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均平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關於禮記中的大同,歷來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你是如何評價這大同社會的?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征戰不斷,在這樣的歲月裡,人們自然更加嚮往和諧,希望戰爭停息,邦國和平安寧.孔子認為,這是禮崩樂壞、政治失序帶來的惡果,他總結歷史,反思現實,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張,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論學說.孔子希望重整社會秩序,恢復古代聖王之治,他對於社會政治的最終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會理想.

有關孔子“大同”思想的記載見於《孔子家語》和《禮記》兩書的《禮運》篇.以前,由於對《孔子家語》的記載心存懷疑,人們談論孔子政治理想時往往依據《禮記》,其實,認真研究後不難發現,《禮記》的記載經過漢人整理改編的痕跡非常明顯,相比之下,《孔子家語》的記載更為真實可靠.[2]據《孔子家語》,孔子關於“大同”理想的表述為: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人.是以奸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不閉.謂之大同.

孔子認為,“大同”是指的大道實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公有的,選舉賢能的人為政,人與人之間講求誠信,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親愛自己的雙親,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安享晚年,所有的壯年人都有用武之地,年老喪夫或喪妻及失去父母、殘疾的人都得到很好供養.人們痛恨財物被丟棄在地上,被糟蹋浪費,但並不一定為自己所有;痛恨力氣不出於自身,但並不一定為別人效命.因此陰謀詭計被遏制而不能施展,劫掠偷盜、叛逆犯上的事也不會發生,所以外出也不用關門閉戶.

以前,人們不信《家語》,歷來闡述孔子的社會理想都以《禮記》中的《禮運》篇為依據,致使孔子“大同”說的一段已經失去本真.在該篇中,與《禮記·禮運》相比,《孔子家語·禮運》更顯古樸真實.孔子沒有說到三皇五帝,也沒有說到“小康”,那種以此來論證孔子主張回覆到“原始共產主義”時代,認為孔子思想倒退的看法是不對的.孔子所理想的“大同”社會乃是指夏、商、週三代“聖王”時期,並不是指一般所認為的所謂“三皇五帝時”.孔子所說“大道之行”的時代具體是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期,在孔子看來,三代“聖王”之後,就是“大道既隱”的時期.

孔子認為,“大同”是曾經存在的社會,它存在於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期.孔子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社會狀態.“大同”的“同”,鄭玄注《禮記·禮運》曰:“同,猶和也,平也.”鄭玄以“和”、“平”釋“同”非常正確,“大同”社會正是人類之間“和”的理想狀態.據《論語·子路》,孔子還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此處的“同”是苟同、無原則的趨同,與“和”有別,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同”與“和”的矛盾,它只是說明“同”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和”而已.

孔子關於“大同”的論述中,處處都可以理解成為他在詮釋或描述著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聖道”大行,天下為公,社會管理者惟賢是舉,選才任能;人與人之間平和相處,互相扶持;彼此沒有爭鬥,各盡其力;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生活都能夠得到保障,而且物盡其用,人人各盡所能,盜賊不作,夜不閉戶.很顯然,沒有“和”,就沒有這一切,人與人之間就不能相互扶持,就沒有人人各得其所,就沒有社會風氣的井然有序.可以說,人人都希望生活在這樣的和諧社會裡.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社會富足前提下的和諧,它與不少小國寡民的社會政治主張不同.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例如,道家所主張的便是小國寡民的模式,《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農家代表人物許行的理想是“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尉繚子》記載兵家任務尉......

2015大同平均工資是多少

2003 大同市 8966元 2002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966元,其中國有經濟10408元,集體經濟3880元,其它經濟6441元。 查看 來源:大同市城市發展現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欄目:四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003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3年) 2005 比2003年增加4013元 全年職工平均工資21959元,比2003年增加4013元,增幅為22.4%。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是什麼意思

前提:古人認為天尊地卑的,山高澤低窪。

字面上看,這裡講天與地一樣卑,山與澤一樣平。

引申,沒有尊卑,也沒有高低。

怎樣歷史的看待孔子的大同思想

孔子關於“大同”理想的表述為: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人。是以奸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不閉。謂之大同。

孔子認為,“大同”是指的大道實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公有的,選舉賢能的人為政,人與人之間講求誠信,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親愛自己的雙親,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安享晚年,所有的壯年人都有用武之地,年老喪夫或喪妻及失去父母、殘疾的人都得到很好供養。人們痛恨財物被丟棄在地上,被糟蹋浪費,但並不一定為自己所有;痛恨力氣不出於自身,但並不一定為別人效命。因此陰謀詭計被遏制而不能施展,劫掠偷盜、叛逆犯上的事也不會發生,所以外出也不用關門閉戶。

以前,人們不信《家語》,歷來闡述孔子的社會理想都以《禮記》中的《禮運》篇為依據,致使孔子“大同”說的一段已經失去本真。在該篇中,與《禮記·禮運》相比,《孔子家語·禮運》更顯古樸真實。孔子沒有說到三皇五帝,也沒有說到“小康”,那種以此來論證孔子主張回覆到“原始共產主義”時代,認為孔子思想倒退的看法是不對的。孔子所理想的“大同”社會乃是指夏、商、週三代“聖王”時期,並不是指一般所認為的所謂“三皇五帝時”。孔子所說“大道之行”的時代具體是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期,在孔子看來,三代“聖王”之後,就是“大道既隱”的時期。

孔子認為,“大同”是曾經存在的社會,它存在於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期。孔子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社會狀態。“大同”的“同”,鄭玄注《禮記·禮運》曰:“同,猶和也,平也。”鄭玄以“和”、“平”釋“同”非常正確,“大同”社會正是人類之間“和”的理想狀態。據《論語·子路》,孔子還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此處的“同”是苟同、無原則的趨同,與“和”有別,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同”與“和”的矛盾,它只是說明“同”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和”而已。

孔子關於“大同”的論述中,處處都可以理解成為他在詮釋或描述著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聖道”大行,天下為公,社會管理者惟賢是舉,選才任能;人與人之間平和相處,互相扶持;彼此沒有爭鬥,各盡其力;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生活都能夠得到保障,而且物盡其用,人人各盡所能,盜賊不作,夜不閉戶。很顯然,沒有“和”,就沒有這一切,人與人之間就不能相互扶持,就沒有人人各得其所,就沒有社會風氣的井然有序。可以說,人人都希望生活在這樣的和諧社會裡。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社會富足前提下的和諧,它與不少小國寡民的社會政治主張不同。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例如,道家所主張的便是小國寡民的模式,《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農家代表人物許行的理想是“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尉繚子》記載兵家任務尉繚的主張是“使民無私”,認為“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飢其飢”;《墨子》記載墨家主張“各從事其所能”,“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呂氏春秋》則記載了雜家的均平主張,認為“公則天下平”。社會的公平與公正是中國曆代的追求,然而,社會的公平與公正應當以物質財富對人們基本生活的滿足為前提,而不能僅僅滿足於片面的“公平”,只是共寒共飢不是真正的和諧。孔子的認識就是如此,他希望各盡其力,也希望“各從事其所能”,但他並不認同狹隘的“公平”,否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就無從談起。

孔子也曾經談到“貧”與“寡”的問題。《論語·季氏》記曰:“丘也聞......

相關問題答案
大同均平什麼意思?
平均值什麼意思?
月平均是什麼意思?
平均是什麼意思?
小閹雞,大閹雞是什麼意思?那麼它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
正則靈均是什麼意思?
大瞎掰是什麼意思?
願與子同袍是什麼意思?
合同臺賬什麼意思?
同週中什麼意思?