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存在嗎?
諸葛亮真實存在嗎?
諸葛亮真實存在:據歷史記載孔明的歷史:
1.火燒赤壁火燒新野多沒發生過
孔明剛到劉備軍中,劉備之讓他管一些收錢糧的事,知道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才讓孔明作了軍師中朗將的職位
所以孔明在赤壁之戰前,幾乎沒指揮過什麼戰役,所以赤壁之戰與孔明無關
2.周瑜並不嫉妒孔明
周瑜比孔明大七歲.當時周瑜已是東吳水軍都督.諸葛亮什麼職銜也沒有,根本沒必要嫉妒
3空城計也是虛構的
當時魏軍的統帥是張頜而非司馬懿,所以不可能有空城計
4.三顧茅廬可能是真的
5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可能是少數民族的七個首領並非一人
6.諸葛亮短於軍事,長於巧思
發明了諸葛連努,八陣圖等
中國歷史上真的有諸葛亮嗎?
有,三國志上有記載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戶。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託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蹟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弔先賢之所,又是文物遊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
歷史上有諸葛亮這個人嗎?
當然有了,在三國志裡又傳,三國志是正史,只不過沒有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麼神乎其神,三國演義範小說,諸葛亮也就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打仗和司馬懿差不多吧,沒那麼厲害,當然智商也不低
諸葛亮真的存在嗎?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人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還有後人嗎
諸葛亮 - 子女及後裔
子女
諸葛喬:諸葛亮嗣子,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字伯鬆、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將軍。
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遠,17歲時十七歲時,被後主劉撣招為駙馬.歷任騎都尉、侍中、尚書 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西元261年後,與董殿共同執掌蜀漢軍政。 西元263年,魏將鄧艾入蜀,諸葛瞻率軍至涪迎戰。鄧艾在陣前寫信誘他投降,諸葛瞻怒斬來使。在綿竹 與魏軍決戰時,由於寡不敵眾,壯烈戰死。
諸葛懷:諸葛亮幼子,晉太傅王覽建議朝廷,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惟諸葛懷未至。經查 訪得知,原打算給諸葛懷封爵,他推辭說生活可以自給,無才幹補閏,願終老於家。晉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諸葛果:諸葛果,諸葛亮的女兒。成都西南有朝真觀,即乘煙觀, 古老相傳,諸葛果在這裡修行和成仙昇天。
後裔
根據古代史料,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蘭溪一帶。
現在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遊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
諸葛亮後裔聚居浙江是從其第14代孫諸葛利任五代時壽昌縣縣令開始的。五代時的壽昌即今浙江建德。諸葛利生子諸葛青,諸葛青的長子諸葛承陰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到泉麓村。泉麓村現屬蘭溪市,現該村有109戶569人,其中450人是諸葛氏後裔。諸葛青之次子諸葛承枯的後代從壽昌遷到石鼓阪腳,石鼓阪腳即今浙江省建德縣李家鎮石鼓村,現那裡有諸葛後裔292人。諸葛青之四子諸葛承突的後代從壽昌遷到浙江省龍遊縣華龍村定居,目前這裡有諸葛後裔49戶230人。諸葛青的三子諸葛承載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諸葛亮高臥隆中之意。高隆即今蘭溪市諸葛鎮。諸葛後代散居在高隆周圍的7個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們便開始稱高隆為諸葛鎮了,這個稱呼一直叫到現在。現在的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現已成為諸葛後裔的活動中心。
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 《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歷史上有沒有諸葛亮這個人啊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
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
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
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
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
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
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
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
(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
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
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
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181年:誕生於琅邪。
207年:因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輔之。
208年:說服孫權抵禦曹操於赤壁。
214年:被封軍師將軍。
221年:被封蜀國丞相。
225年:討伐南蠻,將其平定。
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真的有這麼聰明嗎?
歷史上的諸葛亮絕對沒有像三國演義裡的他那麼聰明。既然是演義,或多或少會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情緒在書裡。為了使情結更吸引人,加了或者剪了一些部分。要想知道諸葛亮真人情況,還請看三國志。諸葛亮確實聰明,是蜀國的謀士,但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六出祁山無寸土,孔明一生枉用兵”這句就是形容他的。
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謀略才能我們要從他參加了的大戰來看、
首先 赤壁
這一戰是決定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小說中把赤壁首功給了諸葛,認為他接東風最為重要。事實上呢??
事實上東風是借不來的的,現代人都懂,其實那是每年在冬至前後都會準時來的東南信風,周喻知道,黃蓋知道,南方人都知道,可憐的曹操不知道,所以他被燒了。所以首共肯定不能給諸葛,應該給周帥哥,人家是孫家的最高軍事長官,全權負責赤壁抗曹呀,而孫劉聯軍的主體是孫家大家都知道,所以事實上週喻是聯軍的總司令。所以首功該給他。而諸葛了,我們沒能看到他發揮了與戰爭直接有關的作用。我估計他就是劉家派到孫家的負責聯絡,協同作戰的人員。戰後的南郡爭奪戰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小說中說諸葛把我門周帥活活的氣死了,還留下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千年之嘆。我就不爽了,人家周哥是進軍巴署的時候病死在巴丘的,楞是用歪曲歷史,貶低周喻的方法來,擡高他諸葛。事實上週喻各方面都非常的優秀的,有興趣自己找找看你就知道了。
再接著說成都之站
該戰奠定了蜀漢的基礎,我們不能不說。我們再來看看諸葛的表現。剛開始諸葛沒跟劉備走,留下來看家。是龐統跟著走的。為什麼對於劉備如此重要的 一戰諸葛沒去呢???道理很簡單軍事謀略方面諸葛比不上龐統唄。所以只能留下來看看家,補給點糧草。這個結論對於我們定位諸葛很有幫助。直到龐統掛了,諸葛才跑到劉備身邊。而且奪蜀的計策龐統也早指定好了。他來也只能按照龐統的方法辦。所以我仍然沒能看到諸葛的表現。
漢中爭奪佔
該戰最終決定了蜀漢與曹魏軍事主動權,也是非常重要。首先是誰讓劉備敢槍曹操的地盤,還砍了人家愛將夏侯淵?是法正。法正在奪成都就表現突出了,只是沒龐統槍眼。現在龐統掛了,當然是他表現的時候。(具體情況可以找找法正的資料)劉備正是在法正的幫助下奪了漢中。而再看看諸葛,很遺憾又沒能看見,估計他又在成都看家,補給糧草。
為什麼諸葛老實看家呢? 那是因為劉備真正意義上的軍師是龐統和法正,只有這兩人掛了才能看到諸葛。
夷嶺之戰
動搖了蜀漢國本的一戰,諸葛又再次光容的得到看家的職務。劉備身邊再也沒聰明的兒童了,(龐統,發正都掛了)。當然小劉被燒瓜了。燒完了以後,諸葛哭了,說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法正,字孝直)。我們的諸葛在這戰唯一的表現就是八鎮圖。小說中說是諸葛發明的,其實不然,該陣法是皇帝的大將風后發明的。後人對該陣都有改進。而諸葛也是改進了而已。
後面六出歧山
六出祁山才是最能體現諸葛軍事能力的戰爭。遺憾的是諸葛答卷沒及格,所以有“六出祁山無寸土,孔明一生枉用兵”其實諸葛同時代的三國志說的很好“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且該戰也暴露出諸葛其他的缺點,沒能真確的定位每個人才,馬黍這可憐的孩子,正是給他背這缺點的黑鍋。一個聰明的謀士被放在了主將的位子上,兵之災呀。而魏嚴,一位從基層爬起來的將軍,本來按照他自己的計略可以改變歷史。可惜我們的諸葛書讀的太多了
,只知“兵以正立”,不懂“兵以奇勝”。我們優秀的魏嚴就這樣被埋沒了。
我們看完了諸葛一生參加的戰爭,答案明顯。軍事上整就是個趙括。然而其他方面諸葛還是優秀的,為什麼劉備老實拿他看家??當然是有原因的......
諸葛亮有什麼缺點
1.太聰明.聰明是好事,但任何方面只要過度就是缺點. 2. 讓自己活太累.人都要善待自己,他這點都做不到,可以說是個大缺點
(一)不能選拔任用才能超過自己之人
諸葛亮專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賢”。雖然他從下層提拔了蔣琬、費禕、董允、楊洪等人物,但這些人比諸葛亮更謹小慎微,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頌德、保守有餘的庸吏。蔣琬執政,“為尚書令”,與群僚相處,“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一切如舊,毫無作為,卻連年晉升,直到“加為大司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費禕為魏之降人所殺。楊舉只是個人懷有對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見其在太守任上有什麼作為。諸葛亮所收的姜維,在諸葛亮死後,雖與費禕“共錄尚書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費禕每每“裁製”姜維的“興軍大舉”。姜維“本羈旅一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黃皓弄權,竟陰謀廢掉姜維,致使姜維在“自危”中不敢再還成都,繼續執行諸葛亮不合實際的北伐政策,最終死於鍾會之亂。
陳壽在三人“傳”後“評曰”:蔣琬、費禕“鹹防諸葛亮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姜維“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許多史實證明,諸葛亮全憑自已的好惡用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別是有可能超過自己的人,像李嚴、廖立、魏徵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擊甚至殺戮的結局。可見諸葛亮“任人唯賢”是虛,在用人上遠不如“唯才是舉”的曹操。
(二)不用改過自新之人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李嚴在劉備入蜀時屢建奇功,官至尚書令,“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劉禪,“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旨,“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李嚴聞亮退軍,故作驚狀,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上表後主劉禪,言“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諸葛亮出示李嚴“前後手筆書疏本末”章證,李嚴“辭窮情竭,首觸罪負”。此次北伐由於勞師遠征,得漢中並未得民,糧草皆得從險難的蜀道運往。由於運輸困難,導致“糧盡退軍”。即使使用了新發明的木牛流馬,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況。加上天雨,運糧不濟,情有可原,主要責任也不在李嚴。可諸葛亮厲斥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並以眾將要求為由,撤銷李嚴一切職務,“免官祿、節傳、印緩、符策,削其爵士”,假旨嚴懲,將李嚴廢為平民,“徙梓漁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斬馬謖,據《三國志·蜀書·馬謖傳》注引《襄陽記》,蔣琬為此事後來也說“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實為可惜。習鑿齒亦言諸葛亮“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李嚴、馬謖對於蜀漢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注意鍛鍊人才
僅以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的戰術分工更是讓常人琢磨不定。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羽則“放過中軍”,“縱兵襲擊後軍”,關平、劉封負責“預備引火之物”,趙子龍則是絕對不抵抗的“只要輸,不要贏”,劉備原來的師爺孫乾則是“安排功勞簿”。這種戰術完全漠視民主決策及將帥鍛鍊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諸葛亮的個人專斷。這無疑導致了後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葛亮個人的絕對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謀略的鍛鍊,難以成為蜀漢政權所用的後續人才。
歷史上真的存在妲己,諸葛亮嗎
歷史上確實真的存在妲己、諸葛亮其人,(歷史有記載)但是妲己並不是那麼壞,諸葛亮也沒有那麼神,他們在小說和電影中被誇大其詞了.......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統一全國?
諸葛亮治國不錯,但是軍事絕非是一把好手。諸葛一生唯謹慎 憑這一句話就註定戰爭很難勝利,他們土地 資源都不如魏還 謹慎用兵 註定會被拖垮,如果當初聽了魏延的 兵出子午關沒準還真可以出以不意,用兵就是用險!除非你軍備 資源 人口數倍於敵軍可穩紮穩打如曾文正公。連年征戰窮兵黷武豈能不敗?? 諸葛亮沒有統一總結下來就是 他們的口號 “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 他們不打魏就沒有他們政權的必要,漢朝都城不在成都。但是打了幾次 國內沒錢 百姓沒法生產 便成了惡性循環,但是這種情況下卻依舊數次出征。統一?可能嗎?三足鼎立 如果魏處了下風,吳國必然背後動刀子。到時候你舉全國之力北伐 深陷敵境 不就亡的更早?蜀漢自劉備兵敗退至白帝城就算是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