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主要講了什麼?
大禹治水故事真正含義是什麼誰可以講清楚點給我 20分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面對困難,如果主觀上不努力,失去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最終就戰勝不了困難,不會取得成功。但是,只要我們不怕困難,不被困難嚇倒,努力尋找克服困難的辦法,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困難,就會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治理黃河水患難度很大,但大禹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最終成功治理了水患。
大禹治水說明了什麼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第一,說明隨著農業逐漸取代原始的狩獵採集成為維持人類生存的主要來源,保障農業的有效運轉成為各個部落(或者有了邦國)的頭等大事。治水能人往往成為英雄,或者部落(邦國)首領。
第二,在治理水患問題上不能一味堵堵堵,而要在尊重自然規律基礎上順勢引導。推廣言之,解決一切問題都要在尊重事物客觀規律基礎上,順著事物發展方向引導解決問題。
大禹治水講了什麼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
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
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
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
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
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
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
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
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
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
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
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
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
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
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
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
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
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
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
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
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
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
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在我國曆史上,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人們常說的三什麼指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三過家門而不入
讀了(大禹治水)你想對大禹說什麼
大禹,你舍小家為大家,不辭辛苦,在危險之際,想到的是別人,而我想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總是無時無刻不為自己著想,從沒有想到過他人的利益,所以我以後一定要學習你身上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什麼
1、古代黃河氾濫成災的歷史
2、當時用船做交通工具的狀況
3、古代居民同洪水等自然災害鬥爭的成就
1.堅持不懈:治水時個長久的過程,沒有點毅力是不行的;
2.目光長遠:如果大禹沒有長遠的目光,他怎麼會想到要治水呢;
3.智慧:治水後就能安定家園,從這一點看,就集中體現了我國遠古民眾的智慧。
4.團結:治水光靠一兩個人是永遠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集大成,團結起來才能成功!
5.擺脫迷信思想:如果民眾一直都認為水災的爆發是因為上天對自己的懲罰而不去治水的話,那怎麼會有這段大禹治水的佳話呢。
大禹治水中第九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
三過家門而不入
用幾句話概括的寫一寫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