不停地發展和演變。

在這個家族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當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顆,對這五顆星,各國命名不同,我國古代有五行學說,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並不是因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樹木才這樣稱呼的。而歐洲呢,則是用羅馬神話人物的名字來稱呼它們。近代發現的二顆遠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話人物名字命名的傳統,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的名稱來稱呼它們,在中文裡便相應譯為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與太陽按體積由大到小排序為太陽、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它們按質量、大小、化學組成以及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等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在公轉時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圓性的特徵。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天文學把這個區域稱為小行星帶。除此以外,太陽系還包括許許多多的彗星和無以計數的天外來客——流星。

太陽系由什麼組成?

太陽系構成

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它每隔2.3億年繞銀河系中心轉一圈,雖然它只是一顆中小型的恆星,但它的質量已經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5%;餘下的質量中包括行星與它們的衛星、行星環,還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外海王星天體、理論中的奧爾特雲、行星間的塵埃、氣體和粒子等行星際物質。整個太陽系所有天體的總表面面積約為17億平方千米。太陽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緊緊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圍,使它們井然有序地圍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帶著太陽系的全體成員圍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太陽系內迄今發現了八顆大行星。有時稱它們為“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的遠近,這八顆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稱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稱為遠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衛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存在著數十萬個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小行星,天文學家將這個區域稱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超過1000顆的彗星,以及不計其數的塵埃、冰團、碎塊等小天體。

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主要由氫、氦、氖等氣體,冰(水、氨、甲烷)以及含有鐵、硅、鎂等元素的岩石構成。類地行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的部分衛星、小行星主要由岩石組成供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其核可能是岩石或冰。

太陽系的結構組成

太陽系的結構可以大概地分為五部分。 太陽系結構概要距離(距太陽)(AU) 恆星 行星和矮行星 小行星 彗星 備註 0 G2V黃主序星:太陽 — — 掠日彗星的近日點  0~2 太陽風層:  太陽風  行星際物質  太陽風層電流頁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近地小行星:  阿登群、阿波羅群、阿莫爾群 恩克型  2~3.2 穀神星 小行星帶 主帶彗星  3.2~30 類木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特洛依群半人馬群 木星族哈雷型喀戎型  30~50 冥王星、妊神星、鳥神星 柯伊伯帶 短周期彗星來源  50~75 鬩神星 黃道離散盤 長周期彗星來源  非周期彗星:  拋物彗星雙曲彗星  75~110 終端震波日鞘  太陽風層頂 — 太陽磁場邊界 110~230 弓形震波 —  230~10000 星際物質 — 奧爾特雲內側:  塞德娜  10000~100000 — 奧爾特雲 太陽重力邊界 100000~ 最近的恆星:  半人馬座α星比鄰星 系外行星 — — 太陽系外 符號:⊙太陽是太陽系的母星,也是太陽系裡唯一自身會發光的天體,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員。它有足夠的質量(約為地球的33萬倍)讓內部的壓力與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並以輻射的型式,例如可見光,讓能量穩定地進入太空。太陽在分類上是一顆中等大小的黃矮星,不過這樣的名稱很容易讓人誤會,其實在我們的星系中,太陽是相當大與明亮的。恆星是依據赫羅圖的表面溫度與亮度對應關係來分類的。通常,溫度高的恆星也會比較明亮,而遵循此一規律的恆星都會位在所謂的主序帶上,太陽就在這個帶子的中央。但是,比太陽大且亮的星並不多,而比較暗淡和低溫的恆星則很多。太陽在恆星演化的階段正處於壯年期,尚未用盡在核心進行核聚變的氫。太陽的亮度仍會與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當代的75%。計算太陽內部氫與氦的比例,認為太陽已經完成生命週期的一半,在大約50億年後耗盡進行核聚變的氫,太陽將離開主序星階段,並變成更大與更加明亮,但表面溫度卻降低的紅巨星,亮度將是太陽中年時的數千倍。太陽是在宇宙演化後期才誕生的第一星族恆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恆星擁有更多的比氫和氦重的金屬(這是天文學的說法:原子序數大於氦的都是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恆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須經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釋入宇宙的空間內。換言之,第一代恆星死亡之後宇宙中才有這些重元素。最老的恆星只有少量的金屬,後來誕生的才有較多的金屬。高金屬含量被認為是太陽能發展出行星系統的關鍵,因為行星是由累積的金屬物質形成的。 除了光,太陽也不斷的放射出電子流(等離子),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風。這條微粒子流的速度為每小時150萬公里,在太陽系內創造出稀薄的大氣層(太陽圈),範圍至少達到100天文單位(日球層頂),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行星際物質。 太陽的黑子週期(11年)和頻繁的閃焰、日冕物質拋射在太陽圈內造成的干擾,產生了太空氣候。伴隨太陽自轉而轉動的磁場在行星際物質中所產生的太陽圈電流片,是太陽系內最大的結構。地球的磁場從與太陽風的互動中保護著地球大氣層。水星和金星則沒有磁場,太陽風使它們的大氣層逐漸流失至太空中。 太陽風和地球磁場交互作用產生的極光,可以在接近地球的磁極(如南極與北極)的附近看見。宇宙線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太陽圈屏障著太陽系,行星的磁場也為行星自身提供了一些保護。宇宙線在星際物質內的密度和太陽磁場週期的強度變動有關,因此宇宙......

太陽系由什麼和什麼組成急急急

太陽和受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

太陽系由哪些天體構成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螺旋形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兩千多億顆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離星系中心大約兩萬五千到兩萬八千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每秒220公里,兩億兩千六百萬年轉一圈。

太陽系[1]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週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這類天體:

有足夠的質量使本身的形狀成為球體;

有能力清空鄰近軌道的小天體。

能稱為大行星的天體有8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這個名詞,首次將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外,並將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組成新的分類:矮行星。 矮行星不需要將鄰近軌道附近的小天體清除掉,其他可能成為矮行星的天體還有塞德娜、厄耳枯斯、和創神星。從第一次發現的1930年直至2006年,冥王星被當成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但是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許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在太陽系內陸續被發現,特別是鬩神星更明確的被指出比冥王星大。

環繞太陽運轉的其他天體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衛星(如月球之類的天體),由於不是環繞太陽而是環繞行星、矮行星或太陽系小天體,所以不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以天文單位(AU)來測量距離。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49,598,000公里(93,000,000英里)。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最常用在測量恆星距離的長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大約相當於63,240天文單位。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公轉週期為週期變化著,最靠近太陽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距離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有時會將太陽系非正式地分成幾個不同的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其餘的是“外太陽系”,包含小行星帶之外所有的天體。 其它的定義還有海王星以外的區域,而將四顆大型行星稱為“中間帶”。

baike.baidu.com/view/5290.htm

相關問題答案
太陽系由什麼組成?
太陽由什麼組成?
門禁系統由什麼組成?
血管系統由什麼組成?
網絡是由什麼組成部分?
黨旗黨徽是由什麼組成?
食鹽由什麼組成?
工程直接費由什麼組成?
果實一般由什麼組成?
預算是由什麼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