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是誰發明?
雷達是誰發明的
雷達的發明,不能專歸於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準而成
參考資料:知道
雷達是誰發明的?
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學器具,它由電磁波往返時間,測得阻波物的距離。假如你問雷達是誰發明的?在芬克的雷達機械中說,“雷達的發明,不能專歸於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準而成。”在戰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五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致力於雷達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為某種動物所豫備的雷達。在一九四七年一罰號的英國奮勉雜誌上,科學家B. Vesey-Fitzgerald 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麼原因?它怎樣知道前面有無障礙呢?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不過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範圍以外,二位科學家藉著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有趣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祕密。
雷達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二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
雷達顯示器屏幕
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衝壓縮的高分辨率、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髮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還有一種精神感
早期雷達
應雷達,該雷達能夠對人類在腦電波起反應,對人體的生命跡象進行感知。
當代雷達的同時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戰場指揮員在各種不同的搜索/跟蹤模式下對目標進行掃描,並對干擾誤差進行自動修正,而且大多數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統內部完成的。
自動目標識別則可使武器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空中預警機和JSTARS這樣的具有戰場敵我識別能力的綜合雷達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未來戰場上的信息指揮中心。
雷達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
1935年:A.L.Samuel最早研製出多腔磁控管的模型。同年法國Gutton用磁控管產生16釐米波長,十一月29日德國人H.E.
Hollmann註冊了一項更為出色的多腔磁控管專利。1939年H.A.H.布特和J.T.蘭道爾製成了完全達到實用標準的多腔磁控管,從而使得大戰中美國的分米級別雷達技術突飛猛進。
雷達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聲波原理髮明的
雷矗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以後,測出和目標的距離,這是雷達基本的原理。這和蝙蝠發出超聲波,接收回波,來確定、捕捉目標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樣。
在“百科探祕”中,張樹義老師講道:事實上,人類根據蝙蝠的特性,製作出了飛機雷達,只是人們美麗的假想、附會,其實是人類先發明瞭飛機雷達,然後才發現蝙蝠是有回聲定位的。他還講了個有趣的故事:1938年,研究蝙蝠領域的鼻祖————Griffin在哈佛大學生物系學習期間,做過試驗,把蝙蝠的眼睛手術掉,蝙蝠的飛行不受絲毫影響。即使在屋子裡橫七豎八的掛許多繫了鈴鐺的繩,蝙蝠也不會碰到,鈴鐺不會發出響聲,他一直想了解蝙蝠是用什麼樣的波感知周圍的世界,當他聽說,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學生Pieice發明了一種能探聽超聲波的儀器時,Griffin提了一籠蝙蝠,來到Pieice的實驗室裡撞撞運氣,當Griffin的一籠蝙蝠靠近儀器時,儀器發出了巨大的噪音,就這樣,兩個不同領域的年輕人聚到一起發現了一個世界之謎——蝙蝠是靠超聲波回聲定位的。
那個國家發明了雷達
真正的實用雷達是英國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
時間大概是二戰前,第一次運用是德國對英國實施“海獅計劃”,發動空中閃電駭。英軍憑藉雷達擊落了不少德軍飛機,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勝利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二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1922年:無線電之父馬可尼提出一個新概念:在能見度極低時,可發射無線電波而憑“回聲”(實為反射波)探測船隻。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衝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衝波。
1935年:A.L.Samuel最早研製出多腔磁控管的模型。同年法國Gutton用磁控管產生16釐米波長,十一月29日德國人H.E. Hollmann註冊了一項更為出色的多腔磁控管專利。1939年H.A.H.布特和J.T.蘭道爾製成了完全達到實用標準的多腔磁控管,從而使得大戰中美國的分米級別雷達技術突飛猛進。而蘇聯卻於40年代出版的刊物上聲稱兩名蘇聯學者先於36年製成了多腔磁控管,以將它的發明歸功於自己名下(其類似的聲稱在飛機,無線電等多項榮譽中屢見不鮮),卻無法掩蓋大戰中蘇聯雷達與無線電技術落後,成為各交戰國中唯一在二戰時往夜間戰鬥機上裝米波雷達國家以及其戰列艦在戰後才裝上進口的艦載雷達的事實。
雷達作為夜間和霧天的海上探測式工具開始進行和平利用。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衝雷達。
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衝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鐘。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衛星或太空飛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1864年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推導出可計算電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茲(Heinerich Hertz)展開研究無線電波的一系列實驗。 1888年赫茲成功利用儀器產生無線電波。 1897年湯普森(JJ Thompson)展開對真空管內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爾(Christian Hülsmeyer)發明電動鏡(telemobiloscope),是利用無線電波回聲觸測的裝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發明真空三極管,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放大信號的主動電子元件。 1916年馬可尼( Marconi)和富蘭克林(Franklin)開始研究短波信號反射。 1917年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設計雷暴定位裝置。 1922年馬可尼在美國電氣及無線電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s of Electrical and Radio Engineers)發表演說,題目是可防止船隻相撞的平面角雷達。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ionosphere)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衝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25年貝爾德(John L. Baird)發明機動式電視(現代電視的前身)。 1925年伯烈特(Gregory Breit)與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達,把從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短脈衝顯示在陰極射線管上。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衝波。 1935年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釐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 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馬可尼公司替英國加建20個鏈向雷達站。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37年瓦里安兄弟(Russell and Sigurd Varian)研製成高功率微波振盪器,又稱速調管(klystron)。 1939年布特(Henry Boot)與蘭特爾(John T. Randall)發明電子管,又稱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 magnetron )。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 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4年馬可尼公司成功設計、開發並生產「布袋式」(Bagful)系統,以及「地氈式」(Carpet)雷達干擾系統。前者用來截取德國的無線電通訊,而後者則用來裝備英國皇家空軍(RAF)的轟炸機隊。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全憑裝有特別設計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達,盟軍得以打敗德國。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衝雷達。 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衝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
雷達是誰發明的
真正的實用雷達是英國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發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出現,一些國家在抵禦它的進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有的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遠距離尋找飛機的儀器,這就是後來的雷達。不過,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不過,當時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訊突然中斷了,幾分鐘後又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儲訊又恢復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隻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 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臺雷達。這臺雷達能發出1.5釐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