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學說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30

什麼是"黃老學說"?

它是中國戰國時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故名。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併兼採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史記·樂毅列傳贊》稱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上述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了“文景之治”。東漢時黃老之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原始道教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 黃老政治的思想基礎是黃老思想,而黃老思想興起於戰國晚期。在諸子百家的爭鳴當中,法家是當時政治思想的主流,各家各派莫不受其影響。在這種背景之下,道家當中分化出一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為主幹,吸收了法家思想,同時還吸收了其他各派的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①。黃老思想興起於齊國,並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師承關係。《史記·樂毅列傳》記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黃老學說直接來源於河上丈人,而河上丈人和安期生是戰國晚期著名的隱士,是道家隱士一類的人物。就其本來面目說,道家思想消極避世,而法家思想不僅入世而且激進,二者水火不能相容。道家中的一派在涉入政治的過程中,逐漸吸收了其他學派的某些思想,黃老思想漸次形成。同樣,儒家和法家為了解決本體論問題,則不斷地吸收道家的自然哲學,而不取其無為之術。因而,就政治大思路而言,是道家和儒家向法家靠攏,黃老思想是道家向法家靠攏,是道、法兩家思想合流的產物②。從力學的原理看,兩個完全相反的力相互作用,會彼此削弱,造成一種新的平衡。黃老思想正是這樣。 從黃老政治的實際情況看,它是對秦王朝極端暴力政治路線的糾正,黃老之術本身是較為溫和的法家路線。因此,黃老政治反映在政治操作中是有為,是法家路線,而決不是消極無為③。黃老政治思想是法家政治思想與道家政治思想之間相互融合造成的新的思想平衡,是由秦王朝的法家路線向西漢中期以後儒家政治思想路線的過渡。 黃老之術最初是作為戰國諸子中的一個學派而存在的。到了漢初,由於它切合漢初政治的需要而被統治者當作治國理政之術加以鼓吹和推行。歷史使劉邦成為運用黃老之術以治國的第一人。據史載,劉邦入關之初,即宣佈約法省禁,“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漢政權建立後,劉邦成功地運用黃老之術,在全國推行郡國並行制,又以柔制剛,以守為攻,次第消滅了有嚴重分裂傾向的異姓王勢力,並分封子弟,以擴大和鞏固西漢政權的統治基礎。他又利用和親政策,減輕了匈奴對漢朝邊防的壓力;在經濟上則推行“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輕徭薄賦政策,使漢初經濟得以復甦與發展。劉邦推行的黃老之術為其繼任者所發揚光大,從實際效果看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 但是它也有著某些消極影響:一是黃老之術講清靜無為、貴柔守雌、不為物累等,導致封建等級權威制被削弱。等級制是封建倫理制度的核心內容,是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漢初推崇黃老之術,在“君弱臣強”的形勢下,使諸侯王的勢力急劇膨脹,對漢政權構成極大威脅。此後相繼發生的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淮南王劉長的起兵和景帝即位不久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即證實了這一點。二是由於無為而治導致......

什麼是黃老學說

黃老學派產生於戰國中期,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是《老子》,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總結秦朝驟亡的教訓,主張黃老學派的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將它運用到政治和法制實踐中,並取得顯著的成效。

黃老學說是什麼是什麼

是尊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的學說

是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結合

黃老學說是什麼?

黃老之學是除老莊學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1] ,黃老之學產生於中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2] 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採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黃帝、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上述主張在漢朝初期曾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結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東漢時,黃老之術與新產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就逐漸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黃老學說的黃和老是什麼意思?

黃老學派

黃老學派產生於戰國中期,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是《老子》,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總結秦朝驟亡的教訓,主張黃老學派的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將它運用到政治和法制實踐中,並取得顯著的成效。

黃老學派:先秦道家的一個派別。“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黃帝、老聃為學派的創始者,以“黃老之言”為學派的指導思想,故名黃老學派。

形成和發展 :黃老學派形成於戰國時期,最初流行於齊國稷下學宮。它既講道德,又主刑名;既尚無為,又崇法治;既以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又強調“道生法”,要求統治者“虛靜謹聽,以法為符”,不受任何干擾,一切均以法律為準繩。史籍載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韓非等大都“學本黃老”,可見黃老學派帶有明顯的道、法結合的性質,而在法律思想上更多地傾向於先秦法家的主張。

黃老學派的進一步發展,是在戰國末年到西漢初期的100多年間,特別是漢文帝和景帝統治的時期。漢初的新的封建統治者鑑於秦王朝“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訓,大都喜好“黃老之術”,“改秦之敗”,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無為”政治,以安定社會、恢復經濟、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一度造成了黃老之學盛極一時的局面。但這一時期的黃老之學具有新的特點。它強調清靜無為,主逸臣勞,寬簡刑政,除削煩苛,務德化民,恢弘禮義,順乎民欲,應乎時變,等等,即根據當時政治社會的需要,對先秦的黃老之學進行改造,使它成為兼“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以儒、道、法三者相互滲透為主的結合。

漢初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 具有不同於初期黃老的明顯特點,特別是在吸收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方面所表現的若干特點: 主張“文武並用”,“德刑相濟” 先秦黃老以道、法並提,重點在於法而不在於道,不談儒家的“禮治”或“德治”。到了漢初,經過改造的黃老之學則既強調無為的道,力求“道勝”而“反於無為”,又在重視法的作用的同時,反覆強調禮或德的功用,在德刑關係問題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主張。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十六經》中就有“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後刑以齊生”的記載。《淮南子·泰族訓》也說:“仁義者,治之本也”;“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而他們知道,只講禮義也是不行的,所以說:“禮義獨行,綱紀不立”,同樣會招致“衰廢”的結果。因而“法度”又是始終不能忽視的。但是“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令只能“誅惡”而不能“勸善”,所以他們認為,要“正上下之儀,明父子之禮、君臣之義,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棄貪鄙之心,興清潔之行”,必須設立各級學校,用“五經”、“六藝”來對人們施行教化。總之,德和刑的兩手,各具用途,必須並重,使相濟為用;而在天下罷於兵革,人們剛從秦王朝尚武恃力、苛政煩刑的統治下解脫出來的當時,尤其應當首先重視德治,把刑罰放在第二位,即所謂“積禮義”而不“積刑罰”。這些觀點,基本上都是先秦儒家德刑關係理論的翻版。然而它卻代表了西漢初期為鞏固封建統治在政治法律上所採取的基本戰略方針,使秦以來被貶抑的儒家思想,表現了新的活力。

強調“明具法令”,“進退循法” 漢初黃老對秦代的尚武恃力和專任刑罰持批判態度,但並不否認法律的重要性,認為法律是“天下之度量”,“人主之準繩”。統治者應“明法修身”以為治。“明法”就是立法要明,並且要明白宣達於天下。這樣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如果立法不明,朝令夕改,賞罰失度,本末倒置,煩而寡要,都可以危害到國家的命運。如果已經制定的法律祕而不宣,不......

相關問題答案
黃老學說是什麼?
大一統學說是什麼?
老黃曆放水是什麼意思?
老黃曆造倉是什麼意思?
鼻涕是黃綠的說明什麼?
老黃曆納財是什麼意思?
股票中說的老鼠倉是什麼意思? ?
鑽石的化學式是什麼?
氰化鈉的化學式是什麼?
黃金做空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